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1986


“三来,柴郎到也不用太过忧心,如今长安政令,不出京师已有多时了,只要出了京师,也就天高海阔,再者说,卫公年老体衰,又能撑得到几时?”
柴绍心情略松,要知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是心烦意乱,一会儿恐惧,一会儿振奋,一会担忧,以一会却又心存侥幸。
岳丈如何如何,又有着怎样的志向,他还真不太清楚,他最怕的其实就是,唐国公对大隋忠心耿耿,后面却有小人陷害,那样的局面,才是最为糟糕透顶的,也是最冤枉的。
心存侥幸之处在于,唐国公领兵在外,他觉着就算有人诬告,也没人会轻举妄动才对。
反正,回到府中之时,他满脑子浆糊,思虑也不太清晰。
经虞先生这么一分析,他才渐渐安心了下来。
此时颔首而笑,“先生说的是,到是我有些过虑了。”
此时,四人当中最为年轻的一个,当头给他泼了冷水。
“郎君还是小心为上啊,近日我也在外面听闻了一些谣传,有人说马邑郡丞李靖戴罪入京,躲在府中与有人饮酒时言曰,唐公有大志,他不愿从之,所以被逼辞官云云,也不知是真是假,也就没跟郎君说。”
“但空穴来风,必有因有,依在下之间,郎君还是早作打算才好。”
话音未落,立即便有人附和道:“说的是呀,卫公可畏啊,玄感乱起,卫公率军与之死战,被围之时,犹自痛骂玄感乱臣贼子,誓死不降,玄感乱后,京师牵连甚众,皆成卫公刀下之鬼而今朝臣惧之,如惧鬼魅唐公领兵于外,为人所忌者多。”
“一旦卫公听信谗言,唐公子嗣,凡留京师者,皆难保全矣。”
说到这里,众人也是默然,柴绍心里更是寒意大起,这话说的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卫文升这样的人,最是让人惧怕,一旦凶起来,比皇帝都要狠上三分呢。
其实,商议一番的结果,还是先留下来,做好出逃的准备,然后静观其变,当然,还要去信给唐国公李渊,告知其京师变故,让唐国公李渊也有个准备。
几位佐参告退之后,柴绍坐卧不安,索性吩咐下人备马,随即出了府邸,往唐国公府上而来。
没办法,这个妻子娶的有点冤,刚一结亲,就生了许多的隔阂。
可柴氏毕竟是一脚迈上了李氏的大船,和唐国公李渊绑在了一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这个心意烦乱的时候,他需要见到妻子,不管李氏三娘子是否如说的那样聪慧灵秀,总归是唐国公膝下嫡女,见了她,不管怎么说,总能让他安安心不是吗?
此时,唐国公府后宅当中,李秀宁也没跟府中女眷们凑在一处,而是跑进了父亲的书房,吩咐着丫鬟拿来笔墨。
酝酿了小半天的文思,才开始写写画画。
柴绍被领过来的时候,书房中的李秀宁,正烦恼的将笔直接扔下,素来爱洁的她,也不管弄的桌上墨迹淋漓,懊恼的捶了两下桌子,将刚写些字的纸张,揉成一团,狠狠掷于地上。
嘴里也是不停的嘟囔,“还说相交为友呢,连个音信也无,交了你这样的朋友,也算我瞎了眼睛”
显然,自小就缺少男性友人的李氏贵女,正在惦念着远方那个,满嘴胡言乱语,没心没肺,却又颇为独特的朋友呢。
想要写信给那人吧,却又觉得信中词不达意,总不能让自己满意,没办法,从小到大,没没跟外人,尤其还是个大男人鸿雁传书过呢。未完待续。
===第267章李宅===
长安另一处李府。
嗯,也谈不上什么府不府的,就规模而言只能说是李宅,可主人确实曾经主政一方,道上一声李府也未尝不可。
这是个两进的宅邸,屋子八九间,没有什么花园水榭之类的建筑,只有前后两个院子。
这就是如今返京的马邑郡丞李靖的住所了,简单,整洁,还透着点小门小户的别致和冷清。
李靖久别归家,才发现妻子带着孩儿们过的很不容易,这些在往来家书上可看不出来。
李靖的妻子陈氏,是个外和内刚之人。
随着李靖出府,也就是那年兄弟别居的时候,也分得了两处不小的宅邸,其余家产什么的就不用太惦记了,长安没有哪个门户,会让家产分散,以致家门中落的。
嫡长继承制被门阀奉为金科玉律,并非没有道理。
李靖那会儿心气儿也高,并无任何怨言,自立门户也未尝不能功成名就。
可惜的是,他蹉跎至今,却是越过越惨,连妻儿都跟着他在受苦了,这是他当年万万不曾想到过的。
外放多年,家中居于京师长安,很是不易。
他的妻子,也不愿受人施舍,给丈夫丢了颜面,甚至是妻家的资助,后来也被她婉拒了。
而且,李靖多年不回京师,几个兄弟之间的情分也渐渐淡了,尤其是和他大哥李端之间,更是反目成仇,所以,家族的助力,也不用多做指望。
妻子瞒着他,陆续将宅邸卖了,换了这间宅院居住,李靖以前太学以及在朝中交往的友人,也早断绝了往来。
至此,家中不算是一贫如洗吧。可和李靖的官位也不很般配了,足以用清贫来称之。
李靖归家,看到家中窘迫的样子,也是默然。半生官宦,竟落得如此地步,本就低落至极的心情,更是黯淡了几分。
心灰意懒的他,再加对妻儿心怀愧疚之下。也不愿再关注外间之事,老实的呆在了家中,只陪着妻子安然度日。
妻子陈氏也没多问,这些年下来,她也只求丈夫,儿女各个平安,更没想着让丈夫兑现当初那封妻荫子的承诺。
其实李靖回来之后不久,李端便派了人来,邀李靖过府一叙。
李靖没搭理,见了面说什么呢?是让人看看自己落拓模样呢。还是屈身俯首,丢了以往的恩怨,给他大哥鞍前马后的效力?
相见不如不见,李靖也没心思再跟人虚与委蛇。
为了维持家用,李靖干脆将他视若珍宝的藏书都拿了出来,这些都是他历年来收集的书册,其中犹以兵书居多。
这会儿,他一股脑的都卖给了那些藏书大家,大部分都给了牛府的藏书楼,当年他以师称之的吏部尚书牛弘已殁。家中子弟没有一个能让李靖看的上眼的人物。
只是牛府家的藏书楼,确实建的好,子孙也很看重,李靖也就做个顺水人情。将自己的书册大部分都给了他们。
李靖也没换别的东西,只换粮食和食盐。
别看京师粮价腾贵,李靖却知道,京师这些大门户,家中不存个两三年的粮食,那都说不过去。
也就是说。谁要狠狠心,抄了这些京师门阀府邸,不说招募一支大军平叛天下吧,也能让关西安稳下来了。
可如此时节,谁又敢这么做呢?
于是,李靖家里的粮食,也能吃个两三年了。
可李靖此时却为牛家子孙的小气苦笑不已,不说其他,只说那几本珍本,都是绝世之物,如今却只换了这点粮食,牛家人还做出一副大方的嘴脸,他也是无言以对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李靖治政地方多年得到的经验。
随后他又让元老头带着人,用粮食去换了些鸡仔回来。
是的,牛羊是不用想了,弄回来也只能吃肉,不是长久之计。
当然,鸡肉也非士大夫应该吃的东西,可这个时节,李靖不管那么多了,有粮必须有肉,鸡蛋和鸡肉,才是活人的好办法。
多年宦海沉浮走下来,治理一方他有心得,管起小家来自然也就是轻而易举了,因为他见过太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情景,随手操弄一番,也就让自家吃喝不愁,只是传出去名声不太好罢了。
但这个时候,他李靖还有何名声可言呢?
妻子陈氏挺欣慰,这么多年,男人在家的时候可真不多,李靖就是把这小院给烧了,她也能帮着去拾柴呢。
当然,看着文理通达,素来威严自守的丈夫忙忙碌碌,她还在晚上跟丈夫哭了几鼻子,觉着自己持家无道,让丈夫操劳太多,接着又埋怨丈夫将那些书都卖了,那可都是丈夫心血所在呢。
这样的贤内助,其实才是李靖这半辈子最大的收获,只是他发现的晚了些而已。
世道越来越乱,可长安城中的这处小院中,却弥漫着温馨的氛围,日子还好像越过越好了,这不得不说是个小小的奇迹。
当然,平民百姓你也不用指望了,人家就算落拓,也还有书本可卖,你家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能换那么多的粮食呢?
总的来说,这几个月,李靖过的很充实,为小家奔忙和为大事操心比起来,可以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李靖返家时,只带回了五个人,三男两女,都是对他忠心耿耿的护卫仆从,其余随他返京人等,都直接交到了兵部,不归他管了。
元老头为首,回来之后,这老头也闲不住,出去转了一圈,便给人养马去了,儿孙们来接他回去,他也不回,拿了薪俸,就回来交给陈氏,现在长安城中,银钱也不好用了。
整个大隋的货币系统,彻底崩溃了,薪俸只能是粮食和食盐,不会有另外的东西。
其他两个人一瞧,得,咱们也别闲着光吃饭了,于是,两个护卫都去给人做了枪棒教习,像他们这样的人,想要在长安生存下去,好像比李靖还要容易的多。
这一下,李靖算是可以彻底安心度日了。
一家子十几口人,过的还真不错。
陈氏这会儿,终于开始打问起了自家三娘到底嫁了个怎样的女婿,过的好不好,婚事怎么办的,夫家又到底是哪个?
李靖也没隐瞒,详细的跟妻子数说了一遍自己这个学生如何如何,自己当初是怎么打算的,后来又是怎么把女儿嫁了出去。
陈氏听后,没说太多,其实心里有点不满意。
到不是嫌女婿出身低了,如今家里连鸡都吃上了,哪儿还嫌弃得了旁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