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3/1986


所以想像当年在洛阳时那些人一样,联合众人,把控朝政是不可能了,最多只能用于自保而已。
想到自己的那些党羽,长孙顺德掂量了几番,心里稍稍镇定了些。
他也知道皇帝对他不满已久,可那不算什么,经历了那许多乱纷纷的局面,长孙顺德一直深信聚众才能成事的道理。
没有友朋,哪能在朝中立足?无有党羽,还谈什么为官?家资不富,还说什么为官脸面?皇帝不也是党羽成群,才称得一声陛下吗?
想到这些,长孙顺德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哼哼,大家都是一般,他长孙顺德当个宰相怎么了?还能比那名声不佳,孤魂野鬼一般的封德彝差了不成?
而这就是河南走出来的人物,一直深刻的受到河南战乱的影响,所思所想,所行所言,和其他地方的人都不太一样,对皇权没那么敬畏,对权势的追逐永无止境。
…………
当然了,不管两位门下侍郎怎么想,躁动的门下省还是在他们严令之下平静了下来,也无人再提去封德彝府上探病之事,说嘴的人也少了,多数人都在观望风色,等着最终的消息。
只是人心浮动在所难免……
李破也无心政务,只在太极殿中待了半日,便回去了后宫。
外朝的官员们得到消息的时间晚了一些,上午时中书令萧禹入宫见驾,不多时,尚书左仆射温彦博也进了太极殿。
随后两人出宫,一起到封府去探望了封德彝。
其实没有卵用,在李破看来,什么头风之症,八成是他娘的脑溢血,还是很严重的那种,封伦九成九是熬不过去这一关了。
也一如他所料,到了这一日晚间,封府传来丧讯,封德彝殁了。
封德彝一直处于昏迷之中,竟然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得到消息的李破闻之,也是哀叹一声。
封德彝其人聪明绝顶,人情练达,于大略之上更是鲜有人能及,几乎就是另外一个裴弘大。
只是没想到人家裴弘大还活的好好的,年岁小了一轮还多的封德彝却先行了一步。
丧讯传入宫中时,李破正在跟自家婆娘用晚饭,当时饭就吃不下去了。
封德彝归顺于他虽不过数载,但用起来太过顺手,君臣之间也便潜移默化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想起封老头时不时的扮出无赖相,舔着一张老脸来他面前讨上一餐饭食,言谈之际,也是有趣的紧,但在大事之上,却又能为他出谋划策,不落人后……
想到这些李破不由暗叹,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人出现在自己面前了,封伦之殁,无异于痛失干城啊。
也许是年纪大了,李破罕见的有些悲伤,由此也可见封德彝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几乎已不下于陈孝意,温彦博等晋阳旧人。
如此一来,封德彝的身后之名也就有了定论。
李破令中书,礼部,以及秘书监官员商议,为封德彝论身后之功,加赏以及治丧诸事。
一位宰相暴病而殁,对于朝堂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混乱,甚至是朝争。
要是一位权臣殁了,说不定还要迎接一波清洗,或者是叛乱什么的。
这些都是正常情况,只是封德彝不太一样,虽然殁在了任上,可在唐初这样一个环境之下,上面开国之君在位,本人家中人丁寥寥,又无多少亲朋好友,更没有大肆结纳党羽,也就没引起那么大的波澜。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封伦于国有功,是开国功臣之一,要议功,不要去挑错,加的谥号也得是美谥。
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当即辍朝三日,还亲自出宫到封府,向封德彝的家人表示慰问,可谓是把姿态摆的明明白白。
臣下们于是心领神会,很快便把一应文书摆在了皇帝案上。
按照程序,先得是由封德彝的子孙表述封德彝之功绩,甚或是人生中的一些污点,但大致上就是表功,除非万不得已,子孙是不会往父亲或是祖父身上泼脏水的。
只是封德彝是一脉单传,还是晚年得子,封言道如今也才十岁,肯定不能承担重任。
于是这个环节便由中书舍人杨师道代笔而成。
交到中书之后,又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润色一番,由秘书大监温大临,著作郎虞世南,中书令萧禹,礼部尚书李纲等人商议而成。
由此,其中只是略略说了说封德彝在前朝时的为官经历,详述的却只有唐初六载之功绩,结论自然是于国有功,不愧先贤,当为世之名臣。
即便如此,李破还是封还三次才定下来,朝野内外的臣下们眼见皇帝的这种操作,羡慕嫉妒恨自不必提。
朝中的重臣们,尤其是死后能上谥号的臣下们,心中却都很慰贴,皇帝如此有情有义,自己等人也就不用担心身后之名了。
但也有人看不清风色,也许是看得清,只是想作个逆行之人,博个名声什么的,反正是给皇帝添了堵。
治书侍御史唐临,牛行远等人上书言曰,“封伦固有功绩,然多狡智,多揣摩之才,有托付之巧,党杨素而得荣宠,附化及而得苟活。
辅杨广而亡基业,或有赧颜,托士及而归明君之下,疏无愧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