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8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6/1986


李破在会上做出了指示,各科取士很多求的是务实之才,并不是文章做的有多好,字写的有多规整,看的是内容,考生从试卷中展现出来的眼界等等。
文字上的功夫再好,弄的花团锦簇一般,写出来的东西却离题万里,都不能取中为进士。
所以阅卷的考官不能有书生气,什么乡党,什么亲戚,什么人情,都给朕放在一边,一旦有人徇私,立即交大理寺议处。
毕竟这些取中的进士是要去县中为官的,要为一县百姓负责,什么都不懂,只会做文章的人能做个好官吗?
而科举的弊端就在这里,科举官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眼高手低,加上一些读书人不屑于实务,专做表面文章。
开始的时候取中的少,还看不太出来,等到科举官多了起来,政局就会渐渐从县中开始糜烂。
等入仕的开口放大,贫寒士子一拥而入的时候,也很难说是个好现象,以前生活贫苦的他们想要什么,那简直太清楚了。
于是乎打击腐败,规范官员操守也就成为了开科取士的历代王朝最为关注的地方。
唐初还不用担心这些,李破只是想要科举的根基打的牢固结实一些,别让那些糟心事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已。
。:
===第1704章算计===
元贞七年的科举变化其实不算小。
进京来的赶考士子多出许多不说,上次京试的院也在元贞五年进行了扩建,四周还建了几处园林,就是想弄的雅别致一些,也务求清静。
院紧挨着皇城,在皇城的东侧,与布政坊相对,是比较繁华的地界,元贞三年的时候腾了出来,作为了院所在。
如今的院经过几年的建设,林木幽深,闹中取静,和元贞四年时已是大不相同。
考生的屋子也建的比以前宽敞了,外面鸟语花香的,三天的时间,你住在这里,一定能思泉涌,把自己的才学都发挥出来。
嗯,这些都是玩笑,国家的论才大典,自然要越做越好,不然就是官员们的失职了。
而且考试的难度会越来越高
至于流程嘛,除了越来越完善的严格监管,增多了一些科目,其他的倒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只是朝廷有了余力,决定人性化一些,对那些进京的士子给予一定的优待,比如说长安周围的禁苑园林,他们都可以随意进出观赏。
办会的时候,朝廷官员只要不耽误公务,也都可以应邀前往,跟士子们做一下交流,朝廷并不会对此进行管束或者反对。
士子们想要进入国子监,长安书院,或者海事学院读书,也可随意申请,只要够了资格,便可入读。
才学大的,表现突出的,甚至能受到这些地方的主动邀请,上次京试的时候就是如此,算是给士子开辟了另外一条入仕的捷径。
还有就是有那生活拮据的,朝廷会给你找地方免费住宿,一应饮食也都无偿供给。
当然了,如今应试的士子这样的人不多,许多人更都是大户人家出身,生活方面并不需要朝廷费心。
他们来到长安,还能促进长安的经济繁荣。
弊端就是这些人和京中的一些人家联络有亲,入京赶考就四处托人情,打通关系,很容易引起科场弊桉。
只是近两年倒是不虞有事故发生,毕竟皇帝和朝中重臣们都在不错眼的看着呢,想要带坏风气的人都得小心自己的身家性命。
礼部的官员们离开太极殿的时候都很振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京试,这么一直办下去的话,一定能成为每三年一次的盛会。
国家气运是怎么来的?就是在这些国朝大政中得以体现,每一次施政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天下人的认同,国运自然而然便会到来。
科举对于皇帝来说,也许只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大事之一,而对于礼部上下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事情办的好了,礼部官员就尽都有功。
礼部虽然只在吏部,户部之下,但管的实务不多,权力上就欠缺一些,兵部和刑部那都是国家强力部门。
礼部之所以能位居其上,还在于中原人看重礼仪道德,朝廷有什么露脸的事情,都少不了礼部的人来操办。
而礼部的人从中也只能得些苦劳,不出岔子就是胜利的那种,而且宫中有太常寺,外面有鸿胪寺,这些都是与礼部权责有所交叉的衙署,是内外相互制衡的产物。
你看看前些时司农寺就把农事上的事情都揽入了怀中,户部说什么了没有?
礼部的官员也有这方面的担忧,只是不如户部那么迫切罢了。
而朝廷开科取士的那一刻起,礼部便是掌管此事的正衙,不加把劲把事情办好的话,此事完全可以交由吏部来办。
到了那时,礼部也就在六部之中彻底掉队了
这就是官僚体系建立起来的好处,相互督促,也相互制衡,中间有有着许多的合作和联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