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1986


代州各处小打小闹的山匪,流民,纷纷回归乡里,李破用无数从云中草原夺回来的牛羊和在幽州取回来的粮草,安定住了代州的民心。
相比那些制度啊,用人啊,军律之类的事情,其实这才是李破实打实的功绩。
实际上,这一年代州人口暴增之外,各处仓房府库,以及牧场,充盈的都有点过了头儿。
而一直看上去已经没了多大作用的钱币,在这个冬天也重新变得金贵了起来。
粮价一旦回落,影响那可不是一点半点,物价整体上从云霄顶端猛的砸了下来,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马上就被抛到了一边儿。
铜钱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便利之处,也立即便显现了出来。
其实,到了此时,铜钱一旦开始大规模流通,在大隋的土地上也就象征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复苏了。
马邑,一顶顶帐篷布满了苍水两岸,这是准备在苍水岸边筑城的人们。
马邑太守王禄和驻守云内的元朗,都送来书信说筑城诸事,都已准备妥当,就等明年开工了。
雁门的宇文歆这个冬天可没闲着,除了向王氏求亲之外,他传信晋阳,请求李破再铸钱币,以替代开皇五铢钱和大业白钱。
别说宇文歆为人如何,这无疑是个有着才干的人,他眼光十分准确。
铜钱开始流通,他就已经察觉到了问题。
雁门府库中铜钱不多,战乱也让雁门治地内的钱币大量流失,尤其是大业白钱,许久不用之下锈蚀非常严重,也非常的脆,使用多了吧,钱面越来越薄,上面的字迹也迅速模糊,于是人们都不怎么愿意使用。
而明年,雁门用钱的地方将越来越多,用粮食和牛羊来代替的话,对于如今的雁门官府而言,也会非常不划算。
按照宇文歆的话来说,就是重新铸造钱币,已是当务之急。
当然,这也是因为如今代州三郡只有雁门的人口最多的缘故,钱币一旦开始流通,雁门官府立马就察觉出了不对。
当然,这同样是隋帝杨广留下的烂摊子之一,他发行的大业白钱和开皇五铢钱相比,就是粗制滥造的产品。
在使用几年之后,人们就对这种钱币产生了抵制,很多商家都不愿意收取这种白钱,看着光鲜,却不易保存。
好吧,这件事可不是什么小事儿,李破也有点蒙,铸钱?
之前好像有人提到过,他也记不清了,可并代两州这么大点个地方,就要私铸铜钱,有用吗?
他和几个心腹大致商量了一下,算是明白了过来,自己身边大多都是花钱的主儿,想让他们在这件事上提出点有建设性的意见来,也是难为他们了。
好在,李破治下还真就有一位这样的人才,关西苏氏,世代皆掌度支之事。
楼烦太守苏亶的祖父苏威,正是开皇五铢钱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按照家世来说,苏亶任职楼烦太守,不算屈才,用的却有点不对地方。
可苏亶的年纪,是他的致命伤,阅历不足之下,当初林太守被李破所杀,令其入楼烦平定一郡,苏亶骤升高位,很是焦头烂额了一些时候。
现在嘛,人家在楼烦太守任上,做的有滋有味儿。
以二十多岁的年龄,执掌一郡政务,对于苏亶而言,其实是一件非常让他心满意足的事情了。
苏氏子弟众多,官高爵显者更是数不胜数。
可如今天下大乱,苏氏子弟飘零四方。
他的祖父苏威,被宇文化及裹挟到了河北,宇文化及败亡之后,又去投了李密。
他的兄弟和长辈们,大部分都在为李氏效力,得到重用的人没几个,有的则留在了江南,有的则去了洛阳。
可这么多人,问起苏家人有谁能成一郡之首的,估计也就是他苏亶一人而已。
他当年在家中并没有多出类拔萃,而今离群北来,可以说是一手抓住了自己的前程,没借家中任何的助力。
能走到今日一步,他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呢?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当初那点不情不愿的心思,早已没了踪影,只一心铺在楼烦政务上了。
只是他没有想到,更多的机遇正在等着他呢。
(月底求月票,啊啊啊啊。)
===第401章青楼===
这个冬天,从晋阳发出的政令,不可谓不多。
也许是时间太短,也许是北上一战的战果太过惊人,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让人们热情稍减,所以闹出的动静其实并不大。
突厥人的使者来了又走了,江南陈家皇室子孙,死在了晋阳,晋阳城中办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丧礼。
晋阳王氏正在埋头准备着修订隋律。
晋阳城中的大族子弟们,开始陆续上任,填充进了晋阳各处府衙当中。
人们最为关注的总管府以及左右卫府的各个职缺,有一些被晋阳王氏抢了头筹,有的本就是代州军将的盘中餐。
剩下来的边边角角,也让人很是眼热。
可这些地方都不太好进,总管府好像也没有大肆延揽各家俊杰的意图。
所以,总的来说,冬天里的晋阳还算平静。
可渐渐的,晋阳新的主事之人的府邸门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人排着队等候在门外了。
总管府这里也热闹了许多,进进出出的人们,一看那穿着气势,就知道头上都顶着官气呢。
随着一场场风雪来临,曾经的王氏别业,如今的总管府,门槛好像也一节节拔高了起来。
显然,稳定带给人们的是无穷的希望。
晋阳易主并没有造成太多的混乱,新的秩序正在悄然建立,总管府的权威也正在迅速的渗透入晋阳城中的每一个角落。
李渊在时,众人争相投效不假,可里面的竞争,关西世阀和晋地大族之间的隔阂,却让人无时无刻不有着提心吊胆的感觉。
李元吉主持晋阳的时候,闹的就凶了很多,让人更不安心。
如今嘛,云内李定安入主晋阳,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上来,可晋阳的各个衙门,陆续开始敞开大门,办理政务。
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在衙堂之间来来往往。
晋阳城中的巡吏也开始走上街头,代替了背弓挎刀的军卒,军营也大多挪出了城外。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战争的脚步声好像正在远离晋阳这个地方。
更让晋阳人们安心的是,李云内虽然据说祖籍在关西,可少年时就来了晋地,又在晋地起家,算得上是半个晋人。
而在李破账下任职的人物,大多其实也都是晋人,这就让晋阳的人们感觉比较亲切了。
寒冷的北风还在肆虐,唐军还驻兵于介休,天下的战火也远未熄灭的时候,可晋阳城中,乃至于晋地北部,却已有了几分祥和的气氛。
总管府的门户,于是也就随之显得愈发高大了起来。
肃穆威严的府邸中,多了一些奴仆,李破的亲眷还是那么几个,可府邸中终于有了些人气儿。
总管府中的李家大娘子,拜了晋阳名士为师。
府中的记室,乃晋阳王氏嫡女,晋阳城中有名的才女,南园主人王绮。
总管府的司马,一位是晋阳温氏的温大临,一位则是晋阳王氏的旁支子弟王庆。
总管府中的仆从,多为晋阳人士。
于是,总管府的主人们,在晋阳人们的眼中,已有几分自己人的味道了。
十一月间,雁门太守宇文歆和楼烦太守苏亶,受李破想招,陆续赶到了平静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的晋阳。
晋阳市面上的安定,让刚离开晋阳几个月的宇文歆都感到了几分惊奇,就更不用说苏亶了。
两个人的属地离晋阳都不算远,紧赶慢赶,前后脚的进了晋阳,更是不约而同的直奔总管府,去拜见李破。
李破看两人都冻的不轻,也就没急着询问他们钱币的问题和两郡政事,而是让他们先在晋阳休息两天再说。
两个人多少都有些感激,在总管府中歇了一晚,就都闲不住了。
宇文歆先去王氏门儿上走了一趟,送上了不少礼物,以后就是王家的女婿了嘛。
见到王氏阀主王丛,两人可谓是相谈甚欢。
说起之前故事,两人都在感慨,世事变幻,实在让人难以预料。
可不是嘛,当初宇文歆在晋阳的事情,对晋阳王氏可是避之唯恐不及呢,谁又能想到,如今两家却成了亲家。
而有了这门亲事,显然宇文歆占的便宜要大的多,因为晋阳城中的事情,都可以在王氏这里得到消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