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1986


在这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窦建德其实只做了两件事。
一件事就是努力的告诉手下的土匪头子们,咱们要饿肚子了,赶紧拿起锄头干一干老本行吧,饿肚皮的滋味儿大家都尝过,难道到了这个地步,大家还要去啃树皮,顺便弄点人肉来吃?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可谓是成果斐然,在去岁秋后,终于手上了起事以来的头一茬粮食,虽然不多,却着实喜人的很。
而同时,窦建德也深刻的意识到,凭着手下这些家伙的才能,很难让大家真的吃饱饭。
没看能够带领大家种田,并取得收获的那些人,大多都是陆续投在他麾下的降人吗?
于是,窦建德不顾心腹之人的反对,用裴矩为吏部尚书兼领尚书左仆射,其实就是他的宰相了,而且是三相之中权位最重的一个。
裴矩这人吧,出身河东裴氏,在大业年间位高爵显,除了苏威,段文振,虞世基,宇文述等寥寥数人,再无旁人可与之相较。
换句通俗点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人资历很高,才能很大,同样也是河东裴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家世上也非常贵重。
如果没出杨广这么一位皇帝,隋朝能一直延续下去的话,裴矩的名声绝对不会让于古之名臣。
而他最为著名的一个功绩便是兵不血刃便让强大的突厥汗国分裂开来,之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东西两部突厥陆续称臣于大隋,随后西域门户大开,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让大隋在大业年间一跃来到巅峰时期。
其实也正因如此,才会给大隋埋下祸根,因为外敌尽去,杨广才敢四处去溜达,也才能动用庞大的人力,去做那么多的工程,更进一步,发展到了动用百万兵马,征伐辽东。
辉煌的功绩,让皇帝直接疯了,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了起来。
于是,大隋情势急转直下……
这么一说其实也就清楚了,裴矩此人在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试问这样的人物儿,自古以来,乃至以后,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呢?
至于褒贬,后来人自然不会留那么多的公正给他,大家也许会对亡了国的帝王稍稍留点情面,却不会对亡国之臣有什么怜悯。
事实上,裴矩还没死,奸佞这样的字眼儿就已经明晃晃的出现在了裴矩的脑袋上,想要翻身?以裴矩的岁数可没那么容易了,说不定还要带上贰臣的帽子。
窦建德却很愿意给这位河东裴氏子一个机会。
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裴矩威望够高,别看在大业末年裴矩名声大坏,可只要这位老人活着往人前一站,就没谁敢在他面前胡言乱语,更别说直斥其非了。
说起来,裴矩比虞世基等人要幸运一些,宇文述已经死了,再没什么机会挣扎一下,好让自己留个好点的身后之名。
虞世基也死了,比宇文述更为糟糕的是,虞世基引发了江都之变,隋末的耻辱柱上必定要有虞世基的名字,估计仅仅排在宇文兄弟之后。
而虞世基同样是一位能臣,才干上更不用多说,只是比裴矩要倒霉的多而已。
现在,裴矩的老搭档其实也就剩下了一个苏威,苏威比裴矩的资历还要深厚的多,如果苏威也在窦建德处,那么很可能裴矩就要位于苏威之下了。
这不在于苏威的才能比裴矩要大,而在于苏威的本事更有助于窦建德治理疆土而已。
可惜的是,苏威在宇文化及兵败之后逃去了洛阳,而在乱糟糟的洛阳,苏威想要施展才能却是千难万难,因为王世充不是窦建德,他不想种田,只想攻占更多的土地,所以苏威到了洛阳只能是个摆设。
所以说,倒霉了好几年的裴矩有点时来运转的意思了,他得到了窦建德的礼遇和重用。
裴矩没怎么犹豫便答应了下来,根本没怎么去考量其他,天下已经这么乱了,自己的名声也弄的糟糕至极,还用顾忌什么呢?
所以他很感激窦建德能给予他这样一个机会,至于窦建德是不是有皇者之像,嗯,好吧,裴矩用他那少有人能及的远见卓识,遗憾的认为,窦建德就算再努力投胎一次,想要将那只跑的飞快的鹿射住的机会也非常的渺茫。
因为窦建德既没有足够显赫的家世,占据的地方……也糟糕至极……
而裴矩接下职位之后,便很自负的认为,如果窦建德能对他言听计从的话……窦建德本人或者他的子孙未尝没有封侯拜相的机会,绝对不会出现像孙权,刘备的子孙们那么凄凄惨惨的情形。
而当裴矩站在窦建德身边,主掌朝政之后,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就算那些已经将裴矩归为佞臣一类的隋室旧臣,在裴矩面前也是俯首帖耳,更不用说其他人等了。
裴矩随随便便先压制住了隋室旧臣,自己却没有以隋室旧臣自居,结连朋党,去打击另外一派,而是不辞劳苦的开始巡视军营仓储,和一个个匪首耐心倾谈。
根本没用多少时日,窦建德耳边争吵的声音便少了起来。
如果说裴矩只能做到这一步,那他也称不得什么能臣,这只是牛刀小试而已,他最大的作用在于,随后他便在人事任免上做出了一些努力,让窦建德治下的官员将领们的官阶,职位更富有层次性,让诸人能勉强的各司其职。
于是窦建德发布的政令渐渐通达了起来,这是他能种出一茬粮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所在。
窦建德的度量也足堪称道,没有顾忌裴矩在自己治下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官员和军中将领对裴矩都是惟命是从,他是愈发看重裴矩的才能了。
几乎所有政军两事都要跟裴矩商议之后再去施行,给予裴矩的礼遇甚至超过了他的妻兄曹旦,后来更以师礼以待。
这让裴矩愈发感激,愿意尽力辅佐窦建德。
可话说回来了,窦建德并非一个没有自己主意的人,一年多前,突厥派人来索要萧后,裴矩极力反对将萧皇后交与突厥之手。
可最终呢,窦建德虽也极为不舍,却还是送萧皇后北去了。
过后也正如裴矩所料,这一举动极大的伤害了隋室旧臣们的感情,让刚刚平息的争斗再次激烈了起来。
一些选择逃去洛阳王世充处,像元宝藏,直接打上了李唐的旗号。
而奉令率兵攻殷州的王琮,只因为左御卫大将军童广寿的一句话,就被召了回来,造成了后果也极为糟糕。
领兵破殷州的刘黑闼纵兵大掠,继而屠城,几乎将殷州夷为平地。
这种悍匪作风在义军当中并不鲜见,要是在两年多以前,根本不算什么,可现在窦建德已然称帝,诸侯割据之势渐成,这就极为不合适了。
以裴矩为首的近臣其实都认为,此战的目的应是迫王世充回军,虽说王世充出尔反尔,很是可恶,可能用使者解决的问题,何必非要刀兵相见呢?
现如今最应该做的,不是去跟王世充呲牙瞪眼,而是平定幽州,结好突厥,等大局已定的时候,回过头来,再与王世充计较不迟。
可现在却俨然与大略相悖,刘黑闼屠城之举,除了让窦建德与王世充交恶之外,还会留下骂名,这让分外注重大势,名望的裴矩等人根本无法接受。
侍中崔君肃上书请斩刘黑闼,以儆效尤,这遭到了以曹旦为首的大将军童广寿等人的激烈反对……
===第540章试探===
窦建德,王世充两人你来我往,互相试探了一下,结果很让人无奈。
在李密败亡的今天,两边儿疆界越来越是漫长,而且他们也不愿主动划分一下领土。
所以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效果,你攻黎阳,我便守住魏县,趁机去攻殷州,随之威胁郑州。
意思是若你不管不顾,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把你后路抄了不说,不定还能去攻打一下洛阳。
好吧,王世充想象中的那个窦建德显然并不具体,人家一直以来别看姿态放的确实低了些,可也并非什么软柿子,在战略布置上是一点也不含糊。
窦建德摆出的姿态显然将王世充吓了一跳,本来觉着面对的是一只兔子,猛的是却从草丛中挑出只狼崽子来,自诩猎人的王世充明显有点接受不能。
说实话,王世充这人吧,无论从治政角度,还是就军事而言,才能都趋于平庸,河南的烂摊子他收拾不起来不说,打仗的本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这人从江都起兵以来,也就是开始时在剿匪战事上有那么点成就,自从他进去洛阳,跟李密对垒之后,也就没什么亮点了,几年间,跟李密大大小小上百战,几乎是被李密按住脑袋一顿痛揍。
若非有一座洛阳坚城,估计王世充早就被李密弄死在哪个犄角旮旯了。
当然,能走到今日一步儿,王世充也不是没有优点,他的有点在于,这人的无耻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往好了说,那就是能屈能伸。
这俨然就是一个乱世早就出来的怪物儿,卑躬屈膝的久了,一旦志气伸张,乖张之处,实在是一言难尽。
当听闻殷州被窦建德攻破,并屠城的消息,王世充惊讶之余,随即大怒,此时河南大军已是攻破黎阳,形势大好之下,王世充正琢磨着是北上跟窦建德大战一场,还是东去封住河北到山东的道路呢。
没等他做出选择,在他看来应该遣使求和的窦建德却已经握着刀子急眼了。
一刀子挥过来,就捅在了王世充的腰眼上。
王世充立即招来部下商议,乱纷纷间,虽说将军们都很恼火儿,北进的声音很多,可最终退兵的建议还是占据了主流。
没办法,粮草不济,后面可是隔着一条黄河呢,无法跟窦建德长久对峙,而且,叛乱越来越多,军卒士气堪忧,更是无法久战。
此时还能选择从容退兵,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个是窦建德大军主力在河间,短时间内无法回转,一个呢,则是因为刘黑闼虽领兵破了殷州,却也动摇不了大军后路。
大部分将领的意思到此已然很是明确,此战应该就此结束了。
可以说,这一战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没什么好说的,在开战之前战略目标就定的很模糊,想要逼窦建德就范吧,却还想要攻城略地,想要图谋山东吧,打的却是黎阳。
那么战争本身就会告诉你,打仗不是这么玩儿的。
于是乎,战略目标一个都没达成,憋了一肚子气的王世充退兵了,退兵之前作为报复,火烧黎阳城不说,还将黎阳仓付之一炬。
黎阳仓就建在运河边儿上,紧靠黄河渡口,显然不能说是当年杨广北征留下的东西,这是河南河北物资转运的枢纽所在,是运河的附属配件。
当年瓦岗匪们就曾在这周遭抢劫过往船只,抢的脑满肠肥,是瓦岗匪们的一个黄金时段。
而当杨广北征,黎阳仓的粮粟可谓是堆积如山。
可到了如今嘛,黎阳仓中的老鼠都快饿死了,这些年从河南去河北,山东剿匪的官军,吃的都是黎阳仓粮米,东都群臣一毛不拔,洛阳大仓被他们看的那叫一个紧,最终却都便宜了王世充和李密两个乱臣贼子。
也许王世充是想到黎阳仓找点粮食,也许是觉着运河还有大用处,反正他率兵来到了这里,转了一圈下来,什么都没得到,却给黎阳郡划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