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1986


两人都是久经战阵之人,不会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所以他们没怎么犹豫,就率兵恨恨的离开了潞城。
在离开之前,罗士信本有心尽屠降俘,因为这些人肯定带不回去了,可他也怕杀戮太过,回去之后不好交代。
大家都知道,自代州起兵以来,他们的总管大人从不曾做过无谓的杀戮,在并代两州的名声是越来越好。
军将士卒们也很心安,军中军纪向来宽严有度,斩头的军纪是越来越少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用到这里倒是很合适,军将们在杀人之前就都会掂量一下,很多人就此逃过一劫不说,军中残留自隋军的严刑酷法也渐渐不见了踪影。
在大多数时候,削人军籍,流放于代北就是军中斩刑之下最重的刑罚了。
这种潜移默化,再辅以军律改革之下,军人们的荣誉感,以及凝聚力自然而然便更进了一步。
当然,这其中的弊端也很难说,仁慈在这年头总能和军纪涣散联系在一起,犯错的成本逐渐降低之下,很难说会不会产生另外一些副作用。
不过在潞城之事上,作用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罗士信和刘敬升脸面无光之下,都很恼火,却还能抑住杀气,没有将怒火发泄出来,顺手将几万潞城乱军屠戮一空。
两个人略一商量,留下了五百兵马镇守潞城,顺便看押降俘,大军随即西返。
…………………………
平灭潞城乱军算是个好消息,更好的消息在九月间传到绛郡。
李碧在晋阳顺利诞下一子,母子平安。
李破大喜过望。
到了这个时候,什么李渊,什么王世充,什么窦建德,什么上党叛乱都暂时被他扔在了脑后,直觉人生到此,已是颇为圆满。
当然,确实也是个阶段性的成果了。
光就大势而言,离他称王的日子已经不远,如今又有了子嗣,一切的先决条件皆已具备,至此李破在晋地称王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而对于李破本人而言,有婆娘,有儿子,其实就是对他这些年来的努力的最好褒奖。
他自己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他的妻子显贵于人前,为众人所敬,他的儿子不愁吃穿,将来也有家业继承,相对来说,男人的一生求的其实就是这些简简单单的东西。
消息随即传开,恭喜之声一片。
作为臣下,他们也许比李破更要高兴,李破终于有了子嗣,也就有了传承,这是件大事,不用细说,所以呢,李破初为人父的喜悦是比不上臣下们觉着主上后继有人的欢欣的。
九月间,李破喜得麟儿的事情传开,治下是一片欢腾。
各郡太守,守将纷纷派了子侄亲信带着道贺的书信和礼物,或去到晋阳,或来到李破面前贺喜。
李破一高兴,便在绛郡郡府摆宴,宴请官吏将领,与众人痛饮了一晚。
不能回晋阳看看妻儿的那点不痛快,也在众人道贺声中渐渐淡去,杯筹交错之间,李破喝的酩酊大醉。
第二天起来,李破自然是头痛欲裂,他很少有这么放浪形骸的时候,回想一下昨晚,倒没有出现喝的记不清事情的症状,在没有在众人面前失态。
看了看偎依在身边的红眼珠儿,除了头有点疼之外,李破是心情大好。
三妻四妾,儿女成群的日子好像不怎么遥远了。
接着又发散性的想象了一下李碧那婆娘扎手扎脚怀抱婴儿的小模样,李破没心没肺的笑了起来。
顺手将红眼珠儿拽起来,一同出去活动了一下筋骨,才施施然的在张进等人护卫之下来到郡府前衙办理公务。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在这一天李破也失去了一些谨慎。
当即签署了晋王智辩为代州行军总管的军令,再令雁门太守宇文歆兼任代州副总管,并传令两人必须在春天来临之前,将代州总管府建起来,而这本来是他打算称王之后发布的命令,今日却干干脆脆的发了出去。
如此一来,并州总管府的设立其实也就近在眼前了,这不但是因为晋阳的地位,而且也需要犒赏陈孝意这样的老人儿,不能让其居于王智辩等人之下。
实际上,这简直就像是称王的宣言一样,更可以说是称王的前奏。
九月中,急急赶到马邑的尉迟谐汇合了元朗,不过还没等他们出塞,萧后的车驾就已来至了长城边儿上。
(月票月票,今天晚上电话不断,阿草疲于应付,所以更新晚了,字数也少了一些,请大家见谅。)(未完待续。)
===第496章冒险===
李破是在九月末得到的急报,萧皇后车驾已然入塞。
萧后急急南归的原因很简单,在突厥牙帐北迁之后,云中草原变得危险了起来。
大利城中闹了两场叛乱,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叛乱,只是有那么几个阿史那族人想要占据大利城而已,最终都被突厥可汗留在大利城的守将镇压了下去。
可这种不算叛乱的混乱,却让萧皇后坐卧难安,她是流亡之人,已经被种种的乱象给吓怕了,说是惊弓之鸟也不为过。
于是,本定于明年春天的行程也就在萧皇后固执己见之下提前了。
还没面见这位大隋皇后,李破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这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只是从元朗和尉迟谐送来的急报当中晓得,萧皇后一行入塞的时候很凄凉。
马车不过四辆,车中不分老幼载着的都是女人,护卫南行的也都是突厥附离子。
也就是说,除了一点宫人,萧皇后身边连个太监都没有,就更不用说隋室的亲族臣下了,流亡贵族的凄凉悲惨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也不用奇怪什么,经过了江都之变,又经历了河南河北的战乱,再有窦建德挟持,能利用的人也就都被人利用了,价值已被榨取的很干净,萧皇后身边要是还能剩下什么有用的人物,才叫见了鬼呢。
这显然是个悲催至极的故事,可也不用太过怜悯,隋帝杨广让天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留在身后的亲族受这流离之苦正是应该。
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如今终于是轮到他杨氏一族了。
像李破看完书信之后,就没什么感慨,只是突然觉得,杨广的妻子如今却要受他一个当年的边塞小卒的庇护,让人感觉有点奇妙。
而萧皇后身边的人越少,对于他来说越是心安,要是呼啦啦来了一大群隋室旧臣,那才叫让人头疼呢。
义成公主这次倒是很大气,阿史那牡丹率人送萧皇后只送到了长城一侧,和尉迟谐等人交割一番,又敦促李破尽快派使者北上求亲,之后便率人回去了云中。
也许是感觉没什么人能辅佐于萧皇后身边,又不给萧皇后添麻烦吧?反正是将萧皇后一行完全的交给了李破。
天寒地冻的,李破此时能做的也不多,只能传令给晋阳众人,让他们务必做好迎驾的准备,至于萧皇后的饮食起居,李破也懒得再叮嘱什么了。
估摸着就算他不说,陈孝意等人也不会让萧后受了委屈,而晋阳宫殿那么大,安置上几个女人真的是轻而易举。
裴世清和温彦博倒是都在劝李破回晋阳一趟,亲自迎接萧皇后南归。
李破只是摇头,明年的大略已定,今年已快到岁末了,大军都驻扎在晋阳以南,在绛郡发布军令要比晋阳方便的多。
而且,李唐的反应也值得商榷,明年若有大战,难道再从晋阳赶回绛郡,来来去去折腾人不说,紧急军情一旦有所拖延,后果实难预料。
在这一点上李破看的很清楚,萧皇后一旦南下入了长城边塞,便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不管招待的好坏,人总归是走不脱了。
作秀这种事情倒也不是不能做,可在晋阳那里又做给谁来看呢?
反而明年一年,对他来说可能会至关重要。
因为这是他夺取晋地的头一年,内部不稳,外有强敌,断不能有所疏忽。
所以说,孰轻孰重李破掂量的很仔细,也很分明。
裴世清两人倒也没错,他们都是比较正统的文人,看重这份迎来送往的礼节和名分无可厚非。
李破看到的则是战事的需要,和他们的角度有一致的地方,但差异之处也显而易见。
然而,在一场场冬雪来临当中,李破也日渐放松了警惕,天气越来越是严寒,北边的消息不断传来,再加上喜得贵子,还有岁末封赏之事,如此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都干扰了李破的心神。
他所预料中的战事来临的时间,可比他预想的要早的多……
这不管是归咎于情报上的短缺,还是归因于大胜之后的骄傲轻敌,或者是天气的缘故,反正,一旦有了偏差,战争这东西就会无情的告诉你,你将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了。
………………………………
十月末,北风呼啸,奔腾咆哮的黄河终于结上了厚厚的冰层。
这一晚,乌云遮月,好像又一场冬雪即将来临。
龙门渡口对面的黄河西岸,人影晃动,被塞上嘴巴的战马沉闷的嘶鸣声顺着北方隐约传来。
陕东道行军大总管,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裹着厚厚的皮袍子,脸上蒙着的一层厚布不时哈出白气,上面则已满布冰霜。
皮帽子下面,只露出一双精光闪闪的眸子。
没有任何的旗帜在头顶飘扬,黑暗之中,三千玄甲军,已在黄河岸边排开了队列,他们的装束和他们的统帅并无多少区别,他们只是安抚着躁动的战马,努力抵抗着严寒,静静的等待着进军的命令。
这显然是一支已经呲开了獠牙,准备饮食鲜血的军旅,在西北风雪中打过滚的他们,对寒冷的忍受力非是其他军旅可比。
可在这个时节作战,对于他们来说依旧是一种考验。
不能携带轻重铠甲,甚至皮甲都被弃之不用,甚至刀鞘都裹着厚布贴身保存,上好的弓弩也不能携带太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