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1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8/1986


风波汹涌,这并不是一个出海行船的好季节。
驶离东莱的大唐船队此时正行于海上,八十余艘大大小小的海船,散落在数十里的海面上,簇拥着旗舰,不停的矫正着航向。
大唐的海船多数都是继承于前隋,大业中后期,是前隋造船也最为发达的时期,杨广开凿了运河,江南以及东都的造船业顺势兴旺了起来。
而三征高句丽,更是进一步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据说当时大隋有大小船只上万艘,来护儿渡海攻高句丽时,率领的海船有上千艘,规模庞大。
现在就不用指望了,八十多条海船已占了江都海船中的半数。
而且船都比较老旧了,杜伏威主掌江都的时候,他没能力再造大船,只能修修补补,直至如今,江南的造船业已然式微,想要恢复过来的话绝对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
………………
杜伏威立于船头,随着船只上下摇晃,他身子却稳如泰山,和在陆地上没什么两样,几年未曾率人出海,一旦到了海上,杜伏威的精神头是一日足似一日,浑身上下几乎每个细胞都在欢呼雀跃。
他所在的旗舰是当世标准的海上巨无霸,中原的人们称之为楼船,长约二十余丈,载兵一营。
三面大帆,前后两边是副帆,主要作用是矫正航向,主桅在船中,鼓风向前,如果海上风力不足的话,船的底仓之中还有踏轮,可以用人力驱动,充分的保证了大船的机动性。
这是当世最为先进的战船,没有之一一说,船大如许,却不笨重,行于海上,无论是速度还是灵活性,都非平常船只可比。
………………
感受着船只摇晃的幅度,以及吹来的海风的强度,还问了问东莱海边的渔民以及新罗人,对于这片海面上的风险杜伏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八月份,南边的海面要凶险的多,这里反而很少见到风暴和雷雨,就是天气有些冷而已。
出于安全以及对这里还不太熟悉的考虑,他们一直是半帆前行,并时刻注意着天气的变化。
杜伏威的部下们都是曾经屡次出海的老人,船上的活计难不住他们,不过还要来往上两次才能熟悉这里的海情。
尤其是海上不像陆上,有路供人选择,辨明方向也很简单,海上则不同,需要大家仔细辨明航向,这是个比较考验经验和技术的行当,还有驾船,掌帆等事,都需要老水手来做。
标准的团队作业,国力稍微弱点都不成。
杜伏威建立的长安海事学院教导的其实就是这些东西,杜伏威对此还是比较期待的,当年他从江都驾船出海,大家可都是用命在赌。
开始的时候谁也不敢驾船远离海岸,就怕迷了路或者翻了船,把大家都葬送在海里。
如果有一所专门教导人行船的书院,情况估计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懂得行船的人多了,代代相传,将来出海便能平安许多。
皇帝就是皇帝,有长远的眼光,比俺这些粗人强的多,当年怎么就想着填肚子了呢?杜伏威想着,顺便拍了拍皇帝的马屁。
于是他便很是自责,觉着自己有点鼠目寸光,可他不知道的是,当年李破起兵时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填饱大家的肚皮,其他事……去他娘的吧,先吃饱了再说。
……………………
唐军在前进中的队形现在呈现梭形。
杜伏威领中军,旗舰位于大军正中。
前锋则由王雄诞率领,位于大军正前方,左右则由文士弘,陈凌两人率领,后军则是西门氏在掌管。
这些都是大唐如今最为熟悉水战的将领,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如果要都葬在海上,大唐水军必定元气大伤,好多年也别想缓过劲来。
……………………
波涛汹涌间,船又急剧的晃动了两下,随在杜伏威身边的崔敦礼顿时一个趔趄,差点栽进海里。
这位世家子作为大唐的使节随军出海,这些天可没少吃了苦头,开始时就吐的昏天暗地,近两天才稍稍缓过劲来。
他身边的护卫一把把他抓了回来,死死按在船板上。
杜伏威转头看了看,无良的笑了起来,他和崔敦礼是在洛阳汇合,相处了不少时日了,嗯,总体来说大家不是一路人。
崔敦礼不但出身名门,而且文武双全,从小就是按照出将入相的标准来培养的,杜伏威是什么人?这两位要是能说到一处去,那才叫见了鬼呢。
“外面风浪大,崔少卿还是回船舱去歇一歇吧。”杜伏威笑着劝道。
崔敦礼白着一张脸,目光涣散,世家子的气度也早已不见了踪影,此时颇为虚弱的摆了摆手道:“不碍事不碍事,唉,这就是殿下说的风平浪静吗?”
他已经在船舱中呆腻了,好不容易出来透透气,十分不愿再回去那阴暗潮湿的船舱之中,身心备受折磨的他在心里则在不住向漫天神佛求得保佑,赶紧结束这趟见鬼的行程。
体验太差了,出京的时候他还以为能坐一坐当年杨广三下江都时的楼船,应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没想到竟是如此糟糕。
他也不想想,杨广下江都走的是河道,那能和海上比吗?连船都没怎么坐过的他,秉持的是纯粹的北人思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