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0/1986


说起来长安令并不是什么好位置,他的前任还是李渊四子李元吉,在长安令任上依旧左支右拙,差点被人掀翻在地,弄的分外狼狈。
长孙无忌背靠叔父,又与洛阳西逃的贵族们交通往来,坐在长安令这个位置上,还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怠慢。
长安城的治安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令行禁止根本不可能,英雄谱必须背熟了,判案子的时候更是比地方艰难无数倍,厘清干系之后才能辨别是非。
稍一不慎可能就会莫名其妙的卷入到大事件当中去,实在是长安城中数一数二的苦差。
就像今日,有人匆匆来报,户部仓部主事高恽在众目睽睽之下,当街对成国夫人无礼,被成国夫人的侍从暴打了一顿,如非正巧赶上左屯卫府的军卒巡街,不然的话这位高氏子孙可能就要被人打死在街市之上了。
左屯卫军士将双方分开,将涉事之人全部扣住,估计是在晓得双方身份之后,也没了主意,于是按照“惯例”扭送长安令衙门交给了长安令来处理。
顺便说一句,左右屯卫向来有巡查长安街市之责,是长安治安的重要一环,同样也是长安令衙的补充,但他们虽然有执法权,却没有审理的权限。
所以长安在年前结束军管之后,恢复到了平常时期的状态,不然的话,高恽等人会直接送到左右屯卫的驻地,而非是长安令衙。
换句话说,长孙无忌终于在上任之后迎来了一件比较棘手的案子。
听到禀报,长孙无忌此时看上去是吃了一惊的样子,心里再暗道了一声,来了,早已得了叔父提点的他,已然有了为人刀斧的觉悟。
虽然叔父并未与他细说什么,可事到临头该怎么办,他却早有思量,这就是典型的朝中有人好做官,长安令任上尤其如此。
高恽为谁他同样也清楚,长孙无忌的母亲便出身渤海高氏,祖上是清河王高岳一支,照辈分算的话,他还得管高恽叫一声表舅呢。
如果是突发事件,他又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一定会以此为由求得回避,然后把烫手山芋转交给刑部或者是大理寺,可现在就不一样了。
人还就得扣在长安令衙,至于后续会如何发展,会不会波及到他自身,那都得另说着,以他如今的职位,还参与不到如此大事当中去。
长孙无忌随口吩咐着,“把人都押下吧,成国夫人的从人问问就都放了,其余人等我要亲自审理。”
从这一刻起,长安令衙上下就都紧张了起来,来求情的人还没怎么出现,长安令衙内部就先有些乱了。
听说犯事的是高氏子弟,还是户部仓部主事本人,长孙无忌的佐官们先就坐不住了,纷纷来劝长孙无忌莫要硬来,这样的人审什么啊,直接送出去才是正理,等高氏托人过来询问,咱们可就不好放手了。
有些与高氏有着来往的人更是直接劝他还审什么审?直接放人才是正经。
这就是当世高门大阀的影响力,高高在上,枝叶蔓延,几乎凌驾于一切,甚至于很多时候不需要他们亲自出面,麻烦自己就消失了。
作为门阀中人,长孙无忌自然深知其中利害但话说回来了,即便是平日,涉及到成国夫人,甚至是兰陵萧氏,哪能轻易放人,更何况是如今了。
高氏正在下坡路上急速滑行,外面多少人虎视眈眈,之前他又得了叔父提醒,现在秉公执法唯恐不及,若要轻松放过他不如现在就回家去陪妹妹。
长孙无忌先是呵斥了那些不知所谓的人物,被人打的半死的高恽先不去管他,长孙无忌立即召人连夜开始讯问其从人。
稍稍得了口供,便上请刑部,大理寺派人共审高恽,这个时候聪明人就明白事情要闹大了,都缩起了脑袋。
他们想的其实也没错,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兰陵萧氏主宅,后宅萧禹书房。
得到消息的中书侍郎萧禹的怒火差点把房顶都掀开,也不怪萧禹火冒三丈,长安萧氏最敏感的那块软肋被人给捅了一下。
隋灭南梁,萧氏子孙纷纷被解入长安,整个家族哀声一片,后来能在长安迅速站稳脚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益于萧皇后的照拂。
前隋亡后,皇后萧氏飘零在外,吃了很大的苦头,从江都到河北,又去到草原,然后南归晋阳,绕了一个大圈才侥幸生还。
不能护住皇后,让其在外辗转流离,实在是兰陵萧氏长安一支的一块伤疤,凡萧氏子弟言及于此尽都羞惭,更何况萧禹还是萧后的弟弟,他到现在都不敢问姐姐在外经历了什么
去岁萧后南归长安,萧氏子弟迎于府门之外,哭声一片,就是因为这个。
而今伤痛还在,高氏的浪荡子竟敢当街辱之,不啻于在萧氏的脸皮从脸上拔下来狠狠踩了几脚,萧禹的愤怒可想而知。
“备马,去成国夫人府。”
不顾一身的疲惫,大怒的萧禹当即便去了姐姐府上,在路上就开始想怎么报复高氏,至于高恽那厮在他眼中已如死人一般。
若高恽之后还能活着,他们萧氏的脸面也不用要了。
至此风暴已然成型,就看谁在其中粉身碎骨了
深夜,太极殿偏殿中的灯火依旧亮着,尚书右仆射温彦博,户部尚书苏亶,刑部尚书杨恭仁尽都在座。
他们都是晋阳旧臣,深夜被召集过来,也不知皇帝所为何事,心中尽都忐忑,而他们最怕听到的其实就是前方战败的消息。
在灯火飘摇之中,他们都在仔细观察着皇帝的神色,见皇帝依旧轻松自若,心里便都松了口气。
最后到的是苏亶,一身不加掩饰的疲态,让他看上去好像老了几岁。
落座之后,李破抬头打量了他一番,心说累成这样也怪可怜的,也不知之后的事情又落在他的头上,感受如何?
见人都到齐了,李破摆了摆手,殿中侍候的宦官纷纷退到殿外,连惯常在场的门下省官员都不见踪影,殿中只剩下了君臣四人。
臣下们的心一下就都拎了起来,皇帝可很少这般郑重其事的私会于臣下,这是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吗?之前怎么没有一点的风声?
李破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空荡荡的让人不由自主便有些战栗。
“还是那句话,大军在外征战,能有胜算者,多赖众人在后筹措,这些时日以来,你们辛苦了。”
也不待众人谦逊,李破话锋一转道:“可有些人身居要职,却不思前方将士之艰辛,黎民之困苦,上无报国之志向,下无安民之举措,蝇营狗苟,还欲坏我大事,你们说这样的贼子该如何处置?”
说完李破恨恨的拍了两下桌案,以表示自己的愤怒。
几个人惊了惊,在他们的印象中,皇帝可从来没有这样评价过别人,即便是那些敌对的诸侯,在皇帝口中多数也是轻轻带过。
三个人迅速的互相瞅了瞅,心里差不多都一个意思,这是谁不知死活做下蠢事,把皇帝气成这副模样?
气氛稍窒,温彦博便率先道:“至尊还请息怒,若有其人,交予有司,明正典刑,以正国法即可,至尊万金之躯,犯不上为此等宵小气恼。”
其他两人尽都附和,并表示了愤慨之情,把皇帝都气成这样了,他们必然要感同身受一下。
李破看了看温彦博,心说这是怕我气恼之下滥杀啊,也真有你的,跟了我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我的脾性,哼,我的刀下可从不斩无辜之人。
他伸手拿起一封奏折拍在桌案之上,“看看这个,你们便知宵小为谁了”
===第954章开端===
这是鸿胪寺卿李道宗奏表。
李道宗在奏表中弹劾户部侍郎高慎等人不经有司,屡屡密会突厥使者,似有不轨之行云云。
三个人看完之后面面相觑,都略有尴尬。
突厥使节阿史那牡丹来到长安的时候,挨个的拜会了他们这些朝中重臣,大家都会尽量避嫌,不与突厥来人私会,说话时旁边都有鸿胪寺的人陪同。
阿史那牡丹走后,她的一些从人便留在了长安,赁下屋宅,准备在长安常驻,就像是后来驻外使节一般。
普通的两国间的交往都会通过他们来完成,而李破其实也早就在王庭派驻了一些人。
实际上他们既是两国交好的证明,又是刺探别国军政事宜的谍探,至于他们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那就要看他们的交际能力了。
鸿胪寺弹劾户部侍郎高慎,可能就是因为高慎和这些突厥来使往来的太多,又没有申请鸿胪寺官员的陪同和记录……
如此非议对于高慎这种大贵族而言,除了证据不足之外,还让人有无事生非的感觉。
温彦博迟疑半晌,才道:“至尊就是为此而恼怒?依臣看……他应不至于有里通外国之嫌,诏人查明即可,或是将高侍郎叫到御前询问,任其自辩,再斥责上几句也就完了。”
其他两人暗自点头,一封捕风捉影的奏表可搬不倒高氏阀主,不然长安哪有那么多显赫门户?早就被人杀光了嘛。
而让他们极为疑惑的是,如此小事,为何会激怒皇帝?不至于啊……依照皇帝的性情,每每谋定而后动,既然说到了高慎,就是说还有其他的故事?
高慎,渤海高氏啊……几个人心念转动间,都是沉甸甸的。
李破看上去余怒未消,也一如三人所料,道:“若只如此也就罢了,毕竟只一人之言……但高慎屡屡提议开通边市,想与突厥来往之意昭然若揭,我还听说,他私下里已经组了些商队……
哼,高氏门阀高峻,不说别的,只说他家屯粮就足够成安满城百姓吃上一年半载的,还缺区区财货?那他组成商队要去北边做什么?
我在云内时为何阻断商路?苏元宰,你那时也在,知道当时的情形吧?”
苏亶现在是一脑门的官司,户部侍郎高慎那在户部可不是摆设,高氏在户部经营多年,盘根错节间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动了高氏阀主,户部的前景可想而知。
听皇帝说到商队,他或多或少有了些明悟,近来户部好像是在传高慎支持开放与突厥的边市,任由商队往来。
也就是说鸿胪寺李道宗的奏表并非空穴来风,李道宗……矛头直指高氏阀主……陇西李氏不比以前,自顾不暇之下却还要去和渤海高氏碰一碰吗?这是什么缘故?
因为高元的事情让两家有了仇隙,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故吗?
一边紧张的想着事情的前因后果,想要厘清其中关节,嘴上一边则道着,“那时自然是因为边地空虚,突厥有了南下牧马之意,并代的一些人因突厥势大,纷纷献媚于漠北。
突厥一至,有此等人作为内应,情形将不堪设想,至尊遂率人断了商路,阻其往来,稍扼局面。”
李破轻轻一拍桌案道:“就是这个道理,高氏不为逐利,那他派人去突厥做什么?难道想引突厥南来,助其成事不成?”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杨恭仁这时道:“至尊息怒,高慎此举确实不妥,可却皆只谣言而已,即便查实,也……”
说到这里,他微微摇着头,意思十分明白,高氏这样的大阀,想要搬倒他的阀主可不容易,那几乎就是在踹高氏的大门,会引起一连串的激烈反抗,不然的话,历代皇帝们也不会对大阀如此忌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