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2/1986


李渊当政时期,对此大加挞伐,来争取大义层面的主动,塑造李定安残民以逞的形象,让人印象很是深刻。
没了这方面的担心,在这种事情上面,议事的进程很快,没出正月的时候,一些规划便通过了中书,尚书两省,在开年第一次大朝议上宣读于众臣。
从降人就地转民,犒赏有功将士等等,都是正常而又有效的手段。
之后新任吏部尚书裴世清列出了长长的任用名单,这些人便是要去河南治理地方的官员了。
出了正月,天气稍稍暖和了一些,朝廷政令便发了下去,接到调令的官员们纷纷启程去河南,江右上任。
晋地的官吏占了很大一部分,毕竟那里才是李破的老巢……
…………………………
大唐元贞三年二月,步群等人上奏京师,准备在三月初动兵,过河进入河北攻打窦建德,同时请求朝廷尽快安置降俘。
去年一战在虎牢,荥阳,许昌,甚至是颍川等地俘夏军二十余万众,因为是冬天,来不及对降俘,降臣细加安置。
虎牢,荥阳等地的降俘还好说,聚拢在一处,由大军进行看管。
曹旦的大军在许昌,请降之后只是给他们运送了一些粮草过去,让他们半死不活的熬过冬天而已,直到今年正月末尾的时候,步群才派徐世绩去接管了降军兵权,准备在二月里率领他们回到洛阳附近驻扎。
二十多万降军,这可不是小数目,弄的唐军将领们都很紧张,收缴武器,分发粮草的时候谨慎无比。
好在有曹旦,范愿等人弹压降军,还算配合,只是零星的还有些人不死心,想要偷偷逃走,斩杀了一些也就完了。
其实曹旦所率大军一大部分都乃当年段达所部,算是王世充攻潼关时,河南大军的精华,归降于窦建德也没两年。
他们投这个投那个也习惯了,在冬天里受了冻饿之苦,没有鼓噪而起把曹旦等人给杀了其实挺不容易的。
二月初,徐世绩率领本部人马押送着降军来到荥阳,并未怎么停留,便有上路向西,经虎牢回到了洛阳左近驻扎了下来。
此时朝廷已派兵部侍郎窦轨,弘农郡丞窦琎等人率军到洛阳,准备接管并整编降军诸事,此时二十多人看着虽多,可要散于河南,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随在徐世绩军中的还有一小支队伍,他们是窦建德派来的使者,是二月中的时候过的河,正好随徐世绩西来。
他们带着皇帝印信,步群等人不敢擅专,只能派兵护送他们去长安,三月初进兵的计划也就此拖延了下来。
……………………
长安宫城,太极殿。
李破看着步群的奏疏,看完放下时微露冷笑。
杜伏威还未怎的,窦建德就要降了吗?
“召萧禹,温彦博,封德彝入见。”
三个人陆续来到,李破命人将步群的奏疏给他们传阅,看完之后三个宰相都是面露喜色。
萧禹最是直言不讳,当即便道:“恭喜至尊,大事将成矣。”
李破笑道:“你们都是这么看的吗?”
皇帝的反问如此之直接,三个人立即收敛了思绪,半晌过后温彦博才道:“窦建德献上皇帝印玺,应有求和之意……可以见一见来人,听听他们怎么说再做道理,若能免了干戈,大善也。”
封德彝和他们不一样,在揣摩圣意上其他两人加起来也不如他一个。
此时仔细的看了看皇帝的脸色,便皱着眉头道:“窦建德,枭雄也,其人未到绝境,便使人献上重礼,难道想学刘项故事,欲与我划江而治不成?”
===第1025章决心===
萧禹有点后悔,很想把之前脱口而出的话给收回来。
他在年前已晋中书令,以不到五十的岁数于仕途之上再进一步,来到了一个人生巅峰,不过他这人毛病可不少。
李破能用他,主要是身边人才太少所致,再有就是他的家世……嗯,不得不说的是他沾了萧皇后的光。
萧皇后在晋阳和李破一家相处的不错,她的亲弟弟自然也就成了优先选项,其本人的才干却要排在最后了。
此时萧禹就试图挽回一下,他这心直口快的毛病已经犯了无数次,好像还要继续犯下去。
“依臣之见,不管使人前来所为何意,今年也必平定河北,所以不需顾忌其他,按照之前商议行事便了。”
其他两人都微微颔首,萧时文转弯倒挺快的……
温彦博道:“窦建德向来奸狡,即便有意降我,也定不肯轻易俯首,确实应该随时准备过河击之,不能予其喘息之机。
哼,划江而治……窦建德若存此心,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封德彝也再次开口道:“臣也以为当整军备战,天气渐暖,窦建德自知途穷,可能一边示弱于我,一边引突厥南下与我相抗……看来得让前方各部将领小心行事了。”
李破沉吟片刻,心意已定,召几位重臣前来是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了皇帝之后这已经成了习惯。
看短短几句的工夫,三人的意见就已经渐渐统一了起来,于是便道:“即是如此,不如传诏代州总管宇文歆率兵走飞狐道,进兵幽州,先切断窦建德北去之路,突厥人若有南下之意,也能把他们挡在幽州,你们以为如何?”
几个人愣了愣,之前确实有人提议由并州出幽州,可却被兵部否了。
显而易见的事情,一旦代州成军走飞狐道,过了太行山便呈孤军之势,幽州乃河北重地,城池坚固,若不能快速攻陷城池,站稳脚跟的话,时间一长,便有腹背受敌之忧。
还是萧禹嘴快,“还请至尊三思,飞狐道臣虽没有去过,但据闻……”
说到这里立马顿住,他此时才想起来皇帝走过飞狐道,可能还不止一次,那里是什么状况不用他来解说。
讪讪一笑间,跳过废话,接着道:“至尊是否急切了些?窦建德盘踞河北日久,不会不提防太行狭道,一旦有所失利,并代两州震动之下,极易为突厥所乘啊。”
封德彝也同意萧禹所言,但他还是瞅了瞅萧时文,心说这厮说话总是这么不中听,估计什么时候就又被贬出京师了。
以后离这厮尽量远些,以免沾了晦气。
其实他和萧禹不合已久,萧禹觉得他贼眉鼠目,惯会谄媚君王,他则觉着萧禹自诩出身名门,气量狭小,谁都瞧不起。
于是这两位在李渊时期就你来我往的较劲,秉承着晋末的官场风气,两个人只要找到机会,便会在李渊面前说对方的坏话。
萧禹两次被贬出京师,都有封德彝的功劳在里面。
现在也没怎么变,封德彝借着门下侍郎之便,在李破面前没少说了萧禹的短处,只是李破没李渊那么小气,萧禹在其位子上坐的很是稳当。
时日久了封德彝便也不敢轻易说人小话了,君心难测,哪天烦了,反而就成他的错处了也说不准。
萧禹就比较耿直,还延续着以前的作风,谁不招他喜欢了就要嘀咕两句,处境确实比封德彝危险的多。
温彦博没他们那么多心思,他只就事论事。
“臣赞同萧中书所言,突厥与我交好多年,其西方汗还能率军南来,可见突厥之心性,并代之兵为备突厥,不可轻动啊。”
其实这也正是李破忌惮的地方,可他主意向来很正,做出决定之后不会轻易更改。
“你们想过没有,一旦窦建德与突利汗阿史那多闻相勾结,河北便不复华夏之土也,自前隋以来,丢了多少地方你们算过没有?
长城之外,几乎尽为突厥所据,若其再染指河北……山东,河南,甚至是江左,将皆无宁日矣。
你们都乃朝中重臣,不会不知道各地残破,无以为继吧?战事还能打几年?一年两年许还支撑的住,拖个三五年,拖也把人拖垮了。
你们不会想让人管咱们叫西唐吧?割据一隅,仰人鼻息,朕是受不得那样的委屈的,此战必胜,若窦建德还敢顽抗,引突厥南下,朕不惜亲身临阵,也定要斩其首级而还……”
三人面面相觑,封德彝率先起身,躬身道:“至尊有此志气,何愁天下不定?臣等能随至尊左右,万幸也。”
其他两人慢了一步,却也起身相合。
李破笑道:“不用如此,此战虽险,却也不无胜算,当年我去幽州杀了罗艺,移幽州之民充于代州,这才几年过去?想来窦建德也没那个本事让幽州恢复过来。
朕专断一回,卿等可莫要怪朕不纳人言啊。”
皇帝谈笑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确实能够安稳人心,这个时候他们想的就是,皇帝在登基之前,常常率大军作战,用世之名将称呼也不为过,在战事上应该比他们看的要透彻的多。
萧禹终于口吐人言,笑道:“至尊如此英明神武,臣等可不敢放肆……”
其他两人听了立即侧目而视,可这厮话锋一转,就又叨咕上了,“宇文总管疏于军事,当年就不很得力……嗯,莫如遣一上将去并州领军,以免误事。”
封德彝暗自一笑,萧时文果然还是萧时文,当年宇文歆曾骂过他,他还记得呢,真是气量狭小,不足与谋。
李破笑而不答,他觉得萧禹这人真的挺有意思,他难道不知道宇文歆降了以后,很受重用吗?
至于宇文歆当年献晋阳,那属于弃暗投明,怎就不很得力了?萧时文头真的很硬啊,是不是借机敲他两棒子,让他说话时小心些?
那边温彦博已是摇头道:“萧中书此言差矣,宇文总管在雁门多年,劳苦功高,也很有智谋,臣以为以其领兵,正得其人,只是还需派一良臣赴雁门,暂代并州总管之职。”
封德彝在旁边瞅了瞅萧禹,若是李渊在位,他一定趁机荐萧禹去雁门上任,可现在嘛,也只是想想罢了,皇帝明显很信任萧时文,暂时肯定动不了他。
倒是宇文歆,当年也只平平,不想去到晋阳之后,却是生发了起来,在代州总管任上好像也有些年了,听说还屡次出使突厥,乃皇帝心腹之臣无疑。
此次若真领兵东出,立下些功勋可能就会召回朝中任职了吧?这是皇帝在给他立功的机会?位置已经想好了吗?
就凭他这心思,也不愧能经历几朝而不倒,闻到点湿气就晓得哪边要下雨了,你说绝不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