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1986


雁门楼烦守军陆续加入了进来不说,幽州降人才是扩军的主要来源。
幽州步卒之彪悍,本就名扬天下,而幽州也正是征伐辽东的,无数的幽州将士血染辽东城下,可也有很多幽州军卒回到了故土。
步军第一次扩充,其实就是招纳幽州降卒以及府兵。
第二次扩充则是唐军降人。
这种招降纳叛的事情其实不用多言,时值乱世,真正宁死不屈的差不多都要掉下脑袋,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墙头草。
别看李破一直在谈忠诚,可他心里也明白,忠诚这东西一直都是强大的附属品,背叛好像才是人类的天性。
唐军降卒用着确实不太稳当,临战之时,逃兵有可能出现,可要说成规模的叛乱,那就是没影的事情了。
唐军军卒被俘之时,他也做了很多,撤换唐军将领,将不愿继续从军的人也挑出来,补入民籍。
至于各种安抚军心的手段,那就更不用说了。
大部分都是并州人的唐军士卒也没多少选择,而忠诚这东西对于普通士卒而言,无疑是个奢侈品,没有带头兴风作浪的,之前也没有多少令人缅怀的东西,只要能让自己吃饱饭,又能给家人带回去一些,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没有背叛一说。
其实也正在大业十四年一战,以及之后唐军降卒的反应,让李破产生了唐军不过如此的印象。
凝聚力不成,更不用谈什么军中魂魄了,李唐兴起时对门阀世族的吸引力,明显不能从这些普通军卒身上得到体现。
唐军之所以能摧枯拉朽般的攻下长安,不是唐军有多强大,而是敌人出了问题。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了更多的资源,又能进行很好的利用的话,李唐和其他诸侯的差距必将渐渐拉开。
可现在,他们也不过是刚冲出起跑线不远而已。
李破招各部将领到并州总管府议事,这样的站前军事会议,说重要吧,肯定是重要的,谁是前锋,谁是后卫,又有谁倒霉的去护送粮草了,都将在这里宣布。
说不重要吧,其实也不算有多重要,因为各人之前心里就都已有数,如此重要的事情不会留个悬念让你来猜或者让大家伙陷入争吵中去。
唐军降卒加两千骑军押运粮草军械,在卫府商量的时候,有人提出招募民夫,并李破亲口否了。
并代两州初定,常备军过多,之后还要准备春耕,再加上他曾亲口向并代两州百姓许诺,免代州三年赋税徭役,免并州上下两年钱粮,如今才过于不到一载,就要出尔反尔,你当大家都不识数吗?
而且,长远考虑的话,征发民夫也是极为不智的,大隋亡就亡在徭役上面,天下百姓惧役如虎,如今战事又这么频繁,连续征发役夫的话,就并代两州这点底子,早晚都得败光了。
征发徭役将来的事情,现在行之就是下下策。
如果不是出兵有点急的话,李破倒是想从马邑突厥战俘那里,弄过一些人来运送粮草辎重呢。
所以,运送后勤辎重上,就都成了军人,正经的押送。
总管府的两位司马,薛万均和王庆都成了后勤大总管,也就是不缺驮马,不然的话,步军差不多都得成了运粮官。
之后也就没人再有异议了,这么长的时间,谁都知道总管“爱民如子”,治平之心强烈的都让武夫们感到有点不适了。
步军前锋为宇文镬所部,这位唐军降人在此战中得到重用,让薛万彻,尉迟信等都有些不服,可也知道总管的考量。
宇文镬即献榆次,实乃大功,犒赏上并不出众,如今担当重任,除了有收服人心的考量之外,怕是也有考量其忠诚和才干的意思。
大家差不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倒是能理解,所以争上一下,见总管其意已决,也就无话可说了。
步军中军为陈圆统领,尉迟兄弟分统左右两军。
骑兵上就不用多说了,可谓是人才济济,以罗士信和王智辩各领两千骑兵为锋锐,尉迟恭,步群则各领五千兵马为左右,薛万彻为中军官,阿史那吉乎辅之,刘敬升断后。
李破当然会坐镇于中军,成为整个大军的中心所在。
步骑混同其实还谈不上,代州骑兵太强势了,而且战功彪炳,各个都不好惹,步军将领们现在根本争不过他们。
而现在的左右卫府,也是以骑军将领为核心组建起来的,打起仗来,骑兵一撒欢儿,除了攻城守城之战外,估计就没步军什么事儿了。
这些安排,都在一月二月间一次次的军议当中完成,除了李破自己外,也不会再有什么人能改变这些结果。
这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更像是为李破量身打造的演讲台。
众将陆续到齐,总管府内外尽都是持刀而立的军兵,可谓是杀气腾腾,戒备森严。
已经等待多时的李破,望着满堂顶盔冠甲的领兵将领,听着不时传来的金属摩擦声,得意之余,同样是豪情满腹。
时至今日,大兵在握,猛士云集,别说是南边儿的唐军,便是此时突厥人来了,他也能硬碰硬的跟他们战个酣畅淋漓。
这就是他领兵数载,南征北战的成就,一直强大,精锐而又听命于他的军事力量……
(月票月票,有些书友总觉得主角的创新能力不够,尤其是在武器和战术上,阿草在前面的文章里其实已经解释了很多了,这样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局面。
不说别的,这是隋末战乱时期啊,从主角进入恒安镇军开始,每一年都有战争,吃饱肚子都不容易,你让他改革技术?
就说现在吧,拥有了并代两州,差不多四郡之地,书友们觉得地方够大吗,人口够多吗?足以支持你任意挥洒的创新之举吗?
到了大业十四年,隋末战乱也进行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一场场战争写下来,阿草自己都越来越觉得那是个人间地狱,民不聊生都是轻的,还有那个时间去搞创新?
当然,阿草写的是网文,不是历史,开金手指是难免的事情,可从将血开始,阿草就在力争能写的合乎情理一些,真要是弄出热武器来,我百~万\小!说友们要有一多半儿会想着弃书了吧?)
===第421章训言===
“人都到齐了吗?”
李破问了一句,声音不大,堂中却立即安静了下来。≧
薛万均司职军法,立即上前一步道:“回禀总管,诸将皆已到齐,无有迟误。”
李破身上也穿着甲胄,并无一丝不妥之处。
他环视众将,挥了挥手,朝尉迟恭点头示意。
尉迟恭立即捶了捶胸膛,展开早已准备好的文卷便念了起来,之后便是步群,然后则是王庆,薛万均。
一圈下来,被念到名字的领兵将领,便即出列领命。
很正式的一个过程,第一次彰显出了总管府,以及左右卫府的权威,也许过不了太长的时间,众将也就将进入卫府听令了。
时间过的很快,当大堂中的声音平息下来,李破的声音才又响起。
“诸人之责,清清楚楚,哪个之后出了差错,我不问别人,只来找你说话,都明白了吗?”
“末将明白。”
堂中轰然作响,回声阵阵。
这一次确实是不一样了,就算是从恒安镇军跟过来,历经战阵的老人,此时也都隐约察觉到了将来规矩对于他们这些领兵将领的重要性。
当然,以后不明白规则的人,都将被迅淘汰出去。
李破满意的点了点头,上一个冬天对于这里所有的人,甚至是包括他自己在内,都很重要。
因为就在这个冬天,并代两州军旅的层次更加分明了起来,众将之上有了卫府,再不是他一个人高高在上了。
这无疑是分权之举,他在北征云中之后,迅的将一部分权力归于到了卫府之中,虽说他的控制欲比较强,可在诸事烦扰之下,分权却势在必行。
好处显而易见,许多事情都不用他亲力亲为了,至于什么功高震主,威权自专之类的后患,李破倒不在意。
只要他在一天,这些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将领兴风作浪的机率就非常低,至于子孙后代,嘿,现在还言之过早,到时候再说吧。
“你们也应知晓,此次南下与唐军交锋与以往多有不同,这次只要大军一动,就没有什么退路了,争雄天下,定鼎九州,皆有古人之例可循,无须多言,战事一起,操戈者尽可争先,我这里必不惜官爵赏赐,不战而投敌者,也别怪我无情,必先戮其家族,再擒其人斩之,以儆效尤。”
说到这里,李破笑了起来,他不怕将丑话说在前面。
这么多人推着他往前走,好吧,我动了脚步,没了退路,你们同样也没什么退路可言,想要投敌就先想一想家族子孙吧。
我没那么大的度量,还要善待叛敌的亲族。
众将默默听着,大部分都有着热血在心间涌动,争雄天下,定鼎九州,正是他们最愿意听到的声音,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志向。
有的心中则惴惴,其中以唐军降人居多。
因为这话说的太重,也不怎么好听,和宽容的唐公比起来,这位先就表现出了凶狠和毒辣,在胸襟和度量上好像先就差了一筹嘛。
先隐隐踹出一脚,李破接着话锋一转,道:“赏罚之事,先就说了,也好让将士安心,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而说起此战的目的来其实很简单,介休乃晋阳之门户,南下河东,必先夺介休……”
“可你们要知道,我要的不是空荡荡的城池,荒芜的土地,所以各人领兵征战之时都要记得,听我将令,少做屠戮,无我将令而滥杀无辜者,必以军法处置。”
“至于大军征战,却无须顾忌太多,手持兵刃者杀,敢于顽抗者死,伏地请降者,也要捆了再说,能建功几何,就看你们自己的本事了。”
说到这里,李破拍了拍桌案终于站起身来,笑道:“莫要说什么骄兵必败,介休唐军不多,聚于介休小城之中,战战之间妄图阻我兵威,我今以雷霆之势击之,若还无功而返,岂非笑话?”
堂中众将都露出了笑容,近十万大军啊,先不说步军有多厉害,就说代州铁骑自恒安镇军成军以后,就从来没打过败仗。
唐军若非还有个介休城作为依靠,要是在野战当中,三万铁骑蜂拥而上,便足以杀的他们尸横遍野,望风而逃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