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8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5/1986


从地方到朝中,两年多时间下来,经他和颜师古之手罢免的官员已有数百人,报斩的也有一百余人之多。
虽然还比不上前隋屈突盖那么过分,却也差不许多。
得罪的人太多了,从朝中到地方,罢免一个,也许就能得罪两个三个,甚至是一群人。
若非有皇帝背书,又有三省高官支持,他和颜师古肯定是千夫所指,下场不问可知,可即便如此,风头好像也是越来越不对劲。
最近发生的科场弊案就是征兆之一,直接牵连到了他房玄龄。
前些日子,颜氏的一个族老病故,颜氏就在摧着颜师古回去奔丧,颜师古无奈之下,只好上请回乡。
在省中就给驳了回来,尚书左仆射温彦博把颜师古招到省中,对他说亲戚之丧,不必亲至……
颜师古回来就请他过府饮酒,席间唉声叹气,喝的多了,还开了句玩笑,说这事是你房乔提出来的。
此事有益于国,俺颜师古又敬你为人,所以愿意鼎力相助。
大致的意思就是你房乔可要顶住啊,这事是你起的头,你房乔要是敢半道上撂挑子,俺颜师古跟你没完。
房玄龄心有戚戚之余,心里却赌了一口气,愈发不愿退让。
那些阴私手段他没怎么放在心上,帮人在考场作弊?凡是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房乔会做出此等事来的。
督查寺的御史若敢参劾于他,哪怕当庭抗辩,也不能让他们如意,吏部侍郎不做满一任,他还就不挪地方了。
之前裴世清辞官,他就老大的不满意,觉着裴氏中人都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实则不堪重用。
在关键时候,总想先保全自身,再有才干又能如何?
至于裴世清是不是想保全自身,还是年纪老迈才想着辞官归养田园,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反正房玄龄就认为,裴世清在此时辞官,定是存了畏难之意。
他的看法不能说不对,裴世清年纪老大,想要保全令名,不想给两个野心勃勃的后进之人顶缸,也是情理之间的事情。
而王泽继任之后,自然是先要适应一下吏部尚书的职位,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更不会方一上任,就把两位侍郎引为心腹,毫不犹豫的替他们来撑腰解难,那样的话在政治上就太不成熟了。
所以在事实上也就造成了裴世清离任之后,房玄龄和颜师古两人压力倍增。
此次房玄龄随驾北行,房玄龄倒也清楚,离开京师一段时间,对他是有好处的,皇帝给予的是一定程度上的信任和维护。
…………
房玄龄在河边负手而立,几个护卫散开在周围,看着大半夜还要这空旷之处闲晃,不去休息的房侍郎。
走了这么远的路,大家都是走的欲仙欲死,赶紧睡上一觉才是正经,在这里乱走,怕不是有毛病吧?
房玄龄倒是没有什么精神类的疾病,只是心事太多,散步排遣一下而已。
他的诗才也不太够,塞外的月色自与中原迥异,此情此景也颇有意境,可惜他吟哦不出好的诗篇出来。
皇帝出塞之后,跟臣下们商议的就都是与突厥有关的事务了。
方才问的那些事关西突厥王账,作为吏部侍郎,答对的可还好吗?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呢?应对东西突厥的大策前些年应该就已经定下来了。
至于是谁参与制定的,房玄龄不太清楚,只不过临到出行,有人给他送来了一些记录之类的东西,让他明白此行前后之因由。
那里面自然是记录着一些有关朝廷应对突厥的国策,支持突厥王庭重回西域就是其中之一。
即便他是吏部侍郎,已经进入到了朝廷高官的行列,看过这种政策性的资料也让他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很多东西朝廷都是一直秘而不宣。
比如说这些年跟突厥交好,大家都知道此事,可到底为什么要与突厥交好,大部分人其实只是看个表面,深究下去也是众说纷纭,朝廷也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的意思。
此时考验的就是各人对朝廷大势的判断力,如果你能把住脉搏,顺势而为,那么在仕途上就很可能会更进一步。
为官之人到了房玄龄这个地步,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是你连朝廷政策的大方向都把握不住,可能仕途也就止于此时了。
而房玄龄在营帐之中的应对,正是基于自己对朝廷大策的理解而做出的反应。
皇帝是如此的胸有成竹,再加上对之前那些国策的强硬执行力度,于是房玄龄大胆进言,做出他认为符合皇帝预期的答对。
好像是做的对了,皇帝令他拟诏,斩杀西突厥来使,只不过方法上……让他没办法多做评价。
不过他还是体会到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凶险之处,来的可是西突厥王子,前些年人家来的时候,皇帝还设宴款待过他们,足可谓待之甚厚。
几年之后再来,却是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便要奔赴黄泉。
为官这么多年,房玄龄已经见过太多的险恶,可在皇帝的目光注视之下,在皇帝道出那声斩字之后,他还是觉着有些后背发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