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1986


薛万彻自去岁过河,率领五千多骑兵和张士贵一道守着风陵渡口,防备的其实是李唐的潼关守军,此战不过是偶然为之,少时锋芒,于大局没多少实际意义。
只是那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却是把南边的人吓的不轻,北骑南下,其实就是这么个效果了。
只是许多战例都证明南人也不是没有一搏之力,江淮地区和江南差不多,许多城池都是山水环绕,骑兵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别说江陵,像襄阳那样的坚城就几乎不是单纯的外部力量能够撼动得了的。
这个道理别说李破,就算是薛万彻也不是不明白,可军前将领就是这样,他们想要得到更大的权力,获得更多的战功……所以,试着请战一下,也是无妨嘛。
如果大王意动,那么一定不会让他这么没头没脑的冲过去,定要派张伦,徐世绩等往援,有这许多精兵强将在,打到江陵城下也不是没有可能吧?
军前将领眼睛一红,脱离控制,自行其是的事情自古以来数不胜数,甚至有些时候会改变主帅既定的策略,这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李破自然不会允薛万彻所请,他是一个坚定的统帅,不会让这样的事情来影响既定的方略,而他也相信,薛万彻等人不敢违背他的意志。
萧铣的“羸弱”已经愈发清晰,他甚至已经隐约感觉到,只要自己能搬开那块最大的绊脚石,天下将唾手可得。
一路走来,这种感觉时常相伴,却从没有这一刻那么清晰过。
接到捷报后,李破心情不错,不管有着怎样的考量,这毕竟是一场胜利,可以稍稍振奋一下军心士气,对于将要到来的诸般战事是有着好处的。
至于萧铣的反应……好吧,和李唐一战,若胜,萧铣可能就是下一个对手,如今撕破脸皮确实有点早,可瞧萧铣这个样子,已不可能会威胁到他的侧后,与窦建德一道还差不多。
但话说回来了,那样大的动作,给他们两人再加上几层光环,恐怕也是无济于事,他们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的出来。
若败,重新龟缩回晋地的他,也只能寄希望于萧铣和窦建德拖住李唐的步伐,把黄河以南的地方扔给他们也就是了。
那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形,一团乱麻之后,天下遍地狼藉,晋末故事重演,大家都伸长脖子等突厥人南下来动刀吧。
这可不是李破的臆想,这一战就算败了,他也不可能和李唐言归于好,自然是会拼命挣扎,萧铣和窦建德恐怕也是如此,最有只能是突厥人坐收渔翁之利。
从这里可以看的出来,如果这样一个情形发生了,那他李破就要负有主要的责任,没有他,李唐怕是早已占据了大半个中原,面对突厥人的时候也就有了一搏之力,哪会像现在这般,弄的天下局面扑朔迷离?
………………………………
显然,李破的眼界已经远胜当年,只是身不由己之处的因由,同样也非当年可比。
清楚此战若败的结果有多糟糕,那他就有多大的决心来进行这场战事,他不像李世民有那么多亟待解决的事情纠缠在一起,可他同样没什么巨大的优势,能够像李渊当年那样,一头就冲过黄河的阻拦。
努力,努力再努力,慎重,慎重再慎重,就是李破如今的写照。
南边的事情很快就被他抛在了一边,一场接一场的军议成为了他这些日子当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
如果说他在晋阳的时候,和人商议的是大略,那么到了绛郡,和将军们在一起,商议的就是详细的战术了。
军令陆续去到各部大军当中,调整着人事和军力上的部属。
头一个军令便是,招左翊卫将军张伦,领张士贵部回转,代之以右将军步群,辅之以右武卫将军薛万彻和徐世绩,右护军刘敬升三人,守卫弘农。
步群肯定是不乐意的,大战在即,大功在前,任哪个将军被许为偏师,都不会心甘情愿,不然日后说起来,岂非矮了旁人一头?
这自然需要一些安抚的话语,李破驾轻就熟,只是趁着晚间闲暇时,将步群,刘敬升两人叫到跟前,寥寥数语,便让两人欢喜的走了。
其实不需要许诺什么,李破对军将的掌控力,那是毫无疑问的,他只是让两个家伙看到了将来的功绩而已。
弘农前面是广阔的河南,后面则是潼关重镇,里面还有个太子李建成,加上南边是萧铣,这显然是一块在将来大有可为的地界。
他们先行一步不说,到时候,已经得了不少功勋的将领们,谁还好意思跟他们争功?
当然了,大前提则是此战胜了,不然一切都是画饼而已。
这些年李破画出的大饼着实不少,好在大多都已实现,信用还是比较坚挺的,于是步群,刘敬升两人第二日一早,便带着自己的兵马离开了绛郡,当然,步群需要回去龙门一趟,那里才是如今右卫府的大本营。
其实最为重要的一点他们都看的明白,张伦的左武卫府是步军为主,此战当中正用得上,骑兵卫府只能委屈一些了。
这样的轮换其实有些仓促,可也没辙,不说去岁一战过后,李破根本没想着今年如何如何,再者就是,萧铣来攻之下,李破也不敢轻易将张伦召回来。
之后的军令就比较正常了。
河边全面由步军卫府接管,尉迟信,陈圆,宇文镬,再加上张伦,尽都得聚兵于蒲坂,这也是李破以及众将商议之后,最终选择的过河之处。
因为龙门水缓,对岸滩头却不大,韩城左近也乃丘陵地带,不利于大军攻守。
有的将领建议,在龙门要设有疑兵,以免韩城守军援冯翊,最后没有被李破采纳。
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因为兵力不足,虽为疑兵,却也是要有实际行动的,不然对岸守军又不是傻子,你就算在对岸闹的再凶,没有去到河上,也是白搭,起不到疑兵的作用,反而徒耗军力。
四个卫府的步军,差不多七八万众,比之前年,又膨胀了一些,却被李破死死约束在这个数量。
若非晋地渐渐安宁,不虑有外敌来侵,加之骑兵犀利,不然的话,就这点兵力,散在各处,怕是连个水花都看不见了。
可越是如此,才越显晋地军兵之精锐,没有滥竽充数之忧,全部都是常设军伍,战斗力非同寻常。
当日过河一战,数千人就冲垮了唐军精锐两万,由此可见晋地军旅之可怕,即便是当年大隋强盛时,这样的军旅又能有多少呢?
为此,李破其实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十余万精兵,连吃带嚼下来,几乎占据了晋地秋获的一大半,嗯,其实就是一句话,养不起啊。
要不是这样,李破何必一口一个春耕,一口一个秋收的吆喝?这还是近两年才宽松了些,以前实际上都是在吃老本。
从草原,幽州抢来的东西,早已见了底,说起来,李破这里也就是刚刚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没多久而已。
这中间付出的努力其实才是李破最为得意的地方,时至今日,他能率军陈于黄河之畔,多数也要拜此所赐。
而李破本人对战争的理解也就是如此一个模样,只要后勤跟得上,就没有失败的道理,这显然不是出自于李靖的教导,而是因为他曾经跟随隋军而战受到的影响。
要知道,能够吃饱肚子的隋军,往往就是不可战胜的代名词,他所经历的一切失败,其实都可归咎于粮草问题。
……………………………………
这一年四月初,李破终于整军完毕,从绛郡启程,率军至蒲坂。
而随着黄河边上的军伍调动的越来越频繁,对岸的唐军已是严阵以待,襄邑郡王李神符接连上奏李渊,请求立即停止在河边调动人马,并派兵来增援冯翊。
只是对岸大军来的太快了,从刚刚闻听到动静,不出十余日,蒲坂已是大兵云集,战争的阴云渐渐笼罩于黄河两岸……
===第757章过河(一)===
“禀报大王,步将军派人来报,颍川郡太守崔枢,襄城郡太守郑玄成率众来降……”
树倒猢狲散,墙头草们开始各寻出路了。
而河南也不乏大姓高门,只是落拓的凤凰不如鸡,瞧瞧,两个顶着明晃晃的姓氏的太守都没有改旗易帜一说,直接跑到了弘农郡来请降了。
崔枢是清河崔氏颍川一脉鄢陵房中人,庶出,崔氏曾经介绍过,这里不用多说,只需要知道,这个千年大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便被许为汉姓门阀第一,枝叶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在官员序列中听到他们的名字一点也不需要奇怪。
相比崔枢,郑玄成的出身也差不多少,荥阳郑氏嫡子,郑氏同样是当世五大汉姓门阀中的一个,相比之下,河东裴氏都要差着一个档次,晋阳王氏则位居五大门阀之末。
两个人年纪都不大,三四十岁年纪,正是年富力强,有所作为的时节,也一直以辅国之臣作为毕生的目标在前进着。
说来也是好笑,他们家世显赫,比旁人有着更多的助力,可就算在这样的动乱时节,这些门阀子弟却也少有人生出掌控一方,进图天下的念头,却还是良禽择木而栖的念头占据者绝对的上风。
反而大多是草根阶层纷纷生出了蓬勃的野心,不得不说,书念的多了的人,就是欠缺了些锐气和想象力。
这种特点在汉姓大阀中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可不管他们姓甚名谁,在李破这里皆属“无名之辈”,没时间过多的理会。
因为李破已经非常清楚门阀子弟的嘴脸以及他们的理念,到了如今才来相投,那一定是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不定观望了多少时间,又做了多少心理建设,才来投他这个汉王呢。
如果不是他派兵扼住了弘农郡这样联结东西的交通要道,河南门阀子头一个想要去投的应该是李渊才对。
第二个选择应该是萧铣,人家是南梁后裔,天生就带着些“皇者之气”,你不去江陵摇尾巴,那一定是受到了南阳一战的影响,觉着萧铣不那么牢靠了。
李破根本没见到两个太守,却很是笃定自己的猜测不离十,正跟尉迟等人商议军事的他连步群派来的人都没见,随即给费青奴下令,让步群派人护送来人去晋阳安置,意思也很明白,等这一战过去再说。
处理的迅速而又敷衍,显然已经全身心专注于当前战事的他没有意识到,鄢陵崔氏以及荥阳郑氏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他也没有征求裴世清和王泽等人的意见,所以,消息传到弘农的当晚,崔枢就想带人逃走。
因为崔枢和郑玄成都没做好“深入”晋阳的准备,在他们看来,像他们这样的身份,别看倒霉的已经开始吃糠咽菜了,可毕竟是崔郑子孙,上数无数代,都能和周武,姜子牙之类的扯上关系。
深厚的家族底蕴,让他们自视甚高,觉着当即许官都属于轻慢贤才,别说没有任何许诺就“押解”去晋阳了,当咱们是犯官嘛?
崔枢脾气比郑玄成急躁,觉得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于是想要溜走另择贤主,嗯,“聪明”的崔太守没想回去颍川,而是直接向西欲投潼关李建成。
可惜,想法挺不错,可崤函古道却已全在晋地侦骑监视之内,,几十里的路程,除非你会飞,不然别想悄然而去。
没到天明,崔枢等人就被捉了回来,看着鼻青脸肿,仪态全无的崔太守,郑玄成很是庆幸,自己没老崔那么没脑子,不然吃了诺大苦头,却还不是得到晋阳走一遭?何苦来由?
心情本就有些不好的步群,当即就有点恼了,他可不管你姓崔还是姓郑,来了说的挺好,转头就想偷溜,当老子这里是什么?
若非有徐世绩等人相劝,崔枢很可能就此人头落地也说不准,李破麾下老人儿们的粗鲁和暴躁,在这件事中体现的很明显。
反而是后来的人一般都比较聪明,显然这也体现了李破一路走来,身边人事变幻的一些特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