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1986


可李秀宁没有在论功之列,当然,这并非是李渊故意厚此薄彼,里面是有着很多原因的。
头一个,她是女子,女子从军在这年头并不稀罕,可能立下大功的却是凤毛麟角,而且立下的是如此军功,李渊对于这个爱女,也是既喜欢又头疼,为了不使众将产生身在女子之下的不满,索性也就不封赏了。
二来呢,有人其实先就不满意了。
李渊的堂弟李神通这人对李秀宁就极为不满,他们一同起兵,按照辈分,李秀宁应该归他节制,可事实上,李秀宁有李靖相助,又有五百晋地精兵相随,家底比李神通厚实的多。
一路打下来,关中只闻娘子军之名,而不知李神通为谁,这让李神通情何以堪。
而且,李神通这人心胸本来就不宽,卫玄大索长安李氏亲族的时候,李秀宁率人跑了,他却在长安中东躲西藏了很久,才瞅准机会出了长安城。
这让他对李秀宁也颇有怨恨。
反正吧,这人对李秀宁不满已久。仗着长辈的身份,在论功的时候,将攻下旧长安,收服各路义军的功劳,尽可能的往自己身上揽。
他的做法虽让人颇为不耻,可也没人说什么。李氏内讧,旁人无缘置喙之外,自晋末以来,武将们养成的一个坏习惯也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武将们自夸功劳,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揽功之举,屡见不鲜,已经被人视为平常之事了。
所以,自晋末战乱以来。在几百年间,有功之臣被杀的太多了,这并非独独是皇帝们忌惮有功之臣权力过大造成的现象,有一大部分的原因其实都在将领自己身上。
比如,史万岁敢在金殿之上咆哮,指斥杨素夺了他的军功,贺若弼也敢在和皇帝饮酒的时候,明着跟皇帝说。你忘了俺过往的功劳了。
是的,这是一种风气。也可以说是胡风渐盛的明证,将领功臣们不太会隐藏锋芒,保全自身,能争的便争,争不过就泼妇骂街般死缠烂打,闹来闹去就把自己脑袋闹掉下来了。
而李渊麾下的功臣们。以李神通,刘文静,裴寂为首,其实也都是这么一副德性。
李神通一闹,李渊顺水推舟。成全了这位堂弟,打虎亲兄弟嘛,在这个时候,李渊对李氏中人都极为倚重,自是不愿伤了其心。
三来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两个也没起什么好作用。
李建成向来与妹妹亲善,李秀宁麾下有大军十数万,军中将领们对李秀宁也都极为敬服,这么一来也就可想而知了,为了拉拢妹妹成为自己的臂助,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自是大力宣扬其功。
而这个时候,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还未曾露出端倪,可李世民向来与几个亲兄弟以及妹妹都不友好。
年轻气盛的他,抱着你说对的我就说错的心理,跟大哥闹起了别扭,他没在李渊门前说什么,却私下里交通李秀宁麾下将领,用不了多少时候,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匪首收拾的服服帖帖,跟在了他的屁股后面。
这俨然便是釜底抽薪。
李家的男人们闹的挺欢,把一个女儿家的功劳弄的快没了,可李秀宁却不在意这些东西。
她也在发愁,可愁的和争权夺利的男人们很不一样,李靖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李渊没闹着要杀他,而是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可李靖心中芥蒂未去,想要出任地方,离着李渊远一些,所以也就求到了李秀宁门下。
李五也想带兵回马邑了,长安城中新贵迭出,他们这些人因为跟着李秀宁的缘故,封赏却都不尽人意。
而且,他麾下的士卒,出来了大半年,都有了思乡之意。
所以,李五也不愿在长安多呆了,想要引军回马邑,来跟李秀宁辞行。
好嘛,满长安的人都在为封赏争的焦头烂额,却有这么一些人,宁愿出走边塞,也不愿在长安多留。
这只能说,马邑确实是个很独特的地方,也养出了一群很独特的人物儿。
实际上,李秀宁所率大军分崩离析,差不多已经成为了定局,这年头,可能有女博士,女旅帅,女校尉,可要出个巾帼大将军,希望却是极其渺茫。
李秀宁思来想去,干脆的答应了李靖,却让李五多等一些时日再说,这中间的区别对待所彰显出来的私心,恐怕连她自己都不太明白呢。
于是,李靖随即离京西去蜀中,开始了他的名将之旅。
李五却还傻傻的等在长安,顺便成为了李秀宁府中的护卫统领兼司马。
是的,封赏虽然没给多少,李渊却还是让李秀宁开府了,柴绍一下就蔫了不少,他东奔西走了一圈,回来却还没妻子位高,心高气傲的他很是不满意。
自此,柴绍不再登妻子府门,两人也就此开始了漫长的分居生活。
(月票月票,这一章不是灌水,属于之后剧情的铺垫,求不喷。)
baiyuege「」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
===第320章飞狐===
<=>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15,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李渊占据西京长安不久,他的头号大敌也出现了。
自封为西秦霸王的薛举,在跟西凉李轨交战不利,被李轨打的灰头土脸之后,将目光转移到了关西腹地上来。
让刚刚招降了屈突通,准备收拾河南那两个掐的你死我活的家伙的李渊,不得不跟挟西北精兵悍卒大举东来的薛举在关西辽阔的土地上,你来我往厮杀成了一团儿。
……………………
七月间,飞狐口。
此时,一场场秋雨过后,北地的天气渐渐寒凉了下来。
一个多月以来,连绵不绝的运粮,移民队伍开始变得稀疏,几近绝迹了。
大业十三年五月末,到六月初,马邑太守李破,自称代州总管,伐幽州罗艺,短短十余日间克陷蓟城,杀幽州总管罗艺<=r>。
随后,迁幽州之民以塞代州。
在此期间,败魏刀儿,却窦建德,威名振于河北。
可李破在河北的名声,也是大坏,移民这种举动,非常的败名望,河北观望的人们,皆视李破为虎狼。
然而李破所部,兵锋太盛,竟是无人敢逆其锋。
而李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加紧运粮移民。
这一个多月以来,骡马塞于道途,也让恒安镇军的兵力迅速消弱了下来。
当七月初的时候,北边敌踪屡现,探报频传之下。让李破意识到了危险,于是,诸般动作。也就都停了下来。
要说这次迁移幽州百姓西去代州,麻烦是不少。百姓恋栈乡土,不愿远离的也不少,幽州大户人家,也是怨声载道。
可事实上,并不如李破想象的那么艰难。
经过三征高句丽的洗礼,涿郡百姓的忍耐力几乎是没有底线的。
这些年来,河北山东人口剧减,幽州要好一些。可也是人口减半的局面,剩下来的,连老人都不常见了。
和代州三郡其实差不多,失去大量成年男子的幽州,田地渐渐荒芜,战乱也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幽州百姓的生存。
南边的几股乱军虎视眈眈,北边的突厥人,契丹人,靺鞨人也有了南下的意图,每一年都让幽州百姓过的胆战心惊。
如此种种。又在利诱之下,很多人家尽管百般不愿,可还是收拾起了行囊。随着运粮的队伍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所以说,反应并没有李破想的那么激烈。
尤其是那些大户人家,一见事已至此,走的是比谁都快。
甚至像涿县卢氏这样的家族,在真切的见识了代州兵马的精锐强悍之后,又觉着强自留在涿县,必为他人鱼肉,于是立即决定抛下数百年家业,举族西迁之余。也想着一到晋地,就让子弟去谋些官职。也好让家族有所依仗。
可以说,这些乱世之中的地方大族。有的因循守旧,顽固的厉害,有的则是左右摇摆,见风使舵,不一而足。
总之,也就是个适者生存的事情,自古以来,这些族群消失的不知有多少,崛起的同样无数,不需赘述。
而到了七月的后半段,幽州已经渐渐冷清了下来,涿县的人移走了大半儿,易县,涞水,良乡这些地方,早就空了。
像固安,安次,雍奴这些涿郡南边儿防御链上的城池,李破根本没去搭理。
涿郡的粮仓空了一半儿,让李破有点发愁,这个冬天他不但得在涿郡过冬,而且明年也不见准什么时候能回去马邑呢。
当然,他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打好秋后这一战。
恒安镇军的兵力如今只剩下了一半儿,居庸关的一千幽州守军,被温彦博招降,可李破是断然不会让他们来守居庸关的,于是,尉迟恭率军北上居庸,占据了那里的关城<=r>。
而飞狐口外的军队配置,就更有意思了。
两千突厥降人,加上两千恒安镇军骑卒,大大方方的驻扎在了飞狐口外。
李破自己则坐镇蓟城,静等各处战报传过来。
飞狐口。
一座座圆顶毡帐出现在飞狐岭下,这里是从北方草原南下河北的必经之路。
一个个穿着皮袍子,腰跨弯刀的汉子,在毡帐之间来去。
罗士信和刘敬升两个穿的也是突厥服饰,并排立于营外,望着莽莽群山在说着话。
罗士信又在埋怨,刘敬升也像之前一样,默默的听着,不时笑一笑。
没办法,刘敬升白一些,所以扮起突厥贵族来,也更像那么一回事儿,所以,他穿的服饰要比罗士信华贵的多,为了弄这一身衣服,蓟城的巧匠可没少下了功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