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4/1986


刘朝宗沉默良久,想着这位主簿倒不是什么奸猾之辈,说的话不像是在骗他,当然,主簿的来历他也听说了一些。
这位四十出头的赵主簿是晋阳人,没什么家世可言,当初并代大军南下晋阳,他跟着李元吉跑去了绛郡,等到李神通一战而败,赵主簿很快就又回到了平遥任职,官位纹丝不动,却也躲过了一场战乱。
很聪明的一个人,如果是几年前,刘朝宗会非常高兴自己的主簿是这样一个人,可现在嘛,他却有点提不起精神来了。
他所有的精气神好像都耗费在了刺杀朱粲和之后的一路逃亡上面,如今到了平遥,恍如隔世的梦幻感一直在伴随着他。
所以他对猜测主簿的话有多少真假,是真想劝告他,还是只想阻拦他行事,给他这个新任上官一个下马威迅速的失去了兴趣。
既然不能征役,那也就算了,本来平遥县衙多有破败,他还想顺便修整一下呢。
目视着前方的队伍越来越近,刘朝宗又道:“吴县尉又带人出去剿匪了?”
“是,听闻西山又有一伙儿贼匪出没,人数不多,想来吴县尉也就是带人出去转转,看能不能立下些功劳。”
“嗯,你说这些运送粮草之人,其中有多少民夫?”
主簿被他转的有点蒙,只能顺着他的话头道:“县尊不知,这里没什么民夫,车夫之类,皆由军卒充任,县尊方来不久,下官还是……以实情相告吧……听说北边儿的代州,已经有三年没有收过税,征发过劳役了,今年是第四个年头儿……应该能看的更清楚些,您说是吧?”
好吧,从大业年间开始,大规模的征发劳役已经渐渐成了常态,所有在隋末任职过的官吏也将此视为了平常事。
劳役确实很好用,官员们觉着农闲时节的人们无所事事,不如征发来干些别的事情,虽说这是隋亡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条,可官吏们其实并没有吸取太多的教训,或者更确切的说大家还没来得及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
像刘朝宗就是如此,而听了这些,他惊讶倒是有些,兴趣也多了些,他倒是很想去代州瞧瞧,不用征发劳役的代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县衙估计应该跟平遥这里一样的残破吧?
只是运送粮草的都是军卒?事情好像有些难办了呢,当然,倒也有些便利之处……
===第546章交游===
这支粮队主事的两个人不是军中将领,却都在晋阳总管府中任职。
一个叫张亮,在总管府军法司任职,即便这位努力的掩饰,刘朝宗还是能从他口音中听出来,这应该是个地道河南人,在官场中呆了许久,家世也不错的刘朝宗很快就给这位戴上了貌似忠厚,实则奸狡的帽子。
另外一位叫杨续,在晋阳总管府中任职记室,一听其人说话,刘朝宗就也知道,这位是关西人,言谈举止都能显出大家风范,显然应该是关西哪家门阀子弟。
营地早就建好了,主簿领着县衙人等引粮队去营地驻扎,刘朝宗则陪着杨续,张亮两人往县衙而来。
按照当下官场的习惯,很快刘朝宗便和杨续两人叙起了家世,年庚,张亮在旁边只能羡慕的瞅着。
听闻杨续出自弘农杨氏,刘朝宗惊讶之余,顿时又郑重了许多,同时心里也在犯嘀咕,连前朝的皇亲国戚都跑到晋阳来了?你这跋山涉水的为的是那般呢?
更为奇怪的是,杨续是总管府的记室,一个官职不高,却可以直达机要的位置。
刘朝宗不由回头望了望插在平遥城头上的日月星辰旗,心中略有所悟。
当然,方来不久的他能悟出点什么来,实在有待商榷……
而一路上,杨续时不时的会跟张亮说上一句的姿态,也让刘朝宗明白,这个河南子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儿,也便对张亮客气了几分。
晚间刘朝宗给两人的接风宴很是简陋,令人颇为尴尬的是,还是张亮机灵的悄悄命人去宰杀了一只羊羔,才让晚宴稍稍有了点模样。
实际上,不管是张亮还是杨续对于平遥而言皆属过客,住上一晚,第二天就得启程继续南下。
张亮是奉薛万彻之命,去军前效力的,前些时他给自己铺垫了一下,去到军前就能归于元朗辖下,这人的生存能力,别说杨续比不得,即便是从荆襄一路逃出来的刘朝宗也是望尘莫及。
这不,冬初的时候送走了徐世绩,也许是徐世绩春心萌动的样子让他灵机一动,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不久他便在晋阳结了一门儿亲事,等到他从南边回来,就能娶了对方过门,也就算是在晋阳有了家室的人了。
这对他的仕途显然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如果可能,他还琢磨着见到顶头上司元朗,如何投其所好,让上官给他的婚事添点光彩什么的。
想的可是很长远呢……至于如今的平遥县令刘朝宗,对于消息已经分外灵通的他来说,了解的已经很不少了。
说实话,他对刘朝宗很是佩服,没办法,草莽出身的人们就喜欢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儿。
而杨续呢,作为总管府记室,自然应该跟随于主公身边,而非是在晋阳总管府中抄抄写写做个地道的文抄公。
他对平遥县令刘朝宗的观感倒也不错,可也就止于此了,家世相差悬殊,对方姿容不够俊美,官职也不够高,对他再恭敬也很难激起弘农杨氏子弟交往一番的热情。
和这破败的平遥县城一样,都属于要扔到身后的。
当然,张亮和杨续两个不知道的是,以刘朝宗如今的心态,其实也没有任何跟他们攀交情的。
之所以表现的这么热情,只是其人固执的认为县衙太破了,得好好修整一下,如果让李破诊断一下的话,他一定明白,这是心灵受创的后遗症在作祟。
让赵主簿差点合不拢嘴巴的是,第二天粮队启程南下,张亮很干脆的给县城留下了五百兵,由一个营正率领,美其名曰,帮助平遥县剿匪。
其实这是五百来自雁门的新兵,很有建设家园的经验,人数虽然少了些,但时间长一些的话,足够对平遥县城粗略的进行一番修缮了。
至于怎么向总管府报说,张亮自有主意,刘朝宗向来恩怨分明,随后也会向郡守府报说一番。
之后送别的时候,对杨续,刘朝宗也就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客套,对张亮却是道了一句,“日后但有碍难,只要刘某力所能及,尽管吩咐便是……”
张亮欢喜的离开了,他这人向来认为,交朋友不怕多,这年月谁他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落了难,要真到了那个时节,这位平遥县令许是比徐呆子更靠得住呢。
离开平遥之后的第二日晚间,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介休,没等两人去拜见一下张郡守,后面却是有人快马赶了上来。
很快,西河郡太守张云智出迎,待得夕阳西下之时,总管府长史,晋阳令温彦博带着数百护卫军兵风尘仆仆的出现在了介休城下。
一连串的变故把张亮和杨续都吓了一跳,杨续投效日短,还只是觉得有些蹊跷。
而张亮可不一样,他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前方可能兵败了,这让立马产生了扭头北窜的念头。
当瞅见温彦博头上系着的孝带,张亮不厚道的松了一口气下来,暗自嘀咕,这是温氏有人亡了?怎么出殡到了介休?
接着他便腹诽,晦气啊晦气,老子要去军前效力,却在这会见了白,此去大凶啊这是。
不提这位乱七八糟的心思,温彦博出现在这里,确实是因为温氏有人亡故了,而且还是温彦博的至亲之人。
殁的是温彦博的三弟,温彦将。
温彦博这一支有兄弟三人,长兄温彦弘,字大雅,此时在长安任职黄门侍郎,参与机要,很得李渊信重。
温彦博是次子,命运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现在在李破麾下混的一点不比兄长差。
温彦将,字大有,在长安任职中书侍郎,封爵清河郡公,和他的兄长温大雅同在中书,掌握机密,参与政事。
温氏一门三杰,晋地人家很少有比得上他们的了。
只是如今幼弟中道而丧,听到丧讯传来,让温彦博如遭重锤。
李渊很厚道,嗯,姑且说是很厚道吧,反正温彦将殁后,灵柩在长安停灵了几天,李渊大加恩赏,之后很快便允其起灵归乡。
不顾两边正在交战,先就让人护送灵柩渡过黄河来到了李破军中,李破能怎么办?几乎别无选择,立即命人送灵柩北上,同时派人传信给温彦博。
这个堵添的可是不小,却还是打着仁义之名行事,让李破十分不齿之外,也只能暂停攻城,先和唐军完成阵前交接。
这会儿李破不知道的是,李渊现下也是焦头烂额。
去岁冬末,前内史令窦威殁了,此人乃隋太傅,邓国公窦炽幼子,皇后窦氏的堂叔,说起来,他窦炽一脉应该是河南窦氏的一支,可迁居关西之后,他们也和其他窦姓子弟一样,以扶风窦氏自居。
这倒也没错,河南窦氏本来就是扶风窦氏的分支,只不过早已另立宗祠罢了。
要说温大有亡故,李渊还能顺势利用一下,那么对于窦威,他就不得不郑重对待了。
因为窦威不但出身关西世阀中极为显赫的门户,而且和他还是亲戚,另外又有拥立之功在身。
所以窦威出殡的时候,声势弄的极为盛大。
接着闹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李纲病倒了,不奇怪,窦威的治丧事宜一直都是礼部在忙活,加之天策府一系也在不停找他麻烦,于是李纲也就病倒了。
紧接着李纲便以体弱多病,不堪驱驰为由,上书想要辞去太子詹事一职。
这同样也不奇怪,在刘文静一案前后,太子李建成对他为刘文静求情一事极为不满,而秦王府那边儿同样对他有所敌视,简直弄的里外不是人。
在夹缝中倍感为难的李纲终是做出了决定。
说起来,李纲这人简直就是太子杀手,他年轻时事齐王宇文宪,不久宇文宪就被杀了,等到杨坚登位,他又任职东宫洗马,事太子杨勇,杨勇最终被废。
如今又成了太子詹事,按照既定的轨迹,李建成可也时日无多了呢。
李渊接到李纲的辞呈,也很不满意,你这是给朕故意添乱呢是吧?你是真的病了还是心病在作祟?
于是李渊也跟李纲开了个玩笑,去其礼部尚书之职,迁东宫舍人,你不是不愿辅佐太子了吗,这回我还真就让你上了船就下不去了。
李纲有苦难言,病卧在床,也不出府门了,在长安过起了隐居生活。
没等李渊真恼起来,治罪于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他家的败家子又弄出了事端,李元吉和屈突通一道领兵西北。
李轨在凉州待的还算老实,可梁师都背靠突厥,又没了郭子和的掣肘,终于活跃了起来,从榆林到延安郡,都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接着便起兵攻灵州。
灵州总管李道宗举兵相抗,连败梁师都,同时因为兵少,并不能扩大战果,于是向李元吉求援。
李元吉大喜,欲领兵北上攻打梁师都。
可屈突通却劝止道:“东边军情甚急,蜀中也在危急关头,我若轻易出兵,胜则不足以震慑群雄,败则难以收拾,何如顿兵相持,以待战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