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6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7/1986


而因为这是一个胡风南渐的时代,风气上尤其开放,女人们其实受到的束缚远不如后来,尤其是朱子理学占了主导的时候。
当然了,李破才不会想那么多,这些年早习惯了,不光他对李碧的秉性一清二楚,李碧也差不离,所以两人一直默契十足,家中也非常和睦。
偶尔闹些情绪,就如昨晚一般,较量一下拳脚,也就知道谁更占理了。
李破面前还有着做不完的事情,犯不上自寻烦恼。
屈突通降了,这可比夜探公主府更让人激动,详细的战报接二连三的到达了长安,两三天过后,过程已经清晰的好像发生在眼前一般了。
其实也在料中,若李世民所率人马和屈突通合流,那还有一战之力,毕竟二三十万兵马,不论是西进,还是东归,都有那种改变局面的实力。
可李世民所部在半路被陆续击溃,几近全军覆没,屈突通驻于秦州一线的十余万大军立即便处于了尴尬之中。
实际上这依旧不能归咎于他们的敌人有多凶狠,行动有多迅速,战略战术上有多准确,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在于唐军内部已经产生了动摇。
李世民西撤的速度太慢了,因为军中将领们有了分歧,沿路上还收拢了太多的民壮和粮草,唐军一战而败,士气低落,军纪涣散也是其中不可不提的重要原因。
而另外一边,屈突通部已经得到李世民传信,可他是怎么做的呢,驻于秦州,并未率军接应李世民。
扶风离着秦州已是不远,他几乎是眼瞅着李世民所部惨败于扶风,等同于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为什么?
答案简直太简单了,秦王李世民兵败西窜,那意味着什么?长安已然失陷?丢了西京,差不多也就等同于丢了大半个关西。
李世民手下的人分析的其实已经非常明白了,去与屈突通汇合很危险,屈突通眼见李氏倾颓,若不愿放手兵权,那么一场唐军的内讧将不可避免。
去蜀中就稳妥的多,即便李孝恭有所反复,那他们也可先据汉中,以做观望。
果然,李世民率军继续西进碰到了最坏的结果,半路上被敌军追上不说,屈突通那边却一点动静也无。
这其实也已经昭示了最后的结果。
尉迟恭率部进入到秦州,与屈突通对峙数日,劝降无果,张伦,薛万彻等陆续到来,兵不多,也只数万。
可百战之师,士气正盛,他们刚刚击败了李世民的十余万西逃大军,虏获无数,别说前面屈突通部只有十余万人,即便是数十万众,拥有着近两万骑的这支晋军,也有一战破之的决心和信心。
而张伦还带来了李破的亲笔劝降书信。
而在战略上来讲,屈突通出降也是必然的,一旦扶风等处要隘失守,秦州和蜀中的联系将被切断,也就意味着秦州大军不但失去了关西这样稳固的后方,而且还失去了蜀中粮草的供应。
这对于秦州唐军而言,与潼关守军相类,几处于死地。
屈突通也是倒霉,不论是出于他本人还是其他诸如时代的原因,他都算是个比较倒霉得家伙,每次失败都很惨痛。
第一次他被堵在了潼关,不得不降,第二次被堵在了秦州,几乎重演当初故事,而每一次都非战之罪,你说窝囊不窝囊。
于是屈突通顺理成章的降了,和以前降唐一样,杀了一些不愿出降的人,然后率军献秦州,秦州再度易手,薛仁杲若是泉下有知,估计能笑出猪叫。
屈突通一降,意味着关西渐趋完整。
无论梁师都,还是李道宗,甚或是姑臧方向,都不再能构成太多的威胁,因为那里都是中原人们常说的不毛之地,发展潜力有限,养不了多少兵员。
李破和他的臣子们商量着,下一个该收拾的对象,几乎不用问,蜀中李孝恭是也。
===第818章形势===
蜀中就不用多说了,谁都晓得它的分量和地位,得之可为天下资。
蜀中之所以对八百里秦川如此重要,就是因为粮食,天府之国,本身就是一个大粮仓,而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蜀中地位更显其要。
李孝恭会不会如同屈突通一样降了呢,谁也说不准。
陇西李氏的家眷都在长安,这是一个比较瓷实的筹码,当然了,想成大事的伟丈夫们大多数不会顾及这些。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尚可断,衣服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即便李孝恭不管不顾,那他的手下人等呢?
李世民如果去了蜀中,则又添无数变数,要知道柴绍,刘弘基等人都是秦王党羽
所以说与屈突通完全不同,蜀中变数颇多,李破还是决定修书一封予李孝恭,来个先礼后兵,不光是他自己,陇西李氏那么多人,多写几封都劝劝,说不定李孝恭是个重感情的人呢。
如果诸般手段都没用,那就只能用兵了,那样一来今年的粮食会很吃紧,恐怕又要过一段苦日子了。
他和他的臣子们倒没什么,那些关西人家会不会跟着他熬上一段估计够呛,这些人惯好见风使舵,过墙抽梯的把戏,一瞧你日子不好过了,掉头就能把你卖了换钱。
好在秦州大兵聚集,可以随时南下蜀中,倒是省了很多功夫,而且蜀中气候温润,冬天也可用兵。
这个时候,李破不会再顾忌什么粮草啊,天气啊之类的东西,也不会认为关西还不稳当,要先等一等,他和臣下们几乎一致认为,入蜀要快,不能给李孝恭或者其他什么人占据蜀中的机会。
换句话说,长安失守,李渊父子相继身死,屈突通降敌等消息一旦传入蜀中?
一定会造成混乱?
这个时候是入蜀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说不定就要付出代价。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一旦有人在蜀中站稳脚跟,像刘玄德那样?
不管经历怎样的失败?
只要把脑袋缩回去?
就还有大把的机会,那才叫真正的麻烦。
军事上进入到了快速的扩张期,每一个军事胜利都能在治政上得到体现?
可以掩盖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而西北大捷,也为李破称帝平添了数分光彩。
于此同时,一些言语正在坊间流传开来,当年长安城中的童谣再次被人提起?
关于神人托梦的故事?
也在官员百姓口中传递。
很多人其实都明白?
这是汉王在为称帝做着准备,可让他们有些疑惑的是,这些消息听上去又有点似是而非,如果国号还是唐的话,呵呵,李渊地下有知,是该气恼呢,还是该高兴?
人们稍有疑惑,可还是以观望居多,大家其实都在等待着新皇的诞生,皇帝能做的事情,汉王做起来就有点别扭,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场盛大的祭天大典即将举行,好像整个长安都在为此做着准备。
李破更忙了,还要督促苏亶尽快整理好关西的户籍,田土等书,之后还要派遣户部的人去到郡县,继续复核,因为战乱的原因,之前那些记录肯定出现了不准确的地方。
比如说李世民西逃的时候就征募了很多的民壮,尤其可恨的是,正值春耕时节,明显耽搁了数郡的春耕,关西今年大面积欠收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还有就是将唐军士卒遣还乡里,给降军瘦身的事情,在李破和臣下们商议之中,整个关西最后常备军旅应该在三到五万人。
剩下的都是府兵,而之前一战,本来还打算征召晋地的府兵一同作战,可战局进展的太快,根本没用到后备军力,于是乎,晋地今年又是丰年无疑。
而且喜人的是,河东,上党等地也开始缴纳税赋了,整个晋地由此进入到了快速的恢复期,这无疑能够大大缓解关西面临的缺粮压力。
而户部给出了一个更好的消息,关西的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个高位,这在人口大减的当下,是一个了不得的好消息。
这得益于关西没经过几次战乱,加之各处人们纷纷往关西逃亡,比如说当年随杨广去江都的关西骁果就在杨广死后,陆续逃回了不少人。
还有就是洛阳在李密和王世充大战期间,很多贵族以及平民百姓西逃到了李渊治下,就像当年衣冠南渡时差不多,人们总喜欢往更加平安的地方迁移。
这些年晋地在李破治理之下,渐渐繁荣了起来,河北,河南人逃亡也就多了一个选择,可惜的是,那里已经没多少百姓了。
关西是个好地方,起码在这个时节是铁一般的事实,长安城中的人口剧增到四十余万,就是明证。
而统计户籍和田土的工作会一直持续到整个关西彻底稳定下来
苏亶忙的焦头烂额,再也没工夫去呼朋唤友,举荐的官员名单却还是越来越长,没办法,太需要人手了。
另外就是他提议的用田土来换贵族们粮食的事情开始做了起来,效果竟然还不错,这俨然成为了长安贵族们输诚的一个渠道。
为了向新主人示好,贵族们可谓是绞尽脑汁,即便是有所犹豫的家族,也不会错过任何好的机会。
因为汉王很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他们的主人,也极有可能是整个天下的主人。
当李破给予了关西人更多的耐心而非是像杨广一样,急吼吼的表明我不喜欢你们,那么关西人的态度其实就并不难以猜测了。
之所以很多人还在观望,并非是他们不想给汉王效力,而是贵族们的天性使然,他们想要取得更多的利益,却又不想之前得到的利益受损。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仔细观察着汉王的一举一动,寻找着汉王的喜好以及治政的规律,这些其实都是在如何为一个新主人更好的效力做着准备。
换句话说,贵族们的迟疑和观望绝非是对旧主有所缅怀,甚或是表现自己的忠诚,而是他们担心失去,却又想得到更多而已。
贵族们的贪婪和谨慎,在这里都能看得到,当然,如果李破是王世充那样的暴君,想来关西世族们的表现应该比洛阳门阀优秀的多。
谁知道呢,照现在的情形来看,关西人也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刚烈。
一些人家陆续拿出了一些粮食充实到了长安仓房之中,用粮食来换取土地的标准定的也很快,而贵族们其实并不在意这个。
关西一直缺粮,李渊不曾开口,是怕激起贵族们的不满,李破开了口,还用土地来置换,也是怕关西人闹将起来。
只不过李破兵威正盛,关西人的口袋就要松一些,可有远见的人都明白,这只能是权宜之计,贵族们绝不可能倾其所有,你也不可能去抄了他们的家底。
其实粮仓丰盈或是空虚一些都在其次,市面上要有足够的粮食流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库中的粮食是应急之用,所以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大地主们卖粮,而这需要官府做出一定的安全保证。
这是一种良性的相互作用,并非是一方求着另一方来做,只要有着必要的秩序,其实这种信任关系就能维持下去。
和李破在晋地做的那些基本相似,尽快的恢复秩序,粮食自然就会渐渐充盈起来,而以关西的田土状况以及处于优势的人口数量,都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不管怎么说,新朝的气象正在建立当中,李破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了新的巅峰,随着天气渐渐凉爽下来,西京长安的气氛也逐步产生了变化。
长安城里的人们其实也说不上来什么滋味,七八年前李渊扶了代王杨侑当皇帝,祭祀了一遍天地,没过两年,李渊自己受禅登上了皇位,又祭祀了一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