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5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6/1986


李渊轻轻放下酒馔,心中却也叹息一声,如今再想有些闲适时光,真的是太难太难了,做皇帝真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啊。
领兵南下时的他,一腔壮志,有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和胆魄。
登基为帝时的他,满腹豪情,想做一个不输于文帝杨坚的皇帝,削平天下,一统海内,却还不能像杨坚一样,让杨广那样的儿子登上皇位。
可近十年的光阴过去,当初的一切都好像越来越远,他的头发白了,却还没能让天下人安定下来,而他的儿子们却在明争暗斗,比杨勇,杨广兄弟还要凶狠几分。
朕……这些年都做了什么呢……
和李世民一样,李渊也不愿再想下去,他看着精力弥漫,好像什么事都难不住的次子,习惯性的眉头蹙了蹙,一些话当时就想出口,但嘴唇动了几下,还是被李渊咽了回去。
之前父子两人已经争执过一次,他不想在此事上,再驳了次子颜面,毕竟这里并非只有他们父子两人在啊。
“即是如此,回去之后好好思量一下,写个条陈呈上来,要知道,各部调拨非是易事,务必要谨慎行事,以保万全。”
裴寂听到这话,心里当时就跳了跳,偷眼看了看说话的父子两个,好像感受到了皇帝和秦王稍稍摩擦弄出来的火花,立即便垂下头去,不言不语的端起酒杯灌进嘴里。
皇帝要向秦王解释什么,秦王的进言却又没什么不对之处,这就很危险了,裴寂就算心思有点不够用,此时也察觉出了其中的不对。
这让他心里有些高兴,却又有些忐忑,因为他不知道这些火花会不会烧成滔天之焰,那样的话,离着近的人可是很可能会被烧成灰的呢。
李元吉插不上话,有点抓耳挠腮,思维发散开来,想着尹德妃现在应该已经知晓兄长被人射死在武德殿了吧?会不会过来吵闹一番?
想到这些,他到是自得其乐的又多饮了两杯,若是能再看上一场热闹……啧啧,今日就算没收回武德殿,这趟也是不冤嘛。
而李世民说这些却非是要触怒于李渊,他紧接着便道:“还是父皇想的深远,岸边各部总有兵马十余万众,其中不乏精锐之师,而李定安……据晋地已久,羽翼渐丰,气候已成……所以,东边各部人马是原地驻守不动,还是和其他各部一样,抽调一些精锐出来,还得父皇来做定夺。”
至此,李渊是再没心情饮酒作乐,不过他也知道,这并非是次子故意出难题,一旦定下大略,必然要涉及到黄河岸边的诸部兵马……
而所谓的大略,其实是今后李唐的整体战略,在东边战事没有取得进展的情形之下,不光是李世民,朝中很多人其实都已经将目光转到了西北或者是蜀中。
这也意味着李唐来到了十分关键的转折期,人们对短期内恢复晋地,或者是进兵河南失去了希望,于是便想在别处寻找破局之法。
也就是说,李世民所言代表的根本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作为尚书令的他,承受的压力并不比皇帝小。
同时这也意味着,秦王李世民是赞成这些意见的……
李渊沉吟良久,他还在犹豫当中,因为晋地离长安太近了……登基之初,他与众人制定的战略是先破薛举,再图洛阳。
后来李元吉丢了晋阳,一下改变了既定的战略,破薛举父子之后,便欲收复晋阳。
然而,情势至此是急转直下,东边一场接一场的失败,渐渐开始拖累大局。
到得如今,连向来主张尽快收复晋阳的次子都改弦更张了,这意味着什么,李渊十分的清楚,就像李世民方才说的那样,李定安已经坐大,收复晋阳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是渺茫。
可李渊还是心有未甘,晋阳是他的福地,同样也是他李氏龙兴之所在,唐公的称呼就是因晋地而来,再加上和长安只隔了一条黄河……
好吧,人家李渊可是个“念旧”的人呢。
“你即为尚书令,一些事……不必顾忌,先和中书众人商议一下,两日之后朕再召集大臣朝会时,要听见可行之策。”
李世民当即应下,话说的虽然含糊了些,但他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边各部为何难以调拨,因为那里有太子。
现在皇帝说不必顾忌……那他也就不用再和太子客气了。
当然,这里面的分寸还要把握好,太子党羽众多,也向来不会顾忌什么大局,硬碰对大家来说都没好处,尤其是父皇……心意左右摇摆,他在这个上面吃亏吃的多了,自然要长些记性。
吃吃喝喝,不觉间天色已晚,将李渊的私宴搅合的一团糟,李世民才心满意足的告辞出宫,他可是还要去跟心腹幕僚们商议一下,该怎么去跟那些重臣们说话呢。
所以自然不会宿在宫中,也没兴趣跟两个毫无去意的家伙耗费时光,当李世民出到武德殿外,回头瞅了瞅灯火依稀的宫殿,心中嗤笑,古人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殿中两个小人像苍蝇一样围着父皇在转,可瞧父皇那样子,还挺高兴,哼,也不知我李氏辛苦得来的基业,会不会就此葬送掉?
今日局面已是如此危急,父皇却好像一无所觉,可能心中还在考量太子如何,秦王如何,唉,英雄老矣,早已不复当年……如果母亲能看到今日之父皇,怕是也要失望的吧?
………………
(今天又更出一章,不容易,在亚龙湾热带雨林公园玩了一圈,还能有着劲头,阿草也是拼了。)
===第685章政务===
不管李世民多不愿意承认,又对父亲李渊有多不满,他都必须接受现实。
那就是李唐再次痛失良机,而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当年他领兵击败薛仁杲,一场大胜下来,却没人能笑的出来,因为李元吉把晋阳扔给了李定安。
这次李建成大败王世充,可结果却是给他人作嫁……
李世民甚至觉得,冥冥中自有天意,李定安就是他们关西李氏的克星,若无其人,这天下说不定已是李氏囊中之物了呢。
而让李世民更感无奈的是,以如今情势来看,他和太子的争竞已有些不合时宜,在接下来的日子中,他也许在一些事情上,必须向太子一党做出让步或者妥协,因为如果他们兄弟再争下去,便宜的可就是外人了。
当然,这需要太子也明白这个道理……就像那裴寂和李元吉两个,就算他们明白大局,又能如何?
还有就是宫中的妃嫔,估计一会儿武德殿中少不得又要多出些娇滴滴的哭泣之声,也不知他的父皇会不会再心软一下下,想着给他这个儿子点颜色瞧瞧。
…………………………
长安城中的纷纷扰扰很难传到晋地,所以李破在黄河边上呆的很老实,不紧不慢的调动着各部军旅。
张伦和徐世绩驻于弘农,正在领兵剿除匪患,最大的一个贼头就是单雄信,李破已经传令给了两人,单雄信所部上下,尽都该杀,匪首单雄信一旦落网,不必请命,立斩于军前。
也就是说,李破无心招降这支河南叛军,他觉得也需要这样一颗人头来给投顺的河南各部以及逃人们瞧瞧。
张士贵和尉迟谐两人则率军驻于风陵渡口两岸,薛万彻领骑兵与张士贵一道守卫风陵渡口,他们的作用很明显,就是在防备唐军出关入河南。
尉迟恭和步群,陈圆,李年几个,分守蒲坂,龙门,各部的粮草补给,大军过冬等事,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而就算各部将领都不愿回军,可岸边以及弘农的各个军府,都需要将一部分在战事中受损或者士气不高,甚至是出了问题的军伍进行轮换。
总的来说,事情很多很杂,但和面对晋阳那些纷繁的人事问题时不同,李理军务时很有耐心,多年征战下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进入汉王这个角色之后却有点不习惯。
而上面没有皇帝的李破,足以实现自己任何意图,也不用担心子嗣争权的问题,那离着他还很遥远。
所以他过的比李渊顺心,秦王李世民更赶不上他。
当然,作为一地诸侯,他的烦心事也不少,就比如现在,眼瞅着粮食流水般运过来,李破便很心疼,小家子气的支使自己的亲兵,不断的在仓房之间巡看,倒不是怕有谁来偷他的粮食,而是怕人浪费。
他的亲兵还真捉住了几个大大咧咧的家伙,抽了几鞭子之后,大家明显就都小心了起来,而汉王殿下有点小气的名声也渐渐在岸边传开,于是老兵们便又追忆起了当年故事,让新兵们听的嘻嘻哈哈,心里却向往不已。
实际上呢,此时粮草的损耗比起之前战时来,已经骤然下降了许多,因为河东诸郡陆续秋收完毕,新粮入库,陈粮则顺势充为军需,往岸边各部驻军处输送了过来。
北边的粮草则运到绛郡等处,以补不足,这样一来,粮草的损耗便和减了下来,尤其喜人的是,今年代州已经开始征收赋税,对于晋地政权而言,这无疑是收获的一年。
从突厥抢来的牛羊,从幽州运来的粮米,支撑着李破走到了现在,而从这一年开始,光就粮草而言,晋地终于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
经过三年的时间,代州百姓勉强从战乱中恢复了过来,有了一定的积蓄,今年缴纳税赋之后,就算谈不上富裕,可足够一家一年用度之外,还能留下不少盈余。
并代两州的粮价在今年又有所降低,不用李破下令,代州总管宇文歆已经开始从百姓手中买粮,并在秋后察看各处库房,务要在年前论功之时,抢个先手出来。
这个时候,李破轻徭薄赋,也不盲目扩军的为政策略在这一年终于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李破在岸边很欣慰,只是他还不知道今年秋收的情形到底如何,等回去晋阳才能听到户部的详细禀报。
所幸今年战事进行的时间虽长,可多数时候都处于等待状态,也并没有跟李唐进行决战,也就是说,今年的战事远谈不上激烈。
再加上河南降军以及逃到晋地的河南百姓的数量并没有当初预料的那么多,所以就算今年晋地的粮产不如人意,总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户部侍郎苏其实比李破这个汉王还忙,除了正在组建户部衙署之外,还在持续的厘定河东郡县人口,土地等,还有支应前方战事所需,加上今年开始征收代州税赋,如此种种,足以让户部人等叫苦不迭。
只是户部侍郎苏虽说文弱了些,可年纪摆在那里,野心勃勃,精力旺盛,根本不觉得有做不来的事情。
在七月中下的时候,苏上书,建议废止大业白钱,另行铸造铜钱以应支用。
这样的建议在两年多以前提起过,当时是代州总管宇文歆起的头,除了解决一些现实些的问题之外,这人其实是在向李破邀宠而已,目的就是想让李破尽早称王,好也立下些拥立之功什么的。
那会李破集思广益,最终决定铸造银币来解决代州所需,铸币之事就此略了过去,因为当时另行铸币在李破以及他的臣下们看来,纯属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可时移世易,两年多过去,李破已然称王,晋地的情形也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显然户部侍郎苏以为,铸造新币的时机已然到来。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来,大业年间所铸钱币乃旧朝所有,之前李破未曾称王,将就着也就用了,可现在李破已然贵为汉王,废旧纳新乃题中应有之义。
二来,大业白钱材质低劣,用了这些年,本就已经渐渐被百姓弃用,官府铸造新币替换大业白钱币于是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来呢,收复河东之后,李破治下已经有了几处大型铜矿,铸造自己的钱币的条件已经成熟。
之外……嗯,苏没说,但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晋银的顺利流通给了这位新任户部侍郎很多经验和极大的信心。
同时这也意味着官府已经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做起事来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苏很年轻,可为官经历上,已不输于任何人,做事极有章法,这件事上他先是奏于中书,然后和中书令陈孝意商议一番,这才报于李破知晓。
也就是说,他和陈孝意已经初步取得了共识,只要李破点头,这事就会转给中书让众人商议,具体事宜定下来之后,再由李破定夺。
而后续之意也十分明白,废止大业白钱之后,便要用新币来替换开皇五铢了,当一套流程走下来,也就意味着,新的官府或者说是汉王治下的户部彻底掌握了财赋大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