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7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92/1986


唐军五万人,加上新罗,百济的人马,差不多十万人,应该是够用了。
半岛上的诸军十年一个轮换,作为正经的占领军,朝鲜都护府享有不少特权,轮换之时也容许军兵就地转职当地官员。
另外高句丽人的田土,全部收归唐军,可以由都护府任意发放,至于是给驻守的唐军将士,还是让新罗人,百济人北上来耕种,朝中并不在意。
等过上些年,那边的情况稳定下来,看能不能反哺中原再做道理。
打下来的疆土就要治理,治理的好不好两说,只要想把这片土地彻底纳入大唐,需要做出的努力还多着呢。
三月中,扬州总管王泽回朝。
几乎是同时,吏部尚书裴世清上书请辞,年前的时候,裴世清便已向皇帝请归田园,李破让他等了等,至于等什么,现在也就清楚了。
扬州总管王泽卸任回朝述职,顺势接掌吏部尚书之职,和范进不同,王泽算是平级调任。
只不过王泽却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的是朝廷人事大权,几乎相当于后来的省长回京后任职组织部长。
不是升迁胜似升迁。
朝官的仕途一般都是如此,在朝中任职一段时间,然后外放任职几年,回京之后便会按部就班的升转。
而且王泽和范进也没什么好比的。
王泽虽也是开国之臣,可论起功绩来和人家范进是没办法相比的,凌烟阁上王泽几乎是敬陪末座,范进则因身具平灭凉王李轨之功而高居于上,这就是差距。
王泽身体倒是比范进强多了,回到长安见驾过后,裴世清一上辞呈,朝廷诏准后,裴世清很干脆的退了下来。
人家也没在长安多待,三月末的时候便离京回去了河东老家,估计这辈子剩下的日子也不会再来长安了。
说实话,裴世清自投效以来,没立下什么亮眼的功绩,投效之初也不过是为了家族才重新入仕。
这些年在吏部尚书位置上,起到的还是一个稳定人心的作用,河东裴氏的家主,有着深厚的为官资历,而且裴氏在前隋还出了两位宰相。
所以由裴世清主持吏部,算是帮助李破掌稳了朝廷人事大权,对于稳定朝堂政治架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也算是功成身退,而有了他这些年的转圜,裴氏的状况就比晋阳王氏要强的多,入朝为官的裴氏子弟就有十余人。
虽还不能接过父祖辈的旗帜,可说上一句河东裴氏后继有人还是有这个底气的,不像晋阳王氏,人才断代的现象极为明显。
再说了,裴氏如今还一位裴行俨正在军中任职,离着大将军的位置也不算远了。
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裴氏作为汉姓豪门,他的凝聚力比起其他名门望族来都可以说是世间数一数二的,几大分支的裴氏族人殁后,至今都还要葬回河东闻喜的裴氏祖地呢。
裴世清走后,王泽顺顺当当的接掌了吏部,走马上任之前就把房玄龄,颜师古等人招到府上,设宴款待了一番。
他离开京师好几年了,在他眼中三省六部还是紧紧握在了皇帝手中,这和他离开的时候没什么变化。

像房玄龄,颜师古两人在他看来就都是如今的后起之秀,以这两人的资历,才干来说,将来的官职不一定会比他王泽低。
他们缺少的其实就是开国之功,都是皇帝进了长安城才投效过来的人才,比起王泽这些从龙功臣,其实才干上要强的多。
唐初时节人才的更新换代就是这个样子,凌烟阁上的那些人物虽说各个功勋卓着,可真要论起来,大部分人都比不上后来投效的这些人。
===第1687章回航===
大唐元贞七年三月末,海风微凉。
东来卧龙港,迎着海风,东来太守宇文士及领着众人遥望海面。
大唐的运兵船就要到了,远方已经出现了大唐海船的身影,上面高高竖起的日月星辰旗迎风飘扬。
这是三月间第二批到港的海船,第一批是三月中到的,运送回来的除了一些大唐军将之外,还有这一次攻灭高句丽之战虏获的战利品。
都是要运往长安的东西,看着一船船一车车的好东西经过东来西去,沿途的官员们总算是见识了灭国之战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其实大部分东西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价值都不算很大。
其中被军兵层层把守,唯恐有人不小心弄坏了的,其实是一箱箱的图纸,大多都是关于高句丽的建筑,军事等用途的图册。
当然了,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原学过去的,并不值得看重,可有一些,比如铁器的铸造上面,高句丽还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的。
尤其是在重甲,以及笨重兵器上面,高句丽的铸造技术很有些造诣,有着让大唐的工匠借鉴之处。
再有就是不少的山川地形图鉴,可以让大唐少花费上一些功夫来绘制高句丽地形图。
对于一个帝国而言,这些东西才是最为珍贵的财富,比那些金银细软,珍珠玛瑙什么的都要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9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