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2/1986


“东莱对于咱们来说,只是暂时的落脚之处,苗兄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吧?”
苗海潮道:“待了一年多,俺觉着还好,等过些时候,俺就把婆娘接过来,落脚不落脚的对于俺来说,就是安个窝的事。”
一句话堵的宇文士及都不想说话了,没办法,胸口疼,心里则暗骂了一声胸无大志,烂泥扶不上墙,真的不是一路人。
既然动之以情不好使,那就晓之以理,宇文士及无奈的接着道:“官不是这样做的,就拿苗兄来说,按照刚刚订立的唐典,四年一任。
不论俺还是苗兄,如今都有资格回京到吏部述职,再行委任他职,只有得陛下钦许,才可延长一任。
四年忽忽即过,若无大错小情,官升一级,若有政绩,则可酌情拔升。
苗兄觉得,咱们能在东莱任职几载?好叫苗兄得知,陛下遣我来东莱,一来是有罪贬罚,二来却是为大军出海做准备。
陛下许我以重任,俺若孚之,必得重罚,若就此牵连到苗兄,俺也只能先说上一声对不住了。”
苗海潮有些头大,他知道什么唐典不唐典的?而且官员任期到了,就要离开吗?以他的为官经历来说,哪有为官年限这种说法?
而且也没人能耐心的跟他讲解这些,其实这也是隋末战乱纲纪废弛所导致的一个结果,不然房玄龄也不会上书朝中,整饬官吏。
整饬的是哪些人?其实就是像苗海潮这些半路出家的家伙。
他们因为因缘际遇,才混进了官场,根本不懂官场的基本规则,很容易坏事。
“有什么话郡守尽管明言,俺听着呢……”
宇文士及笑道:“没有政绩的官员,也无人保举,四年一任,两任下来,述职之时便没人会给你好脸色了,不是发配到边远贫瘠之地,便是要贬官。
从郡丞到太守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逾越,但从郡丞到县令,也许只是吏部某人一句话的事情……”
定定的看着苗海潮,宇文士及开始使劲的吓唬人,欺负的就是这人不晓得规则,也读不懂唐典。
实际上,官员只要跨过六品官这个界限,虽然不能说只升不降,可依照官场的规律,想要从郡丞这样的郡中高官一路狂下到县令,却也不太容易,除非你犯下了大错,比如说激起了民变,狠狠得罪了高官什么的才可能导致这样糟糕的结果。
苗海潮想了想,估计是觉着自己挺危险,眼巴巴的和宇文士及对视,不知是装的还是真被宇文士及给糊弄住了。
“苗兄之后要是不想去岭南那鬼地方为官,那便要一心助俺成事,想要在东莱做出一番功绩来,只有趁如今大军往返之际行事,才能有个指望。
苗兄莫要三心二意,只等着别人将功劳送到嘴边,哪有那等好事?除非苗兄想着跟大都督一起出海,像那两位一样,用刀枪来赚功劳。
若有此心,倒是可以去好好侍奉一下李大都督……”
===第1367章选才===
远在长安的李破不知道东莱官员的骚动。
更不知道那位抛弃妻儿,并为此闹出天大丑闻的前门下侍郎,正努力的想要把自己从泥潭中拔出来。
他只惦记着李靖所率领的大军不要太倒霉,被什么神风给刮跑了。
倭国人有那样的运气吗?天晓得,孤悬海外的岛屿,大海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不然大陆之上,强大的帝国屡屡出现,倭国但凡只要离着稍微近一些,后来也不至于连祖宗是谁还得去考证。
而宇士及的担心确实是有道理的,李破在地图上已经找到了很多节点,东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位于渤海湾北边的几处也挺香,地理位置比之东莱一点也不差,如今有杨广挖的运河,就更加方便了。
只不过现在李破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军事之上,诏令已发,该准备的都已准备,对于朝廷来说,等着看结果便是,反正也不可能皇帝御驾亲征。
现在摆在李破面前的大事只有一件,那就是科举的京试。
经过一番风波,京试终于顺利举行。
此时科举之简陋,真的是一言难尽,比之前隋好上一些,毕竟李破分外重视,也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大的趋势上也非是前隋时可比。
可要说好上多少,也不尽然。
前隋时便有秀才,进士一说,和后来可不一样,秀才比进士金贵,而且都是专门的科目所产生的称呼。
而到了此时,李破借鉴了后来的做法,京试选出来的便统称之为进士及第,并分为南北两榜,所以后来时人渐渐称之为两榜进士,和另一个时空的两榜进士意味完全不同。
从分级上也没后来那么繁杂,现在只是两级制,各郡考出来的就是举人,又称贡生,京试选出来的便是进士。
京试也不分什么一甲二甲,各科目按照南北各选两人,也就是一科中四,制科常科并举,科目上不存在差异。
共十二科,能选出五六十人,八百多人应试,除开制科参考之人,常科中第概率大致上是二十取一。
对于赶考士子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太友好的数字概率,完全的精英选拔,才学上稍微差些,你削尖了脑袋也别想挤进进士的行列。
而且皇帝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京试的结果,反正那些明经科进士,在李破执政时期是不太可能那么风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