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9/1986


只是李破考虑到之后可能要掳夺外间人口,来弥补徭役之不足,那些人需要保障吗?不需要的。
晋末战乱的教训那么的深刻,他可不能养虎为患,奴隶将一辈子都是奴隶,他们的子孙一定也是奴隶,要和贵族们如今豢养的家奴分开对待。
李破冷冰冰的想着,似乎能听见无数人的哀嚎,可却丝毫不为所动
接着还有授田中最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授田的多少,因为要取消女子授田之制,丁男的授田就要多一些,但总体而言,一家一户的授田数量无疑比前隋要少上许多。
当然这之后还要商量一下,因为李破准备大规模发放耕牛,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得等会盟之后再做决定,因为和突厥谈的好的话,也许可以从突厥大量的购买牛羊?
再就是大唐的牧场也要重建,尤其是凉州和榆林牧场,不但要养育战马,还有耕牛,就是不知道草原上喂养出来的牛能不能用于耕种。
这还得好好琢磨一下,必须集思广益才成,别弄的耕牛发下去了,大家都杀了吃肉,或者一批批的因喂养不善而死,那就成笑话了。
所以设立司农寺已刻不容缓,让专业的人来做这些,比让户部的人来做要好上许多。
另外还有露田和桑田之分,露田是官田授民,民死则收,完全的国有制形式,好处很明显,让贵族们不能随意剥夺别人的田产,百姓的收益也很固定,官府收税时会轻松许多。
坏处就是百姓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却不归个人所有,人死则地消,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心情?
一辈子在给官府打工,积极性那就不用提了。
不过自古以来就是这般过来的,人们好像也已经习惯了,造成的后果其实也很无奈,人们被死死的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倒是利于官府管理。
可反过来一瞧,弊端可是不小,工商业根本无法发展起来,社会活跃度不够,官府的税收也就只能是以实物为主。
所以大隋之前的岁入一直不高,深层次的原因就在土地公有化上面,可以说这种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但却有益于贵族的统治。
这样一来,你说统治者会怎么办?根本不用问,即便认识到其中之弊端,也会选择无视,不就是岁入少一点吗?相比统治的稳定性而言,这算得了什么呢?
可到了大唐立国,却是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实际上,以当世之人的局限性而言,能深层次的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几乎没有,就算是李破,也从来没有深想过,因为他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也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没有任何的研究。
他和苏亶一样,看到的都是表面章。
觉得为了激励农人的耕种热情,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好处,那就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不如把桑田,也就是永业田的范围扩大一些,让农户尝到些甜头,也好有更愉快的心情耕作于田间。
好吧,这就是土地私有化的开端,谁让大唐的土地这么富裕呢?
而且李破觉得河南,河北,山东的土地荒芜无数,那就更要吸引人们去那里耕种,永业田如果设的多些,看上去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嘛。
既然有了私产,那进行土地买卖还远吗?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几乎是呼之欲出。
这方面的改革让户部众人都很担心,七嘴八舌的议论当中,就算还没有吵起来,火药味也有点浓了。
这还是在小朝会上面,可想而知回到户部之后,很多人都会立即琢磨着上书言事,户部内部的讨论也将非常之激烈。
开未有之先河就是这般,没有争论哪来的真理?
然后还有对官员授田的改革,贵族们的永业田,官员的职分田,公廨田,军人们的营田,屯田,能改则改,不能改的就照旧。
这还只是授田之事,另外徭役和税收也是大头。
一个下午纷纷扰扰间,分清利弊,寻找可行之策,弄的李破头都大了几分。
皇帝如此,臣下们就更为痛苦,皇帝思维清晰,言辞锐利,更不会不懂装懂,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立马就问,到了最后苏亶等人口干舌燥之际,都觉着今天带来的人少了。
一直到日暮十分,李破才放了他们离开,根本没有留人用饭的兴致,脑细胞死了不知多少,他可得好好休息一下。
这些户部官员在他眼中也变得面目可憎了起来,和他们在一块用饭,估计满耳朵都是钱粮,满脑子想的都是田土赋税,于是毫不犹豫的把人都给赶走了。
一场小朝会下来,连杜伏威要建书院的事情都忘了个一干二净,回到甘露殿用了晚饭,他是倒头便睡,睡前还是嘟囔,这日子没法过了
===第1090章述职(一)===
大唐元贞三年五月初,江南俨然已进入盛夏时节,草木茵茵,莺歌燕舞。
在江南的暖风之中,江陵城依旧矗立在长江边上,千年如是,斑驳的城墙好似承载着无数的历史。
战乱才刚过去不到一载,无论城池还是城中的百姓,就都恢复了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
人们在城门处进进出出,没了当日的惶急,战事的痕迹也早早就褪去了颜色。
只是江陵换了主人,不再是梁国的都城,而是处于大唐的治下了,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影响不大,没有那么多的权力和财富去让他们争夺。
但去年确实是江陵比较悲伤凄凉的一年,嗯,也是江陵百姓情绪大起大落的一年。
去年年初的时候,由于梁国出兵河南,朝廷蓄意造势,江右的百姓们群情亢奋,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种病态的乐观情绪,据说从军者络绎于道途。
那时江陵城中的气氛比较欢脱,即便是青楼楚馆之间弹奏的也都是雄健之曲,达官贵人,市井走卒,高谈阔论之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臆想着催敌制胜只在须臾的场面。
可到了去年的后半段,前方大败的消息陆续传来,江右众人的情绪那就不用提了,几乎是高兴劲还没过去,如狼似虎的唐军便已兵临城下。
那会江陵城中一夕数惊,梁国上下如丧考妣。
接下来没什么好说的,江陵城破,萧铣身死,梁国臣子们被人像牛羊般押解着送去了千里之外的长安。
那时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满城皆哀,哭嚎之声不绝于耳。
梁国众人被解去长安之时,惶恐之中,满城百姓不顾刀枪,扶老携幼出来给诸公送行,算是给他们这几年治理江右诸郡的最后的肯定,场面凄凉而又感人。
只是人们都是健忘的,半年过后,人们就觉着在大唐治下也还不错。
入城的唐军没有大肆杀戮,没有建银掳掠,军纪之上甚至比常驻江陵的梁军还要好上三分,连强买强卖的事情都没怎么听闻,很有些王师的样子。
之后诸般举措也都是以安抚民心为主,于是百姓们也缓了过来,赞扬大唐将士仁义的声音渐渐开始出现,怀念前朝的人没剩下了几个。
显示出人们在刻意的淡忘战乱的伤痛,至于梁国如何如何,大唐怎样怎样,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在这一点上面不用赘述,自古以来人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其实江陵基本上已经恢复旧观,上个月窦建德降唐的消息传至江陵,还让人们欢乐了一下。
天下承平的时节就此到来,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没建立几天的梁国的痕迹在江右百姓心目中的痕迹渐渐暗淡,几至于无。
当然了,能这么快让江右安定下来,也少不了大都督李靖等人的功劳。
李靖对治理地方可不陌生,他本人曾做过十几二十年的地方长官,一路上磕磕绊绊最终主政一方,可以说地方事务从上到下的每一个环节都瞒不过他。
收拢江右豪强,安抚地方官吏,百姓,用兵岭南,剿除匪患,督促春耕等等等等,井井有条间,做的有声有色。
而且吃过大亏的人,行事更为谨慎小心,时不时的就要上奏朝中,事无巨细,都跟皇帝把事情说清楚。
对上恭谨,对下则宽严有度,深得爱戴,加之他不但是国丈,而且在军中也甚有威望,能压得住一众江兵悍将,尉迟恭,张亮等人对他都很钦服,所以做事就更为顺手。
江右能很快恢复如初,李靖之功颇著,不论是朝中,还是江右,很多人都认为李靖是有希望成为大唐第一位上柱国的人杰,出将入相只在须臾。
武士彟瞅着街旁的依依杨柳,张牙舞爪的老槐,还有那隐映在婆娑树影之间的江南庭院,不由惬意的叹息了一声。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就是这里的天气太过湿热,弄的身上总是黏黏的很不舒服,远不如长安气候清爽怡人,而且蚊虫也多了些。
嗯,典型的北人想法,其实江陵城很有生活气息,庭院别致,小桥流水,还有无数的名胜古迹,从各方面来说,哪里是刚建了没多少年的新长安能比得了的?
行在他旁边的张亮瞅着他那样子微微一笑,“都说江南大邑,荆扬而已,武兄初来,还没来得及到处转转吧?”
武士彟微微颔首,笑道:“彼此彼此。”
他们两个这是刚从襄阳回来,张亮随军而来一直坐镇于襄阳,直到四月间,朝中才诏他回京述职,正巧武士彟去襄阳公干,于是两人凑到一处一起回江陵。
他们不论出身还是来历,职位等都大相径庭,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出身都不高,相处了一个多月,倒是颇为融洽。
不过从性情上来讲,他们确实格格不入。
武士彟为人圆滑,从不轻易得罪于人,张亮呢,则深沉多智,手腕强硬,得罪谁都不怕。
这样的两个人能相处到称兄道弟的地步,只能说是他们刻意结交的结果。
武士彟就不用说了,初来乍到,对张亮这样的从龙旧臣那自然是想要结交一番。
张亮则不然,他是要回朝为官的,武士彟以户部侍郎之职而屡任江陵,可能会暂时握住江右的钱袋子,稍有功绩许就会回朝述职。
张亮觉着先结交一下应该不是坏事,这位晋阳的大富翁作为李渊心腹还能起复,又娶了弘农杨氏的婆娘为妻,估计在长安很有些办法的。
转头武士彟便道:“贤弟还没有落脚之处吧?不如跟为兄回去,今晚咱们一道尝尝江陵美酒的滋味,好好歇一歇再去拜见大都督?”
张亮本来琢磨着为显恭敬,入城便去拜见一下李靖,转念一想,那样匆匆一见好像不太正式。
那可是皇后的父亲,他曾在皇后账下听令过一段时间,知道皇后的厉害,对李靖也是敬畏至极,那人三言两语便说死了萧铣,可不是好相与的人物,所以他不能不多想一下。
犹豫了一下便点头应了
===第1091章述职(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