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3/1986


而高句丽王高成就是高句丽贵族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一国之主,国破之际,无半点殉国之心,到了李靖面前哀哀求告,寡廉鲜耻之处,实在不足道也。
…………
十月间,半岛之上白雪皑皑。
一行几千人的驼队,从已经冰冻的冰面上过了浿水,来到浿水北岸。
在浿水北岸的唐军大营中稍做停留,便去往了平壤城。
深冬时节,粮草转运更加艰难,而无论是新罗还是百济诸部,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其实都已虚弱至极,无法再满足大军所需了。
这支庞大的军队如果明年冬天还不能解散的话,对于半岛上的人们来说,必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了,大唐也没想着把半岛变成无人区,一直不停的在往半岛上输送粮草,这无疑减轻了新罗,以及百济诸部的压力,让他们都能勉强度过这个冬天。
只是明年春天,一直到秋天收获的季节,才是半岛土著们最难熬的日子,需要大唐的帮助才能度过难关。
好在十月初的时候,北岸传来捷报,唐军已经攻下平壤城,战事眼瞅着就要结束了。
本来颇有些蠢蠢欲动的百济诸部一下就没了声息,新罗上下也狠狠的松了口气。
这一仗打的人是心惊肉跳,半岛上的土著们从来没参与过这么弘大的一场战争,感觉非常刺激。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站在了胜利者的一方,没了高句丽,换了唐人来做主,却也没什么不好。
起码比高句丽人赢了,来跟他们秋后算账要强的多。
随着平壤城的陷落,半岛上几百年三国割据的局面落下了帷幕,这不论是对于大唐,还是半岛土著,都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放在大环境来说,东亚局面也属于剧变的范畴。
大唐终于灭掉了高句丽,往小了说,可以说是复领前汉之疆土,也可以说是极大的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这样一来,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半岛南端的土著们有了统一的契机。
在唐军上岛的这两年,唐军对百济诸部进行了一轮轮的清洗,几乎灭绝了扶余王族和他们的姻亲,极大的削弱了百济诸部的实力。
新罗人则傍上了大唐的粗腿,于是对百济诸部的首领们抛出了橄榄枝,逐渐重新定义了半岛族群的含义。
换句通俗些的话来说,就是告诉百济人,大家几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只不过是被扶余人给分开了,如今大家应该放下仇恨,重新来组建一个大家庭。
百济人扭扭捏捏的接受了这个说法,与新罗人交往了起来,而他们也确实与新罗人同出一源。
只是因为与外界交往比新罗人要多,所以民族构成上要比新罗复杂。
从中原传过来的那点东西,大部分都是经过百济作为跳板,才会传到新罗,倭国,甚至是琉球等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百济比新罗要开放的多,可也正因民族构成复杂,百济诸部就没有新罗人那么团结。
于是面临社会改革,技术进步的当口,百济人就很迟缓,新罗则能勇于进取,灵活应变,最终占得了上风。
…………
当然了,如今唐军刚刚攻下了平壤城,战事也还没有因为平壤城的陷落而结束,一切都还方兴未艾。
北风呼啸而过,新罗真我王金德曼端坐在车中,神态间疲惫中带着些轻松。
这次她亲自带人运送粮草过来,自然是因为听闻唐军攻下了平壤城,还捉住了高句丽王高成以及他的臣子们,新罗上下欢声一片。
金德曼在跟臣下们商量一番之后,便亲自带人来贺,当然了,金德曼自己也还有些打算,需要跟李靖商议一下。
攻下平壤城之后,唐军终于在半岛西部有了一处稳固的落脚点。
之前修好的营寨废弃了一些,都移到了平壤城内外驻扎,赶着天气还算暖和的时候,又修建了不少的营房。
最重要的是,在平壤城中唐军缴获了很多的粮草,大军过冬是没什么问题了。
…………
平壤城下,如今和之前战时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高句丽人在城外建下的营寨该拆的都被拆了,只剩下了几座大营,供唐军驻扎。
金德曼一行来到此处的时候,战事的痕迹已经所剩不多,大雪一下,多数也都被积雪掩盖了起来。
“殿下,李都督派羽林军的公孙将军来迎,就在前面等候。”
金德曼整理服饰下了马车,换了战马上前跟公孙安相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