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1986


好吧,谢氏子在突厥那里各种水土不服,于是被人当做一件礼物礼送归来。
而且阿史那罗恒还觉着,隋人跟隋人要好说话一些,有着试探的意味在里面,要知道南边儿这个很不好惹的邻居,当初可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西方汗的招揽呢。
可以说,像阿史那罗恒这么“有脑子”的突厥人确实不多。
而谢政秉承的则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做派,既不想让这位汉王殿下看轻,又不想有负阿史那罗恒所托,再加上乍回隋地,那心情,以及纠结之处真的是一言难表。
他给李破带来了阿史那罗恒的问候之外,也表达了阿史那罗恒想要跟汉王通商的意愿。
李破就觉着挺不可思议,这个时候还想通商?脑子没坏吧你,我是能卖给刀箭啊,还是你能卖给我战马,牛羊?
也就是说,李破不认为突厥人能拿出实在的东西来进行交易,就像他也拿不出多少可以令人满意的东西来跟突厥人交易一样。
代州总管宇文歆早就提议跟北边通商,可最终都不了了之就是因为这个,中原战乱导致了中原物资紧缺,突厥人……好吧,隋人将那里称之为草原大漠就可以想见一二,那里除了战马和牛羊之外,再没有什么大产量的东西可以被中原人惦记。
之所以北方草原还吸引着众多的商人的目光,因为那里确实有些财富极易取得,比如说,珍珠,貂皮,奴隶等等,这些东西足以让商人一夜暴富,却无法看在英明的统治者眼中。
所以自古以来,中原没至强盛,多有闭关自守之意,除了人们变得保守之外,恐怕就是中原太过富庶,不必外求所造成的。
“通商互易?”李破笑了起来,“如今内外纷乱至此,你告诉我,通商之利在哪儿?是阿史那罗恒可以助我铲平天下,还是我能让他在大利城中稳坐不动?”
谢政在塞外呆了许多年,早没了人样,整个人看上去黑瘦黑瘦的,还没到不惑之年,头上却已有了白发。
不过也不是没有半点好处,起码处变不惊的心态是锻炼出来了,听了这意有所指,而且还硬邦邦的问话,也只苦笑一声。
“殿下应知,草原物产匮缺,以前还好,只需水草丰盛,各部自无冻饿之忧,可自始毕可汗南征以来,部民日渐困苦,大罗便眼见于此,这才命我前来与殿下相商互易之事。”
他所说的话不尽不实,李破自然回之以冷笑。
草原人过的苦没什么好说的,环境所限,让草原部族大部分人都偏于贫困,只有贵族能过的好些,其实也有限,整日里吃羊肉,喝羊奶若就是好日子的话,那么草原贵族各个过的都挺不错。
可和中原人一比,那就差的不可以道里计了,几乎是全方位的差距,只是时至今日,南北都一个德行,谁也别笑话谁。
而谢政来的其实也不是时候,搁在几年前,李破肯定不会这么跟他说话,可到了今天,李破已贵为汉王,当年就曾想着若手握精兵十万,就能把突厥给灭了。
如今嘛,李破只能承认,就算再多给他十万人马,冲进草原跟突厥人纠缠的想法也不会存在于他脑海之中了,内乱这个漩涡一旦卷进来,那里还能抽的开身?
但说回来了,当年的畅想隐约还在,就算收拾不了突厥王庭,大利城的阿史那罗恒却已不放在他的眼中,若非他正盯着关西使劲儿,试着看能不能从阿史那杨环那里将定襄郡要回来,也不是没可能。
所以阿史那罗恒的使者的待遇是一泻千里,李破已经准备好的威胁和恐吓的话语是脱口而出。
“这么说来,阿史那罗恒是派你来求援了?那还谈什么通商不通商的呢?”
谢政不安的挪动着身子,心说之前那些传闻还真不假,这位看上去心雄胆壮,倒不愧是被突厥人称之为天神之鞭的人物。
“大王容禀,今岁草原多灾,各处叛乱四起,西突厥射匮可汗东侵,契丹,诸部离心,可汗不能兼顾,遂迁王庭诸部北上,有鉴于此,大罗便才欲与大王结好,此事与大王无害,臣才敢厚颜前来与大王陈说,不然……”
李破笑笑,脸色也渐渐温和了起来,这就对了,如此时节还有人想着通商互易,才叫怪事,更让他高兴的是,草原上看来乱的也不轻,想来突厥人短期之内是不会来找他麻烦了。
而阿史那罗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利城空虚,宇文歆前些时便已将消息带了回来,瞧他那个样子,很想带兵去把大利城夺回来呢。
所以说,是阿史那罗恒害怕了,这才派人过来交好……这个思路应该是不会差了吧?
李破沉吟片刻,道:“若是得便,应该还想以同族之利,诱内附之人北归吧?”
就算谢政心态良好,也被这话吓了一跳,可读书人就是这点好,刚想起身告罪,解释自己绝无此意,就算阿史那罗恒有这个意图,也没告诉他……
而话到嘴边,却又被他咽了回去,抽动着脸皮就艰难的笑了,“大王目不蒙尘,明见万里,大罗便或有此意……可大王既有提防之心,应是无碍才对。”
这人倒是会说话,李破心里嘀咕了一句,却也不免稍稍得意,马屁拍的挺舒服,还顺便把自己给摘了出去,是个聪明的家伙。
当然这一点也不奇怪,他一个读书人,弱不禁风的,能在草原上活这么久,自有其过人之处。
而李破也没那么愤怒,去指责他一个汉人,却给突厥人当狗腿子的事情。
“即是如此,倒也不错,只是空口无凭,阿史那罗恒又想要如何结好于我呢?”
没等谢政松口气,李破转头就问。
(阿草坐了六个小时的飞机,终于赶到长沙,在飞机上勉强码完一章,总算松了口气,明天年会正式开始,也不知还有没有时间码字?)
===第715章才能===
“大王,臣以为此事欠妥……”
说话的是杨恭仁,几天不见,这位心气好像又高了些,和王泽了一阵,把自己弄成了刑部尚书,本来是个喜忧参半的结果。
一个呢,官是升了,却把王泽得罪的不轻,搁在往日,在他眼中晋阳王氏也就那么回事,可话说回来了,今时今日,就又当别论。
杨氏已失其鹿,子孙飘零,哪里还有当日之尊荣?而晋阳又是王氏的地盘,在这里跟王氏阀主相争,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之前火气上头,加之他心性确实偏于耿介,也没想那么多。
等事情有了结果,还因此即将晋刑部尚书一职,杨恭仁终于清醒了过来。
不管汉王有多贤明,或者是为君有道,他杨大郎若不能再好好一下自身的境遇,那也就真的说不过去了,也妄自为官这许多年。
所以说,回去之后,杨恭仁想了许多,先是在百忙之中和阿弟杨续见了一面,商议良久,随后入宫见萧皇后。
这是杨续的建议,因为他在汉王身边日久,觉得汉王不喜薄情寡义之人,萧后就在晋阳宫中居住,两兄弟若不闻不问,为自身计就当没这个嫂嫂,定为汉王所不喜。
反而不如大方来往,毕竟两个人头上这个杨字没法更改,再者就是萧后一个女人,膝下又无子嗣,也不会让人太过忌惮。
这其实就是兄弟两人思考的杨氏的出路,前朝遗脉,若想改换门庭,安稳为官,分寸最重要。
这么一来,他们的思路立马开阔了起来,那也就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和晋阳王氏交恶一事了。
得罪了晋阳王氏,之后行事或有为难,可在汉王治下为官,杨氏子弟需要远离的正是王裴这样的大族门阀。
若非两人家眷早就被他们扔没了影子,那么现在和汉王联姻其实才是杨氏求存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要知道当年北魏,东魏,北齐,以及南朝遗人都是这么做的,将他们的血脉渐渐融入到新的王族之中去。
豁然开朗之下,杨恭仁从谏如流,自来晋阳后,第三次入宫见萧后,这一次和之前匆匆拜见,敷衍了事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回来后,他又到汉王府面见汉王,谈的自然是公务,倒也不显眼,此时晋阳上下官员忙成一团,中书,六部主官都要陆续过来,跟汉王殿下禀报公务。
亲近的人见的早些,像杨恭仁这种新来的,只能留在最后一波,和云定兴排在一处,很是让杨恭仁恼火了一把。
当然了,这样的官场规则不需明言,大家为官久了自然而然便能把握好其中分寸,再恼火你也不要试图去改变什么,不然的话,你得罪的人可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就像陈孝意,温彦博,苏几个人能留在汉王府之中,去堵汉王,传出去的时候,大家能说笑几句,许为逸事,不会有人去较真。
而其他人要是也这么做了,那就有不知进退,汉王高兴不高兴不知道,陈孝意等人一定是不会喜欢的,同僚们听了也要冷笑一番,讥讽上几句,下面的人说话则会更难听,一来二去,你的名声也就不用要了。
杨恭仁为官多年,自然不会去干傻事,从汉王府出来的时候,还顺口一句,得了汉王允许,在汉王府中给自己挑了两个幕僚回来。
小动作不断,却很有章法,其实官场之精华,也就都蕴含在这些小动作之中了,不但汉王殿下一笑置之,陈孝意等人听闻此事,也大多都在心中暗道一句,杨大郎进退得益,有其执掌刑部,果然正得其人也。
而在大事上,参修刑律,补齐刑部官吏,以及政令的发放等等,杨恭仁也在冥思苦想中渐渐有了计划,并付诸文字,准备提交中书。
差不多也就是说,明年必将是刑部确立权威的一年,有什么政绩,你这个刑部尚书当的合不合适,杨大郎又有没有才能,都将有所分晓。
初初摆正了位置,又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杨恭仁终于进入了状态,是很累人,可像他们这样的人,正应了那句老话,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其他的都在其次,而身处战乱中的贵族们尤其如此。
今日李破再次召集众人商议军政之事,人数上相比之前大幅缩减,只中书,六部的主官们在此,大会之后必定要接二连三的召开小会,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不需奇怪。
而阿史那罗恒派来使者的事情,也被李破顺手扔了出来让众人商议一下,看看该怎么处置。
陈孝意这些老人们当即就感觉到了不同,要知道,之前一旦事涉突厥,大多都是汉王独断,像是和突厥的历次战事,以及和突厥人的交往中,汉王殿下所表现出来的气势……
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这人跟突厥有着深仇大恨,作为臣下的陈孝意等人每次却被弄的心惊肉跳,可等结果出来,又大多都是瞠目结舌。
换句话说,大家觉着汉王一旦听到突厥两个字,就兴奋的不像话,总要摆出一副冲上去咬一口的架势。
而事实就是,突厥确实被他们这位大王咬的鲜血淋漓,大致上陷入了混乱之中,阿史那罗恒这种突厥王庭的大贵族都要遣使过来结好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呢,突厥之事就这么突然被李破抛出来,摆在众人面前,让汉王近人们都感觉出了几分怪异,不免就想,您这是心里早有主意了吧,又想借此敲打于谁呢?
所以,先开口说话的就是干劲很足的杨恭仁了,而且显然提出的是反对意见,连李破都有点诧异。
多好的事情,你竟然觉着不妥?这厮肯定是不知道俺杀了多少突厥人,被区区一个“大便”给吓住了。
李破有点不满意,习惯性的,脸上立马展现出了灿烂的笑容,道:“哦?有何不妥之处?且道来我听。”
一瞧这神色,一听这话音,陈孝意立即正了正身子,不打算说话了,他年纪老大,可不想再跟大王玩这种把戏。
何稠同样年纪不小,眯着眼睛好像要睡着了,只是嘴角耷拉了下来,很是不屑的在想,杨氏的子弟这么沉不住气,难怪将天下弄的这么乱法,害的老夫东奔西走,几乎无法安度晚年。
苏抿住嘴角,以免笑容上脸,温彦博皱紧眉头,他可谓是深受其害,很不喜欢这样的大王。
王泽暗哼了一声,王氏阀主涵养自不必提,可也难免在心里幸灾乐祸一下。
王智辩和正巧到来的尉迟信则深深的垂下头,绝对没有半点冒头的想法。
只记室杨续手一哆嗦,差点毁了之前的记录,接着就开始在心里替兄长着急,正应谨小慎微的时候,大兄怎么就不能忍一忍呢?这脾性,吃的亏还不够多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