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1986


说完,可能是想到了白日里,突厥人骑马挤在城门口时的景象,还咯咯咯的傻笑了起来。
李破点了点头,同意这个说法,只是这话怎么听怎么有点不对劲儿,看着笑的和个病人似的李碧。
李破使劲回想了一下,当日林中碰到的那个满身贵气的突厥少女形象,好像已经有点模糊了,到是月光之下,那个提着人头,笑的诡秘幽深的家伙,印象还十分深刻。
想了想,道:“要不,我带人去马邑城转转?”
李碧立即摇头,“都说好了的,别走那么远,灵丘方向若有敌情,怕你回不来。”
李破再次点头,不过心里却是暗道,计划定的再好,就这年头,说不定碰上什么幺蛾子呢,出去了,看来还得见机行事啊。
两人又多了几句,李破眼皮子开始打架,瞅着李碧,嘿嘿一笑,“不如安歇了吧?”
笑的很猥琐,李碧吓了一跳,反应绝对和别人家女儿不一样,一挺身,眼睛也瞪起来了,眉毛也竖起来了。
却见那边李破已经起身溜溜的走了,不由气的狠狠咬牙,她可还挺精神的呢。
大业十一年八月,始毕可汗率军蜂拥南下,隋帝杨广被围雁门,突厥大军云集,雁门郡一地狼藉,皇帝和臣子们枯坐于风雨飘摇的雁门孤城之中,欲哭无泪
===第194章
成名(一)===
月票月票,哈哈,有护法了,感谢老朋友nci的打赏。
雁门城下,烟尘滚滚,铁骑纵横。
箭矢如同蝗虫一般在天空飞舞,城上城下,喊杀连天,突厥战士如蚁般附于城墙之上。
守城的隋军将士奋力搏杀,城头之上,刀枪并举,人影如同饺子般从城头跌落。
鲜血是这里最为廉价的燃料,生命在这里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尊重。
这俨然又是一个辽东城,又是一个血肉屠场。
不过突厥可汗比杨广聪明多了,来到雁门郡,立即分兵四处,攻城拔寨,连陷雁门郡城池,邬堡三十余座。
除了宣示突厥军威之外,也在吓阻大隋各路援军。
到了八月末尾,雁门郡四十余座城池邬堡,只剩下了雁门坚城以及隋帝杨广次子齐王杨暕所镇守的崞县县城还在坚守。
其实,和辽东城之战唯一不同的是,突厥人不善攻城,方法太过单一,远不如隋帝杨广率军攻城时那么花样翻新。
而这也代表着,雁门郡那么多的城池邬堡在短时间内陷落,并非因为突厥人真有那么强大,而是多数城池,在突厥人到来之后,立即便打开了城门,将突厥人迎入其中。
这一次,很多人都想错了。
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这样一个数十万突厥大军挥兵南下的时节,开城投降的后果,是极为不明智的。
突厥人这个时候也放开了手脚,一旦进入隋地城池,将领即便有心优待降人,其实也不可能了。
各个部落混杂的突厥大军。根本就不是一个两个将领能够约束的了的。
于是,不论降于不降,只要被突厥人进入其中。结果都是一般,突厥人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一座座雁门城池,瞬间便沦为浮屠地狱,烟火四起,血塞城郭。
等到突厥人像牲畜般赶着一群群的隋人男女离开的时候,留在他们身后的,除了烟气升腾之外,是一片死寂。
雁门城能坚守到现在,其实还是得益于皇帝在这里。别看被突厥大军四面围攻,一副危在旦夕的样子。
但谁都明白,坚持,只要坚持住了,援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雁门城下。
后来人说,隋帝杨广这会抱着小儿子被吓哭了。
这个有点像谣言和故意抹黑,反正,不管这位皇帝哭没哭,被吓的不轻那是一定的了。
从小到大,从来都是大军环绕的他就没经历过这样的危险。虽说他很瞧不起秦皇汉武之类的君王。
总想着超越他们,但他可万万没想到,还真就有那么一天。他像古之明君一般,被围在北地孤城之中,好像插翅也飞不出去了。
失魂落魄肯定是有的,估计连放弃反抗,给突厥可汗称臣的想法都有了。
但他身边的人可不想跟着他被掳去北地,像苏武一样给胡人放羊受苦。
以裴矩为首的大臣们,纷纷规劝,终于劝的这位帝王挪了挪屁股,开始巡视四城。
面对着苦战的隋军将士。杨广终于也打起了精神,拿出了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的勇气。
许下无数承诺。先就是许诺,我不再去打高句丽了。他这个时候好像也明白了,再去打高句丽是多么的不靠谱。
再有,就是只要守住城池,加官进爵,赏赐多少牛羊布匹,多少田地山林,巴拉巴拉的空头支票不要命的开。
还别说,效果那真叫个不错。
看来隋军将士和城中百姓还是很愿意相信皇帝不会骗人的,当然,如果他们了解了皇帝是怎样一种生物,尤其是眼前这位皇帝还是这种生物中的变异品种的话,他们绝对不会那么拼命就是了。
不过呢,不管怎么说,守住雁门城,不管对于皇帝,大臣,军人还是城中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也就不用苛责那么多了。
于是,在惊涛拍岸般的迅猛攻击下,在缺兵少粮的情形之下,雁门城中军民,上下一心,协力守城,城池守的是越受越稳。
这个时候,后来人的描述中,便夹杂了很多为了向外求援的故事,听上去比较像演义里面的情节,做不得准儿。
实际上,数十万突厥大军南下,还用雁门这里向外求援?谁又能不知道呢?
再者说了,突厥大军将雁门城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你想向外求援?真当自己有关公吕布之勇呢。
更为有意思的是,大隋虽已是气若游丝,杨广正在将它的最后一口气扔在雁门。
但天下共主这个词还真的有用,尤其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很能引起各怀心思的人们的同仇敌忾。
就在雁门郡烽火四起的时候,晋地南部各路援军陆续都在往晋阳汇集,只是突厥人兵锋太盛,大家都是犹豫不前,害怕自己去了,不但于事无补,还将自己的性命丢在雁门。
这要是皇帝有谱点,大家还愿意拼死去救,但这位皇帝三征辽东,战死了那么多的将士,这位除了一次次的招募府兵,再掀战火之外,好像对其他的都是无动于衷。
那么多的老臣这几年陆续故去,能享身后之荣者,寥寥无几,其他竟都带着这样那样的罪名郁郁而终。
这就太可怕了,谁知道自己带兵去雁门,一战败死,会不会落个救援不利的罪名?
而这个时候,身为河东宣慰使的李渊李大使,还正在优哉游哉的剿匪,一点来晋阳效力的意思也没有。
不过,他的次子,渐渐长成的李世民不同意了,他跟自己的舅兄长孙言道,至尊被围雁门,父亲故作不知,此事十分不妥。
不论雁门之战结果如何,此战过后,定遭天下人唾骂,于父亲威名十分不利。
作为父亲的儿子,我当为父亲排解忧烦。
于是,这位出身显赫,新婚不久的关西世阀少年,本来想着去父亲麾下效力,此时却改了主意,投在了过路的,北去援救雁门的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麾下。
当时,他也只有十六岁,虽得云定兴赞许,军职却只是个旅帅,还随在云定兴身边,好像一个闲人一样。
不过,这确实是李世民成名之始无疑。
当然,这也是北地李破李定安的成名之战。
他比悲催的李二可就强的多了,作为渐渐领了恒安镇兵权的他来说,这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突厥大军主力,完全被吸引在了雁门郡,马邑各部突厥兵马,都很悠闲。
铁勒人的勇士,仆骨吉思兵败云内,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他们是一无所知。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各部分散之外,他们的兵力并不多。
云内马场,此时马场中的房屋,都已经被突厥人所占用,牧场,也被突厥人当做了自家的草场。
几个突厥附属部族的小部落,凑起了几百人,赶着牛羊来为可汗效力。
他们拖在大军的身后,挺聪明的在云内马场这里留了下来,一来呢,是作为马邑突厥各部的补充,美其名曰,为各部看管牛羊。
实际上,他们也想尽量多的保全自家的财产不被其他部落的人吃光了。
因为他们很明白,战利品就不用想了,好一点的话,还能从各个尊贵的将军贵族那里弄上一些,倒霉的话,他会此次随着大军南下,就会一无所获。
所以,想方设法的保证自己的财产能损失的小一点,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是草原上的小部落的生存之道,不用多说什么。
但云内马场位置优越,神武那边的人也看上了这里,当然,这次收获颇丰,没必要跟些不起眼的小部落计较。
所以他们将一部分牛羊马匹也交到了这里,派了些人过来,让小部落的人帮着看管,而且还许诺了一些奴隶和战利品,要是能一直等到大军撤军北归,这就是很融洽很和谐的一个结局。
可惜的是,战争当中,皆大欢喜的局面向来很少出现。
差不多一千突厥人,在这片牧场上,放养了大量的羊群和战马,丝毫没有身在敌境的自觉。
不过呢,也不能太过责怪他们的轻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