北雄第10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1/1986


来护儿的名字他们怎么会不记得?
前隋名将之一,祖籍南阳,后迁江都,两淮壮士中最著名的那个,身经百战,战功数都数不过来。
尤其是率军征高句丽一战,来护儿几乎一战封神,差一点就带人灭了高句丽。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他功败垂成,所以才多活了几年,不然的话,杨广亲率大军百万众,却顿兵于辽东城下,你却率兵轻取平壤城。
功高盖主都不足以形容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往杨广脸上甩耳光,还是特别响亮那种,估计最后只有一个死字才能配的上他。
不过来护儿这人很忠心,在江都之乱时被乱军所获,他当时言道:“我身为朝中重臣,不能肃清祸乱,至有今日之变,上愧对于君王恩遇,下不能荣耀家门,实在该死。”
于是不听乱军劝降,执意求死,最后与长子来楷,六子来整等一同被杀。
他和前隋许多名臣大将一样,满身的功勋,也是前隋最熟悉海事的人物,却毫无价值的死在了江都,给杨广那样的人陪葬,实在令人惋惜。
来护儿之所以为山东人所熟知,主要是他带领水军在东莱练兵,对于山东人和河北人来说,并不友好。
来护儿在东莱操练水军,所有支应都是山东税赋,征募的民夫也以十万计,是山东乱起的根源之一。
听到来护儿的名字,苗海潮首先就黑了脸道:“那人俺怎么会忘了呢?当年俺和兄弟四人被征募到这边,回去的时候只剩下了俺一个……”
西门氏深有同感的点着头,闷头饮了一杯道:“那人把俺们山东祸害的不轻,他渡海时坐的那些船,铺着的都是咱们山东儿郎的骨血。”
宇文士及嘴又抽抽了,很后悔自己提起来护儿的名字,世人称颂之雄杰,换个角度来说,不定就是一地之罪人。
当年来护儿统领的是两淮壮士,估计他在两淮名声也不会太好……
宇文士及轻轻摇头转开了话题,也不再卖什么关子,“来护儿当年在东莱操练水军,为的是征伐高句丽,不是像江都那般要在海上行商。
吴王如今在长安建了一座长安海事学院,俺听说江都那边也在大力造船,启用码头,朝廷之意已然明晰,海事将来必为重中之重。
咱们东莱地处要冲,若再征高句丽的话,海船必于东莱聚集,这也就是咱们的功劳所在了……”
===第1199章到来===
苏定方和王雄诞明显打起了精神。
其他两位就没那么振奋,他们年纪要长上一些,听到高句丽的名字就头疼,杨广三征高句丽可是把山东祸害的不轻,那几年山东天灾人祸的,人是成群成群的死。
还要打高句丽?两个人都有些肝颤……
他们和正经的朝廷官员到底是不一样的,只要觉着不合适,那就会开口质疑,根本不管这是朝廷的意思还是太守的想法。
西门氏张口便道:“还要去打高句丽啊,死了那么多的人也没见怎的,太守兄弟莫要糊弄俺们,俺们可不想去那边送死。”
苗海潮点头附和,他说的要委婉一些,“郡守,现如今山东的人可不多了,再要征发劳役什么的,大家哪受得了?
朝廷说免赋役五年,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与民休息,这还不到一年就想变卦吗?那样的话,保不定就又要乱上一场,咱们这些当了官的也落不下好下场吧?”
听他们这么一说,本来听到打仗就有点意动的王雄诞和苏定方也变得心有戚戚焉,都是从隋末战乱中走过来的人,这些话他们尤其听得进去。
可话说回来了,他们这些人在隋末战乱之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多数时候不会顾忌普通百姓的死活,相互厮杀起来,什么征发民夫,强拉丁壮,抢夺百姓粮食,甚至是屠城等等,都曾经干过。
就算没有亲自动手,也是耳闻目染,从不曾当回事。
现在能说出这些话来,其实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位置不一样了,大家都是正经的朝廷命官,考虑事情就换了个角度,觉着这么干有点危险。
当年杀官造反就是活不下去了,如今大家都当了官,可不想重复当年那些狗官的命运。
………………
几个人的想法是如此的直白,宇文士及就笑着劝慰。
“诸位过虑了,当今天子可不是杨广之流,向来爱惜百姓,注重承诺,说了不起徭役,那就不会如前隋般滥用民力,在这个上面诸位尽管放心便是。
咱们都晓得,当年杨广三征辽东,虽然未成大事,还激起了无数怨恨,可军前将士在那边洒下了那么多的血,至今未曾有所报偿,吾等自与高句丽不共戴天。
天子当年曾随征辽东,眼见高句丽反复无常,若不伐之,何以告慰当年死难将士之英灵?
只不过天下初定,力有未逮,今令我出任东莱郡太守之职,就是要为再伐高句丽做准备,又派了几位前来相助,想来两三年之内咱们若不能有所作为,那便是有过无功。
咱们如今不管大军征伐之事,只需建好码头,上请朝廷派来船工,匠人……大军何时到来,则由朝廷定夺,在这之前,咱们要做好一切准备。
到时操练水军,可能要王郡尉和苏司马来操持,几位都是精于行伍之人,之后该如何做就不用俺来说了吧?”
这些话半真半假,其中大部分其实都是宇文士及自己的猜测,做不得准。
他出京之时,李破确实召见了他,叮嘱他在东莱尽快建好船港,准备在东莱沿海驻扎一支水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