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1986


同时还要重新丈量田亩,明年荆襄之地岁入多少,就看今年能不能把这些事做完,事关江右上下治民之功,咱们可轻忽不得。”
武士彟成竹在胸,他是去年冬天到的江陵,已在这边待了快半年了,他可没闲着,各郡都走动了一下,心里已经有谱。
“都督放心吧,咱们这里的户籍,田亩等事本就有据可查,即便去年的战事对此有所影响,出入也不会太大。
唯一有所碍难之处就是流民归附之事,还有岭南之地一些人不服管束,这般下来,咱们报上户部的时候可能不太准,会随时有所增减,您看是不是先跟朝中说一说咱们的难处?”
这半年武士彟的辛苦李靖都看在眼中,对其人的勤勉和才能他都非常满意,甚至觉得李渊用人还是有些眼光的,周围的人并非都是裴寂那种无能之辈。
当然了,更有眼光的还是他那女婿,能不看其家世,不忌其过往,任用如常。
“这个自然,想来户部对此也有所预料,各处都是如此,也不唯独江陵这边。
再有就是前隋弊政丛生,听说朝中有鼎革之意,许就要先在钱粮之事上着手,你要是有何良策,也可上书朝中,不用忌讳什么。”
武士彟听了很是感激,这样的提点对于他来说分外难得,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道理就在这里,一个是有人提拔,一个则是消息灵通。
他离开长安半载,除了家书之外,就再没什么消息来源了,对长安官场的动向几乎一无所知,这对于地方高官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对政治风向不敏感,就意味着犯错的几率增大,也许从长安来的一封书信,就能让他免了覆水之忧呢。
“多谢都督指点,下官敬都督一杯。”
李靖微微一笑,举杯跟他一起饮了,现在他拉拢起人来越发得心应手,人情送的几乎不着痕迹,和当年在北边糊里糊涂便把人得罪了的那个马邑郡丞比起来,已然判若两人。
可见这两年手握重权的日子确实很锻炼人,而且他现在也不怕得罪人了,放开手脚之下,可谓是锋芒尽显。
这回轮到张亮有点羡慕了,和国丈在一起工作,好处多多,不由想到,之后不知都督要用他做什么事,能不能结下点缘法。
这多半年他在襄阳待的老实,没有往李靖身边凑,现在就觉着有点失策。
没办法,那会他被李靖的胆大妄为吓的够呛,只想躲的远远的尉迟恭那厮不也一样,听说去了江夏之后就没怎么到江陵来过,估计也是怕被大都督埋进坑里
===第1094章吓唬===
“听说朝中已经决定重开科举,这事俺们都不太懂,都督见多识广,能不能跟俺们说一说其中利弊?好让咱们心里有个底。”
官场中人凑在一处,话题很多,如今最热门的恐怕就属科举了,大家心里倒是都明白,此乃朝廷论才大政。
可科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知道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像武士彟,张亮之辈都不甚了了,说到底,前隋施行科举的那些年,成效不大,也不成规模。
而且由于门阀的抵制,人们对科举的印象趋于负面,现在朝中传出重开科举的风声,各处都有人在议论。
他们身居要职,想不关注都不成,尤其让他们担心的是,他们出身很低,书本都读过一些,可却和那些读书人没法相比。
开科取士之后,他们就有些担心会受到波及。
李靖沉吟了一下,他早已听到了些风声,最近与人书信往来之中,也有人告知他此事,问他有何真知灼见。
但他行事谨慎惯了,只要诏令未到江陵,或者皇帝亲自传书予他,他就不会轻易说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他现在掌握方面大权,说出来的话会代表很多人,许多人也会受到他的影响。
此时他便看了看李大亮。
李大亮心领神会,开口便道:“都督忙于政务,哪里顾得上这些,依我看啊,朝中即便有重开科举之意,近几年也不过是试行而已。
天下战乱已久,民心思安是大势所趋,可各地官吏良莠不齐,很多都曾效命于诸侯麾下,心怀异志者不在少数。
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可为治平之辅也。
其他的好处嘛,俺也看不太清,只不过察举之制弊政丛生,从汉末到前隋,官场之弊有目共睹,朝中可能也是有鉴于此,才欲以科举之制代之,我看再过些年,科举官许就要成官场正途了。”
他说的虽然笼统,可却有所见地,李靖暗自点头。
另外那两人咂摸了一下其中滋味,比较寡淡,这就是出身所带来的缺陷所在,所处层面不同,眼界也就不同。
可他们毕竟非是常人可比,武士彟想了想就道:“这般说来,那南人岂不占了大便宜?不说其他地方,就说江陵这边读书人就很多。
科举一开的话,论起摇笔杆来北边的那些怎么能和他们相比?那选来选去,官位岂不都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
李靖觉着可以说两句了,便笑着道:“那倒不至于,前隋科举是各地选才,再送去长安进行终选,南人就算占优,也不会如你所言那般让南人包揽全局。”
武士彟点了点头,嘟囔了一句,“那不和选秀差不多了?”
几个人听了不由大笑,显然前隋科举官并非正官的概念还是影响到了他们,即便李靖和李大亮都认为科举很大可能会代替察举,他们对科举官也免不了轻视之意。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听话听音,张亮就道:“那这么说来,以都督之见,施行科举已是朝中既定之方略了?”
李靖对这个话题没多大兴趣,到了他这个地步,是科举还是察举对他都没什么影响,他也不愿去管这些。
如果再年轻个十岁二十岁的说不定还成,现在嘛,他只想着在功业上能更进一步,最好是能开疆拓土,青史留名那种,科举这种事显然不在他的计划范围之内。
于是他便模棱两可的道:“也许吧……可能还是察觉和科举并行……怎么?德正难道要上书进言不成?”
知道了张亮曾在女儿座下走动过,他敦厚本性不改,立马对张亮产生了些责任感,对待其人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张亮察言观色的本事那就不用说了,从河南就练出来了,而且不论是李破还是李密,都有些喜怒无常,他在这两位身边任职,想不长进都不成。
此时有所察觉之下,心中不由大喜,知道这话听上去不很客气,但显然这是大都督将他当做自己人了。
他连连摇手道:“俺是什么人都督又不是不知道,俺连科举是个什么都不甚了了,哪能就此事上书?那不是难为俺呢吗?”
李靖哼了一声,稍板起脸道:“那就莫要多问,你要回朝为官,在此等朝廷大政上面,一定要谨言慎行,切忌不懂装懂。
前隋施行科举时,你们只知道应者寥寥,最后还不了了之了,可那二三十年间,有多少人头因此而落地?
名相高熲晚节不保,难道只是因为他是杨勇的老师?”
嗯,李靖又犯了好为人师的老毛病,说的有些过了,但却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吓的武士彟和张亮两人再也不敢多言科举之事。
张亮把小算盘也收了起来,科举是当今的热议话题,他掌管着军情司,就好打听小道消息,回京之后若皇帝问起,他便想着将地方上人们的言论一一汇报一下。
现在被李靖一吓唬,立马绝了这方面的心思,决定一旦被问起,他就装糊涂,反正他出身草莽,不知文人的那些事也很正常。
……………………
李靖吓唬了一下人,心里多少有些得意,其实这倒不是单纯的唬人,也都是他的经验之谈。
当年关于论才之制的政争波涛汹涌,激烈异常,前隋朝野内外几乎都被卷入其中,李靖那时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怎会独善其身?
他的老师前隋吏部尚书牛弘乃文坛大儒,是科举制度在朝中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曾几次主持选才大典。
所以李靖自然也就成为了牛弘的追随者。
而他们的对立面就太强大了,以高熲为首的门阀世族,连带着太子杨勇,都是察举制度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敌人”。
最后杨勇被废,高熲失宠,反对科举选才,和皇帝对着干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朝中失利,可不代表他们真的败了。
科举制度在前隋举步维艰,最终趋于废止。
对于李靖本人就更为倒霉,几十年沉于下僚,其中就有他支持科举的一些言论的原因。
===第1095章决意===
“等天气凉一凉,我要对岭南用兵,钱粮之事还得武侍郎来掌管筹措,今年风调雨顺,看上去是个丰年。
到了秋末,如果比去岁好上许多,我定会上书朝中为武侍郎请功”
说到这里,李靖举起酒杯再次邀饮,并笑道:“侍郎来江陵,真是急我之急,若非有你在,江右也不会安稳的这么快,咱们敬侍郎一杯,以显其功。”
武士彟喜色掩也掩不住,连连谦逊之下,饮了一杯,接着他又和李大亮饮了两杯,实际上他以户部侍郎之职而掌江右钱粮诸事,是夺了李大亮的一些权柄,趁着这个工夫要表示一下。
当然了,歉意是不可能有的,他非常需要任职地方的资历,李渊当政的时候他就屡屡想要外调去地方任职。
官场资历也就是如此,从中央到地方,再从地方回去中央,轮转个一两次,如果有所建树的话,资历渐渐就足了起来,才能向更高的位置发起冲锋。
说着话,外面淅淅沥沥的便下起了小雨,江南的天气阴晴不定,进入雨季的话,雨水有时一下就能下几天,弄的到处都湿漉漉的。
不过景色是真的好,烟雨迷蒙之间,草木招摇,如同身处画中一般。
可惜这里除了李靖肚子里有墨水之外,其他几人都不成,李大亮好一些,其他两人就纯粹是拍巴掌叫好那一伙的。
当然了,李靖在尽量的拉拢当地世族,想来不久以后他身边就会有饱读的南人出现了,饮酒赏景之时,诗书唱答那是固有的节目。
这会武士彟喝的有点多,就开始后悔让人把那些妓家送走了,不然这会看大都督兴致渐高,说的话也多了起来,让妓子们歌舞一番助兴,岂不正是时候?
只是李靖志不在此,望着堂外细雨绵绵,却没有半点的诗情画意,嘴里说的没几句题外话,几乎都是政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