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1986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几句话就猜了个不离十。
但两个人都知道,这是要出大事了,马邑边塞乃李氏起家之地,如今牛羊遍地,也是代州骑兵最重要的兵源所在,元朗那个位置可谓是炙手可热,多少人都眼红着呢。
若是那里有了动静,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下……两个人都深深皱起了眉头。
当然,情形并不如他们想象中那么严重,可元朗也确实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一只脚都迈了进去。
几日之后,顶着寒风,一行百余人从晋阳出发,拿着总管府的军令,在雁门驻足两日,从雁门离开的时候,人数一下也扩增到了七八百人之众。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降将张亮也混在了其中,以总管府军法司参军之职,往马邑公干去了。
到了马邑,出示总管府军令,令马邑郡尉林茂收拢云内兵权,并令马邑太守王禄召集云内,神武各县主官,以及元朗等人,甚至是各处牧场的官吏到马邑郡城商议要事。
快成了马邑北部土皇帝的元朗,确实正处在一个少年得志,却又对太过安逸的生活总有些不满的情形之下。
其实他吧,和那些隋室藩王差不多,生活过的越是逍遥,越想找点事儿来做做,体现一下自身的价值,可是呢,没有经过太多风雨的他们,大多都不成气候。
他们一般说来,既没有那样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没有乘风破浪的胆魄和才能,如此结果也就不用想了,差不多都一猛子扎进水里就再也冒不出头儿来了。
在这一年的腊月里,马邑很是热闹了一些时候。
元朗挖下的大坑,自己算是没掉进去,却把渐渐聚拢在他身边的突厥贵族们差不多都填埋了进去。
这些想回归草原,在元朗耳边不停吹风的家伙都被押解回了晋阳,纷纷人头落地,这次清洗的目标定的很明确,就是马邑的突厥贵族。
而元朗也经受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他的权力一下便被分散掉了。
牧场的官吏之后皆由马邑郡府派人出任,云内兵权收归马邑郡尉所有,掌管突厥降俘的权力,由李鸦和刘景两人分享。
只给元朗保留了一个云内县令的职位,和之前那是比也不能比了。
元朗的沮丧和愤怒可想而知,在二月间便带着妻子来到晋阳,找表姐哭诉,这下好了,云内县令的职位也就此没了……
实际上,和温彦博,苏亶两人想的完全不一样,元朗这事处置起来不用太轻松。
因为元朗不但是李氏亲族,而且本无反意,也就是安逸日子过久了,自己在胡乱折腾而已,只要察觉的及时,几乎不用费多少手脚,所谓的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这般了。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512章聚兵===
晋阳总管府后宅厅堂间,李碧的呵斥之声连绵不绝,早已将元朗那可怜巴巴的自辩声给压的听不见了。
不久……噼里啪啦的就开始上演全武行。
总管府的下人们早已没了踪影,只李春和阿史那天香两个趴在门口处探头探脑,特欢乐的在看热闹。
若非暴怒的李碧过于吓人了些,两个无良的家伙估计就要冲进去帮手儿了。
等到元朗鼻青脸肿,一瘸一拐的从里面出来,扭头看了看这两位,羞惭之余,却也分外的恼火儿。
如今的元朗已经长成一个标准的关西贵族模样了,身体强健,面容硬朗,也留起了短须,看着着实成熟而又稳重,而常年手握大权的威严同样必不可少。
只是现在看上去凄惨的很,鼻血被他抹了满脸,一只眼睛也肿的老高,衣衫凌乱,披头散发,一条腿也不很灵便了。
不过呢,这几年的安稳日子,确实也让他有点忘乎所以,他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到底是为了哪般,所以应付起来也是乱七八糟。
不但在马邑想保住自己的亲信人等,过后还跑来晋阳想找表姐评理。
他这昏头涨脑的样子,让李碧更是怒不可遏,已经很久没跟人动拳脚的她,几句话下来按住元朗就是一顿胖揍。
也就是李碧这两年有些收敛了,不然要搁在掌管恒安镇军的时候,元朗还能自己这么走出来,那都应该叫上一声奇迹才对。
而元朗明显是这些年走的太顺了,已经忘了当初在马邑郡府天天挨老爹拳打脚踢的日子,也对世道之险恶缺乏警惕心理。
出来之后还跟李春两个瞪眼睛,想表现出自己的男子气概。
那李春还客气什么,心里更是老大的不满意,几年不见,你这厮长本事了是不是?
于是,拎着长剑就上去了,拿着带鞘长剑就是一阵猛捅,她下手可比李碧狠多了,能捅的自家大哥痛彻心扉,对上元朗自然更不留情。
两下就捅的元朗滚倒在地大声惨叫,然后便和阿史那天香一起在厅堂门口你一脚我一脚的把元朗踢的满地乱滚,直到李碧出来呵斥,两个无良的家伙才转身逃了。
这玩笑至此开的就有点大了,如果李破在,定要将李春和阿史那天香捉回来,李春嘛,估计给元朗陪个罪也就完了,阿史那天香估计就又得去看门一段时间。
府中内眷殴打外间将领官吏,到了什么时候,都是掌权之人的致命伤,不能等闲视之。
当然,元朗这样的妻族,在内宅中被打一顿,倒也不算多么了不得的大事儿,可以当做家事来处理。
而这样两番殴打,让元朗彻底认识到了晋阳城中的险恶,在北边儿他当了几年的土皇帝,来到晋阳却立马成了灰孙子。
这样的落差,让他只想尽快离开晋阳总管府这处龙潭虎穴。
李碧倒也没留他,只是亲族亲族,总归割舍不下,虽怒其不争,却还是不得不坐下来跟元朗深谈了一次,随后便放他南下,去绛郡到李破身边效力了。
只是元朗这倒霉蛋,又把怀孕的妻子给丢在了晋阳。
经此一事,元朗若想东山再起,却是得要付出比之之前,多出十倍百倍的心血和努力才成了。
世上许多事就是这样,不能珍惜现在的人,很大程度上便会失去将来,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不假,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只会尝到苦果,而非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和晋北边塞的这些事情相比,南边的战事才是重中之重。
这年月里不用怀疑什么,一切的一切都将基于战争的胜利,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先决条件。
在正月末尾,寒风依旧凛冽的时候,绛郡已是大军云集。
当日击败李神通二十余万大军之后,诸部散于各处休整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可因为战事比较紧凑,大军其实并未真的散去,而且,甄别降军,补入各部的事情一直在做,所以步军在这个冬天又经过了一次膨胀。
此时的晋地大军,稍显混乱,各个卫府还在持续的组建当中,权责划分争的很厉害,加上一些降军的加入,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数十万大军在并州南部你来我往的缠战,让这支军旅早早的便渡过了磨合期。
这里说的混乱和义军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完全不同的,而如今又是大战在即,李破严令各个卫府尽快理清值守,很快就让陆续聚集而来的大军层次分明了起来。
这个过程不必细表,因为李破麾下的卫府本就和兵权相连,各部兵将齐备,组建卫府根本没那么多的说法儿,各自以本部兵将充之即可。
只是突然多出六个卫府出来,数量上确实是有些多了,各人资历又有不同,争权夺利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罢了。
几天下来,在李破军令陆续下达之后,这种混乱很快便得到了遏制,卫府将领们也都消停了下来。
一次次的军议在接连展开,此时总管府司马王庆也来到了绛郡,顺便接手掌管大军粮草辎重事。
除了催促晋阳尽快运送粮草南下之外,便是统筹临汾,绛郡两郡粮仓中的粮食和草料,军法司的人也在陆续进入大军各部,严明军法。
李破一直想建立的军情司,却还没什么眉目,以军中斥候充入军法司的提议,跟李破的初衷并不相合,而且,至今李破也没找到掌管军情司的合适人选。
他自己倒是可以试一试,可那肯定不成……
人才这东西,在如今嘛,已经扎了堆了。
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不用去说,萧铣账下聚集了很多江南子弟,都很有些才干,窦建德也分得了几分隋室遗产,当初江都随驾的臣子,大多被他收入囊中,近一年来开始加力治理河北和山东了。
据说名声还不错,可只要想象一下这几年河北山东的景象你就会明白,这种不错到底有多虚伪了。
另外也就能数到李破治下了,晋地的人才除了跟随李渊南下的,大部分都已聚拢在李破身边,比上尚有不足,比下嘛绝对绰绰有余,只要给李破时间,什么样的人才他其实都能找的见。
(月票月票,又要开战了,阿草更的也就慢了些,见谅一下哈。)(未完待续。)
===第513章军略===
(推荐给大家瑞根大神的新书,烽皇,历史玄幻类,字数虽少,可白金大神出品,必属精品,可以放心收藏阅读。)
“如今河面冰层颇固,能容大队人马通行,可……再要过上些日子,就说不准了。”
“唐军过河来袭,走的就是龙门渡口,怎么会不防我趁河水冰封渡河?依末将看,还是先下临河郡,与唐军战于蒲坂桥更为妥当。”
“刘将军说的是,如今唐军沿河而守,不管走哪里都难免一战,末将以为此为先下临河郡是为稳妥之策。”
“哼,渡河之战正是兵贵神速,若先攻临河郡,唐军上下又不是痴傻之人,定会紧守冯翊,得流多少血才能渡过河去?”
“就是啊,当日李氏南下用兵,就被桑显和烧了蒲坂桥,还是从龙门渡过黄河的嘛。”
“要说还是少了渡船,不若让何公再施神技,造一条浮桥出来,哪里不能过河?”
“切,你以为黄河和辽水一般平缓?任你有通天之能,想在黄河上造起浮桥也是妄想。”
“要俺看啊,唐军无非守着两处,冯翊和韩城,当日李氏过河,冯翊有孙华接应,韩城守将也直接降了,天时地利人和占了个遍,咱们不成,想要渡河可就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