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5/1986


不得不让颜师古念来给他听。
自己则在心里念叨着,统一字体还是很有必要啊,尤其是这些外邦之人,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让他们学习汉话汉字才是正经。
反之让读书人学一学外邦的语言和文字也很有必要……
新罗人这次认认真真的打算向大唐称臣了,请求他派出使臣进行封赐,并派兵驻守,归附于大唐之意都不用再思量,人家请求的就是这个。
文中还深表歉意的说,因为过于仓促,又到了冬季,路途遥远的关系,未能向大唐皇帝陛下献上厚礼,实在失礼之至,明年年初会再次派人过来,接引大唐使臣东渡新罗。
诚意满满,让李破终于有了一点万邦来朝的感觉。
就是不知道新罗人跟高句丽人是不是也这么交往过,想到这个,李破兴致略减,又想起新罗的那些后代们的糟烂表现,顿时理智重新占领了高地……
===第1296章京试===
九月末,大朝会上。
李破命人在朝会上宣读了杜伏威的捷报以及新罗的国书。
用朝野沸腾来说有点过,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不会那么肤浅。
不过朝臣们还是认为大唐多出了一个海外属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与此相比,吴王李伏威的战功倒是次之了。
多数人其实也无法想象在海外进行征战的景象,不论是倭国还是百济,在他们看来都是小国,说句不好听的,打上多少胜仗也是胜之不武。
他们和突厥,高句丽不在一个档次上面,如果杜伏威能再接再厉,把高句丽给灭了,那才值得众人为之欢欣鼓舞。
所以说起来还是属国让朝臣感兴趣一些,感觉新罗使者刚走,这会年还没过呢就有了结果,确实是个不错的好消息。
而且没有支出太多的粮饷,这买卖做的划算。
一些思谋长远的人还很是担心,杜伏威要是借此在海外建国该怎么办?唉,陛下真是不该派杜伏威出海啊……
于是之后上表祝贺的没几个,反而是有人上书,不建议大肆封赏,还应该尽快召吴王回朝等等。
开疆拓土之功,在朝中竟然是这么个反应,过后李破也很是吃惊了一下。
问题肯定不止在杜伏威身上,最终他认为还是因为战事进展的太快,没有显出大军苦战不休的艰难出来,于是给人一种功劳来的太过轻易,派了谁去都是一样的感觉。
李破有点哭笑不得,他们就不想想,杜伏威屡次出海,若没了他把握全局,有哪个能在海上建此殊功?
那些老家伙脑回路实在让人难以恭维,这可能就是俗话说的保守派了。
好在这样的人不多,李破把几个上书的家伙叫到太极殿中训斥了一番,前方将士百战之功,尔等竟然敢上书菲薄,那不如派你们都去阵前瞧一瞧如何?
随即李破下诏,按照开国之功的标准,对远征将士进行犒赏。
可以说是苗头还没起来,就被他狠狠的压了下去,朝中再无异议,至此皇帝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外战之功尤厚,不会容人轻易抹杀。
接着在十月的大朝会上,李破命兵部草拟方略,打算明年继续增兵新罗。
由此大家就都知道,攻伐高句丽的战事即将开始了。
这次没什么人再来相劝,因为时机和节奏把握的刚刚好,之前和突厥定下了盟约,而突利汗阿史那多闻今年去攻打辽东了。
这个时节正是攻打高句丽的良机。
之前朝臣谈高句丽色变还是因为杨广的前车之鉴,如今即有战机,自然不能轻易放过,有些人也只是觉得,要是再等上两年就好了,主要是考虑到要看看突厥的动静。
………………
冬天里,李破又召礼部的人开起了小朝会。
明年科举要进行京试,一切都要准备好,不能弄的像乡试那么乱糟糟的,还点名让虞世南晋尚书丞,由中书侍郎刘政会,尚书丞虞世南,门下侍郎杜楚客共同主持京试,再由礼部尚书李纲亲自把总。
而且明年不会开启殿试,什么状元之类的就算了,只有选出来的各科进士。
也就是说,大唐初年这次科考,最终产生的只有两种,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不论举人还是进士都可出仕得官。
虽然少了很多的仪式感,但优容之处实非后来人可比,主要还是有鉴于各处官员缺职很多,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而行的策略。
另外就是科举方兴,各种环节还待琢磨,粗略之处在所难免,加之总需要给些优惠政策,吸引读书人来参加科举,为之后铺平道路。
总体上其实都在按照李破的设想来,他治政也有很多年了,节奏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脑海中设想的科举要分好几级,对官员进行严格筛选,但按照实际情况,肯定不能一步到位。
人们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在这事上便体现的淋漓尽致,缓急之间,李破都考虑的很清楚,基本上不会被旁人的意见所左右。
和礼部的臣下们商讨了一番,李破总结了几条,“凡今后科举得官者,不得当即许为正堂之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