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2/1986


阿史那牡丹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努力的克制着才没有大笑出声,“可汗的身体很好,就是草原上的风有些冷,事情也很多,弄的她很烦恼,可惜草原上没有像您一样的人,不然可汗会轻松很多。
可汗也一直在惦记着您,我来之前便嘱咐我说,要告诉于您,当年的承诺该到兑现的时候了。”
李破脸上笑意更盛,“我从没有怀疑过可汗会毁诺,就是拖的时间有些太长了,有点记不清可汗的许诺还有哪些没有兑现呢?”
有点打脸,当初阿史那杨环请李破率兵北上助其登上汗位,许诺的东西可是不老少,最后真正兑现的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竟然还想将女儿接回去
阿史那牡丹并不见窘迫,只是微微低下了头,“我带来了可汗的祝福以及公主的嫁妆,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薛元敬和陈叔兴都在奋笔疾书,不敢漏掉哪怕一个字,而侍立在侧的唐俭心情则是波澜起伏。
他之前得李渊重用,又乃秦王李世民一党,李渊败亡之后,很是惶惶了一阵子,迁鸿胪寺卿,也果然没了多少实权。
不过他倒安心了下来,只要没有被削职为民,也没有被牵连入罪,那就还有起复的机会,尤其是他是晋阳人,和后来的很多人同属乡党,有着天然的优势。
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半年之后他即将调任兵部侍郎,在这之前还能接待突厥来使,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这可以为他的宦途增加一些资历,比如今次做的好的话,以后突厥来人是不是就还会用他来接待呢?
而今皇帝和来使的对答他仔细聆听良久,心下才道了一声,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听到过这种充满了突厥风格的谈话了?
而皇帝和突厥的来往果然已非一日,来使与皇帝更是彷如故友,交谈起来词锋甚健,也不知当年至尊做了什么,才得突厥可汗许诺?
而且听上去至尊并不太满意想来与突厥伽蓝公主结亲就是许诺中的一件,至今才算有了结果?可伽蓝公主已经是皇帝的妃子了啊。
唐俭有些晕,毕竟这年月先上车后补票的行为并不多见,尤其还是发生在两个如此尊贵的人物的身上,就更奇幻了一些。
当初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形,才会让突厥可汗将自己的女儿先送过来?想到此处,唐俭不由暗自咂舌,果然是能者无所不能。
“当然不够”李破声音略高,脸上依旧带着笑,可话语之中却没了多少温度,“陈年旧账也就算了,但去岁颉利汗阿史那求罗率数万众南来,难道是来打的?
我与可汗当年定下盟约,互不相犯,还曾派人去参加过可汗登位的盟会,这些年谨守盟约并未派遣一兵一卒去草原,可以说是可汗最忠诚的盟友。
可我得到了什么?突厥部众连年进犯马邑,还试图劝内附的突厥部族北归,因为可汗的原因,我并没有在意他们的冒犯,只当是他们私自行事,可汗并不晓得。
如今呢?阿史那求罗,始毕可汗的儿子,他竟然敢来进攻于我,是得到了可汗的支持吗?那你来我这里又是为了什么呢?是想向我解释可汗并不知情吗?
或者是不是说,可汗已经整理好了家务,开始想要惩罚那些伤害过突厥的人了?”
一连串的质问从皇帝嘴里冒出来,把唐俭吓了一跳,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呢?依现在之局面,激怒突厥人可并非明智之举。
就像李渊派了独孤怀恩出使突厥失败,还让突厥人狠狠羞辱了一番,李渊也忍了下来,是李渊不愤怒吗?李渊怎么会不愤怒?
可最终还是风平浪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那不是李渊不想发作,而是和朝臣们商议之后才做出的不予理睬的决定。
国与国之间的交锋,不应该意气用事,这里需要把杨广翻出来,再践踏一遍。
唐俭的目光立即转向突厥来使,已经能够想象之后的情节,来使严词以对,然后演变成破口大骂,然后皇帝一怒之下,斩杀来使,于是突厥人大举来犯,两国交战,血流成河
好吧,他的想象力还真不错。
只是阿史那牡丹并没有动怒,只是收敛起了笑容,沉吟一阵便道:“阿史那求罗擅作主张,可汗确不知情。”
李破窒了窒,唐俭瞠目以对,这无赖耍的竟让人有了不知该如何说话的感觉。
转眼阿史那牡丹又笑了起来,只是笑容中也稍露出了些尴尬,她是突厥来使,代表着的是突厥可汗的脸面,面皮还是比较值钱的。
“可汗命我来到您的面前,就是为了延续之前的约定,请您不要因为那些小事而动怒,我们之间的盟约是在天神的注视之下完成的,没有人能够背弃它。
如今可汗已经允许您娶她的女儿为妻,那么我们也就是亲戚了,您说亲戚之间还能有什么无法化解的冤仇呢?”
李破刚才被恶心了一下,这会却还是笑了起来,“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会说话,也怪不得可汗总是派你来见我。”
阿史那牡丹也被稍稍膈应了一下,以前相见你可不敢这么居高临下的跟我说话,嘴上却是笑道:“初见您是在马邑,再见已是晋阳,如今换了西京长安,拿我们突厥人的话来说,您的威名正在山川间回荡,终有一日会传遍整个天下,愿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此时李破终于警惕了起来,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即便他现在已经称帝于西京长安,可作为突厥帝国的主人,却还没必要派人来如此恭维于他,而且连续示弱所为哪般?
难道是突厥又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吗?李破瞄了瞄木桩子一样的唐俭,心里不由叹息了一声,合格的外交人才真的很难遇到啊。
派你去接待突厥来使,可不是让你去充门面,说场面话的,若不能探听到突厥使节的真正来意,却就将人带到了我的面前,你说你做的是什么狗屁鸿胪寺卿?
李破有些光火的想着,嘴上却也不慢,“感谢你的祝福,其实不用这么客气,想来天神也不愿看见他的鞭子变得黯淡无光,毫无用处,你说是不是?”
阿史那牡丹的笑容僵了僵,胸膛也急速起伏了两下,才又放松了下来,心里也是暗骂,都当皇帝的人了,怎么还和当年一样,牙尖嘴利的这么不饶人,真是有失体统。
李破此时可不管什么体统不体统的,就算知道了她的想法也一定会嗤之以鼻,你个突厥人也配跟我谈体统?那马邑,雁门,以及安乐城中的百姓岂非死的很冤?
也没再容阿史那牡丹说话,李破摆了摆手朝伺候的宫人们示意,一边笑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还是那句突厥老话,只有朋友才会在一处饮酒,那就让我们先饮上几杯,再来进行朋友之间的交谈吧。”
能和皇帝做朋友,阿史那牡丹表示很高兴,心里也在琢磨着,也许喝些酒,之后的话题会更能容易交谈一些。
她努力的回想了一下当年在马邑,晋阳的经历,最后得出结论,不管喝多少酒,眼前这位皇帝都不是那种轻易能够就范的人物。
初初的试探过后,她也明白了一件事,登基为帝的人和坐镇晋阳的汉王完全是两种生物,就像是狮子和狼的区别。
===第888章来使(三)===
阿史那牡丹曾在中原待过很长一段时间,连她的名字都是因为洛阳牡丹而得名,所以她对中原官场的生态环境非常了解。
她见过文皇帝杨坚,也见过杨广,她的父亲是启民可汗,同时她一直也都是义成公主的贴身侍女。
所以不管是可汗还是皇帝,她都曾尽心侍奉过。
大人物那华丽的外表,犀利的言词,威严的气派都无法给她太大的压力,见惯英雄亦常人嘛。
当今世上,无论是突厥还是中原,都很缺乏像阿史那牡丹这样的人才,即便是精通汉话和突厥语两样的人,都很是稀少。
当然了,比后来还是要强许多,因为从魏晋以来,内附部族众多,加上与北方柔然,突厥交往日益频繁,胡风南渐的缘故,大家对北胡并不算陌生。
这些年阿史那牡丹接连南来,打交道的可不止李破一位,窦建德,梁师都,甚至是李轨她都见到过。
这些隋地北方的诸侯们,各个鹰顾狼视,雄心勃勃,相比之下,突厥人中的英雄豪杰在可汗的压制下,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许多。
李破李定安属于其中……最为桀骜不驯的那一位,其他人不管装装样子,还是真心实意,对突厥大人都是毕恭毕敬,像李轨那样,即便不愿跟突厥打交道,却还是会刻意照顾突厥的脸面。
可她眼前这一位就不一样了,从他只有几千人的时候,就敢跟突厥挥舞他的爪子,连抓带挠,奋不顾身的跟突厥纠缠,如同生死仇敌一般。
现金/点币等你拿!
最可恨也最让人震惊的是,他竟然能活到现在,活的好好的不说,还当了皇帝,作为突厥王族,她是不是应该羞愧一下呢?
突厥人痛恨那些伤害过他们的敌人,但当这个敌人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很多突厥人反而又将其当做了英雄,被一个英雄所击败,显然比被鬣狗撕咬更容易为突厥人所接受。
所以天神之鞭的名声在草原上越传越广,很多人想要战胜他来彰显自己的武勇,比如说西方汗阿史那求罗,而更多的人则表现出了敬畏,比如说王庭中的大贵族们吗,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被天神之鞭抽打到身上。
这就是突厥人的思维模式,和南边的隋人有着很大的不同,隋人对敌人往往会极尽污蔑之能事,以激起大家的同仇敌忾之心,直到战胜对手之后,再重新塑造对手的形象,以此来拔高自己。
他们可真狡诈不是吗?相比之下,突厥人显然要厚道的多。
……………………………………
作为突厥可汗的使者,阿史那牡丹一直努力保持着说话的分寸,和之前的几次相见一样,她都带着使命而来。
既要完成可汗的交托,又不能堕了可汗的威名,很艰难的一次行程,当然了,每次跟对方相见,交涉起来都不很容易。
尤其是突厥的家务事远没到整理好的那一天……
“使者有很多年没来过长安了吧?如今故地重游,感觉长安可有不同?”
早已准备好的酒菜陆续的送了上来,唐俭也已入座,并与阿史那牡丹不时交谈着,他对阿史那牡丹的来历做过了解,只是没那么充分而已。
此时皇帝正在打着鬼主意,招待客人就是他的职责所在了,总不能让使节感觉受到了冷落。
他还不晓得,皇帝对他已经产生了些不满,还在说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皇帝和使者其实都不很在意这些。
他们是一种人,都很务实,看重的也只有利益,对两国之交往都有着清晰而独特的认知,常年朝堂上为官的唐俭与他们格格不入,如果换成是千里之外的宇文歆,就不会这样说话了。
当然了,阿史那牡丹并不介意敷衍一下这位鸿胪寺卿。
也是在突厥王庭之中见过了太多粗鲁,残暴的突厥贵族,所以温文尔雅,谈吐不俗的唐俭给她的印象很好,也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亲切感。
远比面对那位皇帝要轻松愉快的多。
可以说,中原文明塑造出来的人物有着这年月无法形容的优势,任何外族人来到这里,几乎都会被打动,甚至是同化进来,这是任何战争都无法做到的。
“那时还小,记得的事情不算很多,只记得那年秋狩,文皇帝率众臣行猎于兽苑,晋王射下了一只鹰隼,众人皆赞,多言其武勇,只公主怜那鹰隼伤了羽翼,不能尽情翱翔。
于是便央着晋王救下了它,并用数月时间悉心照料,待其养好了伤,便放其归巢了,文皇帝赞其仁慈有度。
不想长安人家多以为皇帝喜欢豢养鹰犬,于是争相仿效,一时间城外的鸟雀便遭了殃,各家闲居子弟多以架鹰走狗为乐,却是惹恼了文献皇后,先是令公主默写佛经千遍,以赎其罪。
后又令大臣们将鸟雀都放了,并祭祀了一次神明,以昭告天下,皇家并无豢养鹰犬之恶习……”
说到这里她还煞有介事的叹息了一声,并做向往状道:“那时长安城的主人们啊,仁慈而又智慧,能够追随他们,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