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1986


所以他略一咂摸,就也明白,叔父是在说,王氏居于晋阳要害,这次恐怕又是得了先手了。
就像姑丈所言,裴王两姓,千年族裔,礼仪传家……这不是在自夸什么,而是在说,两家同在晋地,相较总是难免,可如今世道这么乱,就不要再来个窝里反了吧?
从这里面其实就能听的出来,王氏中人对裴氏的不满。
什么才是苟且之事?今日降曹,明日投刘,那都不算,大家都是一般,谁也别说谁。
人家说的是你裴氏太不地道,总跟咱们王氏来阴险招数,还老想着压我王氏一头,就像当日两家皆在李渊治下的时候那般可不成啊。
是的,王氏不怕裴氏左右旁顾,只怕同殿为臣的时候,裴氏在他们背后捅刀子。
至于两家间隙起于何时何处,那还用说吗?
所以说,这番告诫之言谈不上好坏,可能既有善意,也有警戒,毕竟那位姑丈娶了裴氏的女儿嘛。
想到这里,裴旭心里更是和堵了一块儿棉花一样难受,因为在他看来,王氏哪里是先行了一步,简直是一脑袋就扎入了那位李总管的怀中出不来了。
下了重注儿的王氏看上去有点蠢,远不如裴氏这么进退如意,可……胜在一个专心,不入晋阳可能还体会的不太真切,可只要在晋阳呆上些时日也就明白了。
王氏子弟不但在帮着那位修订隋律,而且已是大举出仕,别看如今没几个人能居于显位,可这么出力帮扶,连阀主王丛都因为那位的一句话,就退居宅内,不问世事了,长此以往,在裴旭看来,总归有王氏子弟扬眉吐气的一天就是。
所以说,这占据的先机可不是一点半点呢。
想到这些,裴旭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见到叔父,不能不说些什么了,于是便道:“叔父,前些时世伯已晋晋阳令……听人说起,过些时王爵一下,世伯许会出任礼部尚书……”
他口中的世伯指的不是旁人,正是如今晋阳王氏的阀主王胪,王丛的嫡次子,总管府记室王琦的父亲,也是他那位姑丈的表弟。
裴世清听了微微抬头,灯火飘摇间,眼中终于起了些波澜。
同时他心里道了一声果然……他之前的担忧其实正在于此,所谓近水楼台……王氏居于晋阳要害,总是能占这样那样的便宜。
李渊在时就是这般,换了李定安也是如此,这么多年,王氏总能压裴氏一头,其实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半晌,裴世清轻轻吐出一口气,微微一笑道:“裴王两家,联络有亲……不需忧虑过甚,说起来,你即到军前,与我初衷颇有相违,却也无碍于事,我裴氏佳儿当不至泯与众人……”
稍稍勉励一句,岔开话题的同时,让裴旭心里当即便是一热。
种种忧虑,在那云淡风轻的话语间消散开来。
是啊,我裴氏如今人才辈出,又哪里是王氏能比得了的?缺的其实只是机缘而已罢了,想到这儿,裴旭嘴里又是一苦,他的机缘可不怎么好呢。
叔侄两人又略略对谈几句,裴世清便令人上茶,裴旭也才得以安坐于榻上。
这套流程显得很是刻板,却又带出几许风雅,而这样的细节,也正是他们所说的礼仪传家。
之后裴旭说起的就是在晋阳的见闻了,书信往来的再多,也不如面对面相谈一次,裴旭到晋阳时日并不长,却将晋阳情势勾画的很清楚。
一个多时辰过去,叔侄两人却无半点疲态,都精神着呢。
听了许久的裴世清终于在心里暗叹了一声,晋阳果是如此的话,雄才大略这个词也就名副其实了。
书信上的那些只言片语,并不能让他清晰的对北边的情势做出足够的判断,这次就不一样了。
晋阳那里和的想象有着全方位的差距,之前在他看来,晋阳再是安定,也是新据之地,那位又起于微末,就算有治世之心,容人之量,晋阳大城里也不会太过平静。
不说晋阳里的那些高门大阀如何如何,就说那许多骄兵悍将驻守的地方,会是个什么模样呢?
可现在看来,晋阳好像真就有了几分承平时节的模样,不容易啊不容易,想那李渊在时,身有名门之望,兼有贤名加身,可瞧瞧其治下的晋阳,却也只能勉强道上一声还算安稳罢了……
===第525章长进===
“如今战事将临,以叔父观之……胜算几何?再者,此战可效李氏当年故事,有意于西京乎?”
叔侄两人相谈半晚,都可谓所获颇多,天色将明之际,裴旭才终是向叔父请教起了当前战事。
耐心不差,这自然是值得赞赏的一件事,可以裴世清对这个侄儿的了解,却知道他对战事兴趣寥寥,换句话说,他的长才之处,并不在征战上面。
按照这年月人才的标准而言,裴旭就算不得有志之士了,所谓出将入相嘛,这个说法早已深入人心,晋地人家就算多些书香气,也是不免。
像人家裴仁基父子,就有名将之称呢,而无论是裴矩,还是裴蕴,皆有领兵敌前的经历,且建功颇著。
可惜,如今裴仁基,裴蕴已殁,裴矩流离于河北,所以说,裴世清这一辈人,除了江南那些支系族人不知如今境况如何外,已渐呈凋零之势,裴氏的将来看的还是裴旭等年轻子弟的作为。
实际上,裴旭所继承的是他叔伯祖裴政一脉,攻于刑律。
至于裴寂那一支,如今根本不在裴世清算中,那位表弟的所作所为,在裴世清看来,于国于家,皆都无益,若是闻喜裴氏主支和他走的太近,早晚必为其所累。
琢磨了片刻,裴世清笑笑道:“此战恐有小挫,不宜于阵前奔走……”
他本就不看好此战的结果,与自家侄儿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地方,更不想自家这个疏于战事的侄儿到两军阵前奔走。
不出所料,裴旭紧接着便问:“这是为何?还请叔父教诲。”
“此番与当年唐公南下大不相同,黄河天堑难以逾越,此其为一,二来,即便过河,长安坚城也难轻拔……
而西有李轨,梁师都,东有王世充,南有萧铣,皆对关中虎视眈眈,一旦兵临西京城下,便有为他人做嫁之险。”
“我观总管其人,谋虑深远,应不止于此,可西京近在咫尺之下,偏于急迫,我已传信于晋阳,请总管心腹之人劝说,应是无碍……”
如此云云,说了很多,其实只是一件事,西京太过诱人,此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应该是点到为止,他裴氏新降,劝不动那李定安,却已传书于晋阳人等,最终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叔侄两人至此又是半晌无言,大眼瞪小眼之间,心肠百转。
天色微明之际,裴旭和做贼似的带着从人才从一个小门出了郡府,径自回转宿处。
一路上,裴旭是亦喜亦忧。
喜的是,照叔父所言,就不用想着去两军阵前立功了,而且正好,以他看来,元幼武也不是什么立功心切的人物,和其他关西人很不一样。
之前为此还很是心烦,如今可不正好?
可话又说回来,他本人将来的路估计却要长上许多了呢。
本来呢,他还想跟自家叔父提一提,总管有妹正值妙龄,是不是……
最终他也没开这个口,不是他本人不好意思,而是从叔父那里他也算是明白了,裴氏还有游离于外之心,自然不会跟人联姻。
之外不说自家怎样怎样,那位对裴氏又有几分信重,愿不愿意将妹子嫁给裴氏子?
总归一句话,时机未到罢了……
实际上,他的感受和当初裴寂去到闻喜老宅时的心情差不多,裴世清在全心全意的为裴氏家族考量,却渐渐与这些在外任有官职的裴氏子弟自身愿望有了许多相悖之处。
裴寂辈分高,又官居险要,自然是弄的满腹怨言,如果给他时间和机会,说不定就能将裴氏阀主的位置抢过来。
而裴旭呢,自然不能和裴寂相比,辈分差着不说,官位也有天地之别,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尤产生,只能顺着叔父的意思来。
…………………………
不说裴旭如何如何,他满心“记挂”的元朗元幼武其实也就和他前后脚踏入了郡府的门槛。
选择深更半夜的来到郡府,和裴旭不想自己的行踪落在太多人眼里不同,人家元幼武想的是,即便挨上一顿胖揍,也应该选个人少的时候。
而且吧,也要让自家姐夫晓得,你瞧瞧,小子才来绛郡就来拜见您了,俺这么想您,您是不是……揍的轻些……
好吧,这样的小心眼儿明显透着李破的风格,显然是少年时近墨者黑的结果。
可惜,和他养马的技艺一样,只学到了皮毛……
刚睡着的李破就被人给吵醒了,在郡府一处暖阁中见到了元朗,屏退了闲杂人等,有着起床气的李破拍着元朗的脑袋就训上了。
直把元朗拍的眼冒金星,摇摇晃晃的就要栽倒在地才算作罢。
实际上元朗又搞错了,身在晋阳的李碧之所以那般暴怒,只因元朗是她的亲族,严于律己之外,又是恨铁不成钢,所以才会严惩于元朗,大抵是做给夫君乃至于臣下们看的。
而李破呢,作为元朗的姐夫,又有当年的情义在,元朗犯些小错,在他这里也只是恼火一阵儿,之后也就放下了,甚至于见到妻子来信,处置的如此之重,对元朗多少有些愧疚。
毕竟当年在马邑郡府中,元朗父子对他们兄妹着实不错。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元朗虽说扯了扯后腿,却无任何叛意,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件事。、
只一句防患于未然……显然只是猜忌的旁注。
想明白这些,其实并不费很多功夫,李破本来就很聪明,却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猜忌这样的字眼儿能用在自家身上了呢?
好吧,换句话说,李破反躬自省之下,早没了什么恼怒。
而且,现如今诸事忙的他都有点头晕了,再要和亲族较劲儿,他觉着自己说不定会少活很多年。
实际上,能在绛郡见到元朗,本应该是件不大不小的高兴事儿,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在马邑郡府中结交的几个人。
李碧成了他的妻子,成程知节那厮还是按照旧有的轨迹去当了贼头儿,元老头儿跟着李靖回去了长安,现在过的肯定很难受,说起来算是受了自己牵累所致。
而他留在晋地的儿子,他李破要再照看不好,那成什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