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1986


不管怎么说,王世充所率大军的上上下下,其实都正行走在悬崖边缘,是柳暗花明,还是一头栽下悬崖,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同样要看天意。
反正六月中,王世充留齐王王世恽,长孙安世等人守洛阳。
以楚王王世伟率兵五万为前驱,自领中军,又以陈国公段达领后军,侄儿王仁则,王行本两人辅之。
等一切安排妥当,大军随之拔营而起,陆续西向。
…………………………
此时李破正立足于黄河岸边,望着滔滔而过的河水,浮想联翩。
六月份,黄河已经进入汛期,已经建好的两座浮桥,就像两条蜿蜒的长蛇,不住的在抖动身躯,这绝对不是一个过河的恰当时节。
这个时候因为上游水土保持的还算不错,所以黄河的河水还很清亮,水也很深,不像后来那样,到了枯水期就会在水流缓慢处露出许多沙道出来。
河风很大,吹的李破身上的披风烈烈作响,李破按着腰间的刀柄,像一尊雕塑动也不动,看上去很完美的一个画面。
可这会儿的李破既不是在悲春伤秋,又非是在追古怀今,他只是在掂量着,如果要强渡风陵渡口的话,对岸会出现多少人马,伤亡会是怎样一个数字,结果又会如何。
这里显然没有蒲津桥那么凶险,可这一次可不像面对李唐那么简单了,情势非常之复杂,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呢。
无数的消息从过河的斥候那里传回来,汇聚到黄河岸边,进入到他的耳朵里面,不出所料的,王世充所率领的大军乱糟糟的,更像是一伙颇有战斗力的农民军。
这样的乌合之众去攻打潼关要隘,在李破看来简直就是开玩笑,如果换了他来守潼关的话……他一定会聚集更多的人马,以精锐突前,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击败王世充吧?
谁知道呢,反正李建成缩进了龟壳里,那么王世充应该就不会有任何的机会了,剩下的问题很简单,由谁来收拾残局,又该如何去做。
让李破比较安心的是,晋阳很安稳,甚至安稳的有些过了头,甚至会让他产生那些人不很在乎他这个汉王有个三长两短的错觉。
这当然只是一种错觉,可事实上则是,没了他这个汉王,好像晋阳城中比他在时平静多了。
步群等人已经率兵陆续来到,粮草也已进了绛郡的仓房,正不断的运送到黄河岸边,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也不用他多费心。
这还是他头一次觉察到这种顺畅的感觉,这也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的一种褒奖,他麾下众人都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做什么会让他满意欣赏。
习惯非是朝夕之功所能养成,多年过去,很多人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同样的,很多人也对他有了堪称盲目的信心,于是习惯也就渐渐转变成了一种风气……
所以他的治下最安稳,人才虽然少了些,可忠诚度却很高,影响到他本人,多疑善变之处也少了起来。
于是时至今日,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就像是这一场战事的前期准备,几乎没有任何波折的进行了下来,这在前几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唯一让李破有点担心的是,战事太频繁了,现在来到黄河边上的军旅,皆可以说是精锐之师,可尉迟恭,李年,陈圆,尉迟偕的部下,已经有两年未归乡土。
步群等人所率人马,却多数都是几个月前回到并代两州,如今却又被召集回返,这来来去去的,可能还不如那些驻守于河岸的人马呢。
众将都说有汉王殿下坐镇,根本不用考虑士气如何,可李破不这么看,所以这些时日以来,他不断的在各部当中巡视,也在不断的跟众将强调,麾下士卒的衣食住行。
效果如何也不得而知,因为那需要激烈的战事来检验,嗯,反正没出现什么逃兵,李破很乐观的想着。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很多逃兵即将出现在他眼前,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那两条浮桥建起来的作用,远不止强渡黄河那么简单……
===第626章将帅===
李唐武德四年,中原战乱的烽火依旧在延续,也并不比前一年稍差,只是天下诸侯的目光自李密败亡之后再次回到了河南。
因为地处中原腹地,在诸侯们的疆界渐呈清晰的今日,无论从军事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复杂程度上都超过了历次战事。
只是战事的进程还是出乎了所有的意料之外……
楚王王世伟率军五万众过弘农,大掠郡县进逼潼关。
王世伟的前锋大军走的很快,此时距离王世充中军已经拉开了四十余里的距离,对于没什么骑兵的河南大军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距离。
换句话说,当王世伟部受到攻击的时候,在短时间内将不可能得到中军的有效支援。
当然了,这也不是什么轻敌冒进能够形容的了的事情,而是王世伟麾下的将领们根本停不住脚了。
他们像蝗虫一样漫过山野,所过之处什么都没留下,甚至单雄信的部将在路过弘农郡城的时候,还在郡城里放了一把火。
王世伟听到消息,简直是气急败坏,残暴的行为在他眼中其实不算什么,杀人放火的事情他自己也没少做了,东都洛阳被称之为匪巢你以为是闹着玩呢?在那里占据高位的人若不是满手血腥,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
可作为大军前锋,其他的也就算了,却有人在弘农放火,这样愚蠢的作为自然不能轻易饶恕,即便有左屯卫大将军单雄信亲自求情,王世伟还是砍下了几个大个儿点的脑袋拉震慑诸军。
单雄信很不高兴,和王世伟吵了一架,才恨恨回去,再也不愿跟王世伟照面,还是王世伟在之后派人敦请再三,才将单雄信重新请了回来。
没办法,瓦岗匪势大,前锋所部有一大半儿都是瓦岗旧部,战斗力在王世充大军中也算数得上的精锐之师了,若非如此,也不会让单雄信来当王世伟的副手。
在王世充看来,这是一个比较稳当的安排,单雄信是翟让旧部,翟让死后投了李密,一直和李密麾下的瓦岗将领不合。
投效王世充之后,此人在分化,排挤,消减李密旧部兵权上,出力甚多,李密死后,单雄信兔死狐悲之下倒是收敛了很多,可私下里还是有人传言,此人在家里摆酒设宴,很是高兴的对心腹们讲,李密罪有应得,恨不能亲手斩之,为大王报仇云云。
他口中的大王自然不是王世充,肯定是早已进了地府,正在苦苦等待旧部们汇合的翟让了。
不管传言真假,反正王世充觉得此人很重情义,值得笼络,实际上他想的肯定不是情义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对于向来喜欢出尔反尔,翻脸无情的王世充而言,都是累赘。
他看上的其实是单雄信在瓦岗军中的威望和资历,而王世充拉拢人的手段其实就那么几样。
先是好酒好饭的不停招待,礼贤下士的样子做够了,随即嫁女于单雄信,并给他加官进爵,所以单雄信便成为了瓦岗旧人中官爵最高,兵权最重的一个。
于是乎,这个当年东郡的黑社会头子在洛阳城中风光了起来,杀的人也越来越多,令东都门阀视若恶犬,也渐渐让同为瓦岗旧部的程知节,秦琼等人厌恶非常。
到了如今,连楚王王世伟这样的皇帝族人也拿不住他了,整个快要上天的节奏。
而单雄信部下在弘农大掠,放火烧杀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当初李密势大的时候,单雄信等人被派来西边攻城略地,在弘农地界没少跟张士贵交战。
那会儿张士贵已然投了李渊,背靠潼关的刘文静,谁也奈何不得,而单雄信的兄长单达正是在和张士贵的交战中中流矢而亡(单达之死在演义上是另外一个说法,还有什么二贤庄之类的,看上去都属杜撰,所以不用细究),加之李渊曾杀单禹……
好吧,旧恨加上新仇……其实不用王世伟督促什么,也不用担心单雄信在攻打潼关的过程中出工不出力。
所以说大军前锋所部,王世伟差不多就是个摆设,真正领兵的是单雄信,他们走的这么快,也和单雄信脱不了干系。
还是缺粮闹的,加上单雄信所部上上下下都还秉承着一贯的作风,走到哪里都想着打家劫舍一番,于是前锋大军也就有点收不住了。
实际上,他们所得甚微,弘农郡其实早早就荒芜了下来,都不用李唐再费功夫,当张士贵率军归于潼关,郡中上下大多就都西迁了,剩下一些恋栈乡土的人家,在之后不是饿死便是逃离了这里。
大军在弘农郡城停留了一下,因为单雄信带着人出去寻找张士贵的祖坟了,过后垂头丧气的回来,肯定是没找到。
可正在王世伟和单雄信漫不经心的行军,还闹起了别扭的时候,大军已经前至距离潼关不足四十里,在这样一个危险的距离上,前锋大军上下却弥漫着松懈的情绪,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
战争于是告诉他们,到了该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潼关厚重的东大门在吱吱扭扭的声音中缓慢敞开,一队队顶盔挂甲的骑兵陆续行出,在潼关东侧排成一列列,张字战旗在他们头顶烈烈飞舞。
张士贵率军出关了。
三千骑,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接到军令的那一刻连张士贵自己都有点意外,呀,李大郎开窍了不成?
可随后潼关守军的部署让张士贵明白,他想多了。
这三千人马并非大军前锋,只是虚虚砍向敌人的一把刀而已,看着挺锋利,其实只是虚晃一枪的效果。
后续军令陆续到来,张士贵鼻子差点的没被气歪了。
先是给他派了两个副将,一个是吕成业,吕成大那厮的弟弟,一个更奇怪,是阿史那大奈,西突厥余孽。
吕成业此时到来,显示出了李建成对他的极度不信任,先不去说他,阿史那大奈就有意思了。
这人在大业七年来到隋地时,还是个孩子,后来随族人定居于娄烦。
待其稍稍长成,正逢突厥始毕可汗率军大举南下,史大奈那会儿过的日子很苦,也不愿在堂姐阿史那荣真淫威之下过活,于是一咬牙,带着几个族人从军随娄烦太守阴世师援雁门。
实际上那会儿雁门之围已解,他只是随军去雁门走了一圈而已,阴世师当即卸任,随杨广回东都了,他的部下很快散去。
阿史那大奈遂又投了姗姗来迟的李渊,一道去了太原,越走越远,他的眼界也越来越是开阔,再不愿回去娄烦放羊,如非他年纪太小,也没什么像样的官职,不然的话,他倒是想着将族人都接来并州居住呢。
而他这一走,就是天南海北。
随李渊南下长安,立下了不少军功,接着随秦王李世民入蜀攻萧铣,又去西北和薛举血战,一路走下来,不知不觉间便成了秦王府亲信。
生性鲁直的他昏头涨脑的被李元吉赶来了黄河边上,他也不很在意,这里有秦王,有在战阵上一同拼杀的同袍,他其实挺高兴的。
唯一让他不舒服的地方在于,那个什么李定安竟然娶了他的堂姐,听到这个消息,他想的是那个女人竟然嫁出去了?李定安很了不得啊,不怕被生吃活剥了吗?
阿史那大奈其实不傻,知道和亲戚动刀枪不很容易,而且他这个姓氏很显眼,在黄河边上容易被人误伤。
于是主动向秦王讨了押运粮草的职位,和张士贵那会碰过几面,所以也沾上了张士贵的霉气。
秦王回京,带走了心腹人等,阿史那大奈官儿太小,又是突厥人,回京之后帮助不大,自然不在其列。
阿史那大奈于是来到了李建成麾下,他和张士贵不一样,也没张士贵显眼,到了潼关之后,因为是突厥人,家世也挺“显赫”,又曾随李渊南下,和李建成麾下的很多部将相识,厮混的比张士贵舒服多了。
不过有一点他和张士贵是相同的,那就是阿史那大奈对派系什么的不很看重,在秦王麾下他便为秦王出力,到了太子账下,他便会为太子拼杀,他是西突厥皇族子弟,早晚有一天要回去西边儿,把账都讨回来,至于谁当皇帝,跟他没什么相干。
他会出现在张士贵面前,是因为他是如今李建成麾下马军将领当中,最骁勇善战的一个,有他在,张士贵就没法肆意妄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