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2/1986


这显然是执掌军情司的张亮,谢政,刘朝宗等人的邀功之举,回到长安,把地图往上一献,军情司的功劳就又会多上一件。
之外就是和吐蕃的部族首领,以及贵族们打交道,许以好处,让他们变得和大唐亲近起来。
和军人比起来,军情司的人做事显然要有章法的多。
程知节心眼多的不得了,觉着与其跟在阿史那大奈等人身后捡些残羹冷炙,不如与这些鬼鬼祟祟的家伙合作,危险少,功劳却是肉眼可见。
侯君集向来自负,却不会去学程大胡子行事,只在阿史那大奈等人面前说话,因为建议都很有见地,虽然这人为人不太招人待见,可还是渐得阿史那大奈信重。
侯君集的建议条理非常清晰。
头一个就建议阿史那大奈吐蕃各部年轻子弟,带他们到大唐朝见,朝廷会怎么对待他们,不关咱们的事情。
对于唐军来说,此行已靖全功,大家如今要想的是献捷之事,怎么才能让大唐朝廷面上更加光鲜一些。
换句实在话就是,里子有了,把面子也要做好,叙功之时大家的功劳就会更大一些。
===第1501章征服(五)===
侯君集的话大家都觉着很有道理。
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想到此节,只是说出口的时候,就没有侯君集说的那么周全,前因后果都给你列出来,听了就觉着很有说服力。
当然了,这也不奇怪,侯君集曾经做过凉州长史,人家有治政地方的经验,比带兵的将军们想的就多一些。
另外就是把吐蕃一分为三的事情,侯君集觉着吐蕃人脑子不怎么好用,还极为信奉各路神灵,那就一边从疆域上给他们做出限制,一边则从神灵上面分化他们。
中原向来有国教的说法,佛道之争争的就是这个,此时可以拿来用一用。
支持香雄人和苏毗人,以及南边的六牦牛部各立国教,他们自己不成的话,大唐可以帮助他们梳理教义。
日子长了,大家格格不入之下,就不信他们还能统一在一处,再建个什么吐蕃出来。
侯君集的主意比较阴损,吐蕃诸部以前就没少因为信仰不同而干架,如今刚刚有了些融合的迹象,若是按照侯君集的说法,那就不是分家的问题了,而是隔上几年就要进行一场宗教战争。
当然了,中原人总是在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山南之地偏于闭塞,即便有着大唐干预,这么乱下去,却早晚有一天会重新统一在一起。
只是唐军将领们对此不负责任,将来的事自然有人去管,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陛下和朝廷一个交代。
颇有主意的侯君集终于走进了唐军的核心圈,为今后能够领兵出征打下了一个基础。
…………
“你们为什么会给予那些雅隆人庇护?他们活该变成奴隶……”
逻些城外苏毗人的军营当中,小女王苏毗末罗很愤怒的质问着侯君集。
侯君集笑笑,心说,哼,这些话你怎么不去跟阿史那大奈他们说,无非是看着俺好说话罢了。
“殿下是说那些六牦牛部的人吗?他们和雅隆部有何关系?殿下也看到了,我们杀死了很多雅隆部的人,剩下的人都已成为了奴隶,雅隆部的王族也已被斩杀殆尽。
我们做了这么多,殿下不来感谢也就算了,竟然还有不满,难道神灵没有告诉苏毗人要懂得感恩的道理?”
苏毗末罗瞪起了眼睛,这人是越来越不好说话了,那会真应该把他扔在那曲河里。
可她想了想那些外来人……成群结队的勇士,精良的武器盔甲,还有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之后的所作所为,看着对面那人沉静幽深的目光,她一下就怯了。
心里面念叨了几声阿修罗神的神名,这才稳住了心神,“你应该知道的,朋友之间也有争吵。
我只是想说,雅隆人对你们造成了伤害,你们就不想惩罚他们的狂妄吗?很多年以前,六牦牛部便成为了雅隆部,他们能够分得开吗?你们……”
压住了女王的气焰,侯君集摇头打断了她,“说这些没有任何用处,我们是外来人,此行是受到了苏毗的请求才派兵来此,不会在这里停留太久,终归是要回到大唐去的。
不管是雅隆部,还是六牦牛部,他们之间的区分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我们需要的只是几个好邻居。
战事已经结束,大唐无意多做杀戮,谁愿意跟大唐友善的交往,谁就能得到大唐的庇护,殿下与其想着什么雅隆人,不如好好想一想,苏毗能不能与大唐友善相处吧。”
苏毗末罗听出了他话语中的威胁,却并没有再次发火,而是像之前一样,很有求知欲的道:“大唐需要怎样的邻居呢?我们苏毗人还不够友善吗?
哼,那些总想着去别人家里抢东西的雅隆人就很友善?”
侯君集笑了起来,“起码他们见识到了大唐的强大,即便他们口中高喊着神灵的名字,但他们还敢与大唐为敌吗?他们的人死的不够多?还是说他们都不怕死?”
苏毗末罗沉默了下来,唐军已经在这里向所有人展示了他们的强大,以及惩罚冒犯他们的人的决心。
与其说苏毗人占领了逻些城,不如说唐军才是这里的主人,好在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外来人会在不久之后离去,不然的话,这里说话算数的绝对不是苏毗人,或者是香雄人。
“我不太明白,大唐需要苏毗人做什么?香雄的迷夏王子来到了这里,我还听说黑牦牛部的部首穷邦波色也来了,大唐是想让我们选出一位新王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