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8/1986


甚至于李大亮一度认为自己又掉进了另一个大坑里面。
嘉陵江畔一战,李大亮几乎是抱着必死之心率二百兵跟着李靖出了绵州,他是真不敢不去,因为一旦李靖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他李大亮一样要人头落地。
在苦劝李靖而不得的时候,只能跟随其行事并带兵为前驱,在嘉陵江边上纵马率先冲向了毫无防备的敌军。
一战过后,李靖大名扬于军中,李大亮随后也因功而晋益州总管府长史之职,这是他用命换回来的职位,并非都是房玄龄的功劳。
当然了,跟房玄龄说起这些的时候,他可不会自曝其短,说什么自己根本信不过李靖李药师,只是迫不得已才跟他一道来了个置之死地而后生。
改编过后的剧本就是,他辅佐着英明神武的李总管建功立业的故事,房玄龄和其他几个人不疑有他,听完之后都是抚掌赞叹,即便是高季辅也不吝赞赏。
虽然沱水之战决定了益州的归属,在实际意义上更为重要一些,可嘉陵江畔一战是典型的奇袭,显然更具有艺术加工的价值,也更能让男儿热血为之沸腾。
“贤弟能善武,之前多有埋没,今日才得施展,实乃可喜可贺之事,可惜此间不能饮酒为兄只能以茶代酒,敬贤弟一杯了。”
李大亮赶紧端起茶杯,“若无大兄,哪有小弟今日?这杯该我敬大兄才是。”
接下来李大亮又问起了房玄龄为何会出任长安县尉?照他话里的意思明显是觉着屈才了,以前秦王府司马的才干,即便是任职长安县令,都属于大材小用。
房玄龄赶紧打住了他的话头,没让他把话说完全了,皇帝亲口许下的官职,岂容他人置喙?
房玄龄含糊的回了句,是贵人举荐,不得不来,便糊弄了过去。
李大亮一下便想到了公主,“心领神会”间也不再追问,而且他这人其实不是多话之人,今日见了房玄龄,高兴之下多说了这许多,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
房玄龄转移话题,又问起了沱水之战的情形,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得出来,身在长安县的他,消息还是那么灵通,蜀中发生了哪些大事,他都了如指掌。
只不过细节处要问一问这些当事之人而已。
李大亮那会在绵州,并没有参与此战,此战的详情也是听人说的,大致给房玄龄描述了一下,房玄龄听的津津有味。
房玄龄属于比较纯粹的人,按照此时的风气,他对武事也是极为向往的,听完李大亮的叙说,又是一番赞叹。
实际上不知不觉间,房玄龄便已主导了此间的话题,而且众人并未有被冒犯或者压制的感觉,反而觉着跟这人聊天很是舒服,其实只用了一顿饭的工夫,一个温有礼,博学多才,性情洒脱的形象便已深深留在了高季辅的印象当中。
这种本事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而房玄龄结纳起友朋来简直就是顺手拈来,毫不费力。
所以长安县令元朗就非常赏识于他,没几天就把他当做了徐世绩,魏征等人那般对待了。
如今要在长安县设立折冲府,长安县这边元朗就都交给了房玄龄来办,折冲府是新鲜事物,房玄龄的好奇心也被勾了起来,做起事来也就很麻利。
折冲府琐琐碎碎的要求很是不少,可都没什么为难的地方,选址最终定在长安故城西边的一处地方,按照要求划了些官田给它,然后再把存在库房中的一些甲胄,兵器交接出去。
给房玄龄的感觉就是他这个县尉的权力以后就少了一多半,只剩下些抓贼捕盗的零碎差事了。
折冲府设的多了,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郡尉,一个府兵你都调拨不动,那还要郡尉做什么?
可要说折冲府的权力很大,却又不尽然。
长安县这样的上县兵额也才八百,粮草等许多东西都要每年向户部讨要,监察之责收到了兵部手中,受到的掣肘比较多。
房玄龄跟着转了一圈下来,大致上折冲府的功用就都了然于心了,评价就是折冲府设立之后,郡县再想干涉兵权就不那么容易了。
朝廷调府兵参战比以往要便利的多,因为卫府不用再通过郡县的官吏们来召集府兵,直接颁下军令到折冲府就成。
至于弊端嘛房玄龄觉着有了这样专门养兵之所在,乱事一起,怕是不好收拾,而且地方上剿匪还要央着折冲府出兵,折冲府又要上报卫府,一来一回的浪费时间不说,还很是麻烦。
总体上看不太好说,房玄龄也无法下断言,主要是因为他不在中枢,并不明白朝廷设立折冲府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只是大仓制和府兵制相结合的养兵制度已被证明很不可取,那么尝试另外的方式也无可厚非。
他受元朗连累冬天里来到长安县任上,碰上了大雪,县里有的地方闹了些雪灾,倒也不很严重,很快就处理了下来。
接下来大冷天的也就没了什么事,整日里跟元朗饮酒闲谈,倒是对这位东家很有了些好感,人家不光是会连累人,还挺会照顾下属的。
这次之所以马失前蹄,还是因为给前手下办了件不该办的事情所致,至于是什么事,就算元朗不说房玄龄倒也能猜到个一二。
为了前手下的终身大事敢去捋皇帝的虎须,你说这样的上司是不是应该摆在家里供一供呢?
房玄龄对此是深感佩服,同时又心有戚戚,秦王号称爱才如命,可他房玄龄被人逼得两次扒了房檐,杜如晦更是被人打断了手指,也没见谁人头落地,更别说去寻皇帝理论了
好吧,旧主已逝,拿来做这种比较不但不厚道同时也毫无意义,就像是徐世绩,张亮等人新降的时候,总会哪李密来跟人相比一样,都属本能反应。
对秦王有所怨言也很正常,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争斗太烈,受过的却都是手下人等,当年李破想的是一点都没错,投靠了李世民你根本不知道能不能熬到他登基那一天。
===第896章县中===
天色渐晚,房玄龄不再打扰李大亮,高季辅休息,他们赶了很长一段路程,满身的疲惫,谈谈说说许久,都有些靠不住了。
插播一个app:
完美复刻追书神器旧版本可换源的
房玄龄与两人告辞,高季辅没什么可说的,回京师之后,不管是回蜀中任职还是留在京师都由他们高氏自己决定。
房玄龄倒也觉着此人无论家世还是谈吐皆属不凡,有心结纳为友,只是初次见面,不知此人德行秉性,又不能长久相处,所以只能有缘再见了。
李大亮不会在长安县停留,明日一早就要运粮去潼关,不过他还得回去蜀中,回程的时候时间就不用这么赶了,跟房玄龄说他会顺便到长安探望一下公主,再来长安县寻房玄龄相聚。
房玄龄踏着月色回到了城内,也没急着回自己的居住,找人打听了一下,府尹那边的洗尘宴也已经结束了。
京兆尹裴世清宴饮的主要是以楚王李智云为首的蜀中降人,当然了,也只是尽一下地主之谊,没什么其他的意思。
在房玄龄看来,裴世清此举有些多余,可他也能理解,作为河东裴氏的阀主,迎来送往在所难免,多数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给家族留下点香火之情。
只是房玄龄觉得这次府尹宴请的人有点不妥而已,这些人不是因为得罪流放的犯官,经过你的地盘可以顺势来点雪中送炭什么的。
他们是前朝的降人,有割据蜀中之实,尤其是李智云还是李渊五子,你在这里给他们接风洗尘,又接的什么风,洗的什么尘呢?
所以他认为裴世清造作太过,很容易留人话柄,远不如不闻不问来的好些,于是他便建议元朗早些脱身出来,人家裴府尹交朋友,咱们就不用去掺和了。
话也没办法说的太明白,他房玄龄也是前朝遗人,还是很有名的那种,在这种事上说三道四打的是他自己的脸。
元朗向来耳根子软,听得进去话,立即从善如流,只在那边露了露面就回去县衙了,房玄龄满意的不得了,这么听话的东家太省事了,只要别弄些幺蛾子出来,大家都能早点回长安去。
说起来长安故城别的倒也没什么,无非就是街道窄了些,房子破了些等等,但有一条却绝对让人无法忍受在这里长久居住,那就是夏季里,长安故城污水处理的问题。
到了夏天,长安故城里污水横流,味道极其威猛,而不管春夏秋冬,长安故城的人们都要去城外取水,一天两趟,好似少室山上的和尚似的。
城里的水源早已不能饮用,这也是皇帝杨坚要建造新城的主要原因,其实十几年间,大家都在建议将长安县治挪出长安旧城。
将长安县和万年县合二为一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皇帝时也确实做过此类打算,县治变幻了好几次,大业年间改动更加频繁。
直到李渊登基,长安县和万年县再次分开,主要考虑的是战争的因素,而且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愿意长安旧城整个荒废下来,那太可惜了。
所以不管环境怎么恶劣,长安县治和京兆尹的治所都设在了旧城这里。
有了这些原因,房玄里哪里愿意在长安县久留,只想着能快些回去长安,而且他家那婆娘也将临产,让他分外惦念。
房玄龄径自去了县衙,在县衙后宅见到元朗的时候,人家正在自斟自饮,见房玄龄来到,立马高兴的将房玄龄让进来,张嘴就是,“独饮无趣,正缺友朋,先生来的巧,正好陪我饮上几杯。”
房玄龄也不拘礼,搓了搓手坐到榻上,“开春了,天儿还是冷县尊饮的定是好酒,下官也喝几杯暖暖身子。”
元朗一边笑着点头,一边吩咐下人再去弄两个菜上来佐酒,接着跟房玄龄说道:“那边忙的怎样了?先生也是的,上面又没催咱们,你这跑前跑后的紧着张罗又为的哪般?”
房玄龄就笑,他自然晓得元朗想的是什么,设立折冲府其实就是尚书省派下人来跟地方争权,地方上的官吏自然不会待见他们,房玄龄热情高涨,有吃里扒外之嫌,这是遭了埋怨了。
“县尊身在长安县任上,地近京畿,实属要害,怎可以普通县令自居?朝廷设立折冲府乃当今一等一的大事,第一个就放在咱们这里,占了近水楼台之势而已。
咱们做的好了,便是为天下之表率,有功于社稷,做的不好县尊怕是要另换一处为官了。”
元朗与他碰了一杯,饮了之后道:“先生莫要危言耸听,俺也寻人问了,朝中确实重视,可要说有功于社稷也是过了,你也说了咱们长安县乃是要害。
先生算算咱们的府兵人家有多少?冬天里我看了看,隋时是一千二百户,李渊时是一千八百余户,都召集起来差不多有三四千人。
现在呢,一个折冲府才八百人,其余尽都恢复民籍对咱们县里的好处不言而喻,可这什么折冲府分量也就轻了许多。
之后全天下要设多少折冲府?还显得出咱们来?照我看啊,所谓折冲府也不过是仿照前隋镇军而立,只不过府兵自己还要耕种田地,自筹一部分粮草军械罢了。”
房玄龄被他逗笑了,这番话说的有道理吗?自然是有的,他们的消息都很灵通,像设立折冲府这样的大事,其中前因后果都瞒不过他们。
可对折冲府设立之后的作用与意义朝中众说纷纭,也没个定论,只是朝中重臣们大都同意此议,也就说明了它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元朗的切入点选的很独特,他觉着折冲府的兵额少了,用处也就小了
房玄龄便觉着和说笑差不多,李渊在时,各地军伍加起来约有五六十万人,记录在册的府兵人家很多被连续征用,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县中的兵籍如同虚设,早已做不得准了。
此次设立折冲府,怕是也有重新梳理府兵兵籍的意思,定的兵额越少,越是说明皇帝以及朝中重臣们向治之心有多坚定。
可以说,房玄龄的见识非是元朗可比,眼前的利益,长远的打算他都能看的八九不离十,却也不与元朗争论,那太没必要了。
元朗说的最有道理的是最后一句,以后折冲府的数量一定不少,显不出长安县什么,所以对于长安县而言,折冲府在此试行确实没房玄龄说的那么重要。
两个人在一起不缺话题,长安县和长安令衙门差不多,大事小情一大堆,有时弄着弄着就跟一些贵族扯上了关系,实在令人头疼万分。
以前长安县令是长孙无忌,秦王李世民的舅兄元朗也是差不多的身份,可见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不管大舅子还是小舅子,信得过之外,背起黑锅来也都是一等一的给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