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4/1986


后续的唐军一排排的跟进,隆隆的马蹄声在这一方天地迅速成为了主音,马上的唐军士卒微微弯腰,娴熟的控制着战马,弓箭低垂在身侧,随时准备张弓射出。
对面的吐蕃人明显楞了一下,接着他们便鼓噪了起来,愤怒于敌人竟敢率先发起攻击,而且是在他们的东本大人宣威的时候。
他们这个时候的想法都差不多,敌人太没礼貌,需要用石头砸死他们作为惩罚。
于是一场激战发生了,吐蕃军催动了战马,毫不犹豫的迎向了敌人。
看得出来,他们打过不少仗,有着基础的阵型,一排排的向前,并不是那么乱来,让人尤其佩服的是,他们没有像柔然人和突厥人那样把奴隶放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是吐蕃人中最英勇强悍的勇士,也许这就是他们能顺利征服党项,白兰等部的原因之一吧。
吐蕃人的武器再次显示出了古怪的地方,他们从马侧的兜中取了石子,用长长的带子兜住并在头顶急速挥舞了起来。
他们在疾驰当中观察着距离,然后瞬间松开带子的一端,石子远远被抛出,竟比弓箭有效杀伤距离远了不少。
这是吐蕃人给唐军上的第一课,陌生的敌人,陌生的战法,陌生的武器,总免不了一些血淋淋的教训。
惨叫声中,唐军前排的士卒纷纷落马,旁边的同袍甚至不知道他们被什么东西击中了。
这是吐蕃人在长久的放牧生活中锻炼出来的专属技能,因为地形开阔,空气稀薄,吐蕃牧人们不愿奔跑费力,便用石子来管控牛羊。
当然了,唐军士卒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石子玩的再好,杀伤力也是有限,有些人被击打在身上,大部分都被外甲挡住,最多疼痛一下,身子都不带晃的。
只有那些被击中面门的,才会受到重创。
总的来说,一种很廉价,性价比极高的武器,只是唐军和吐谷浑区别之一就是他们有着精良的装备,而且是大规模配装,所以吐蕃人给唐军上的这一课并不深刻。
而相比之下,唐军给他们展现的则是真正的杀戮。
“张弓,张弓,射,射。”
在军官声嘶力竭的军令声中,一蓬蓬的箭矢从唐军阵中射出,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落在吐蕃人的头顶上。
疾驰中的战马和人纷纷倒地,鲜血开始肆意流淌,箭矢从唐军阵中陆续升空,带着恐怖的锐啸一波波的落下……
===第1111章碰撞(二)(为北极熊2018加更多谢打赏)===
吐蕃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密集的攒射,从前排开始,一直延伸到队尾处,无数的吐蕃战士惨叫着栽下了战马,队形一下便稀疏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前排的唐军士卒已经拔出了战刀,伏低身子,战刀前指,准备接战。
更为可怕的是,后排的唐军向两侧分开,不住的射出箭矢,一看就知道,他们准备将这支吐蕃军马全歼在这里。
两军终于碰撞在了一起,交错而过的骑士挥舞着刀剑,将一个个敌人斩落下马,骑兵交战,生死几乎就在一瞬之间。
战马嘶鸣,刀光闪烁,箭矢纷飞,鲜血在这一刻大量的喷洒了出来,无数人从战马之上跌落,瞬间便被疾驰而来的战马践踏的肚破肠流。
激烈的碰撞之中,唐军完全占据了上风,他们身上坚固的甲胄给予了他们最为有力的保护,而且他们的兵力占据了优势。
一般来说,骑兵交战分为几个阶段,对射,接战,回身再战,估计两三轮下来一方便已胆落,接下来便是胜利者收割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实际上,吐蕃人连第一波攻势也没有支持下来,他们的作战勇气像春天的冰雪般迅速消融。
因为他们从没有见过唐军这样的对手,吐蕃人在内战和攻打吐谷浑时,碰到的敌人和唐军完全是两码事。
他们刚刚建国,正经历建国之初的扩张期,在对内对外的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的英明的将领以及敢战的勇士。
这是他们能从南边迅速向北扩张的基础。
这几年他们掠夺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在高原之上迅速崛起,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让他们益发不可一世。
在初步征服了高地部落之后,按照吐谷浑和羌人的说法,山的那边还有更为富庶的隋人,他们正陷于战乱之中,人口和财富也更多。
连续的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吐蕃人相信了这些奴隶的话,立即便出兵而来。
范文进等人估计的不错,这只是一支先头部队,探明地形,找到敌人,大队的后续人马才会跟随而来。
吐蕃人的统帅大气的制定了初步的目标,那就是占据河西走廊,因为他们听奴隶说这是一条通往传说中满是黄金和财富的西域的商路。
还有传闻中隋人的黄金之城长安在远方等着他们。
嗯,他们明显想多了,同样在内忧外患中成长起来的唐军,向他们展示了一下强大的军队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一轮过后,唐军毫不犹豫的开始转向,准备第二轮接战。
实际上则是不再有什么第二轮了,六千余唐军横扫而过,还能骑在战马上的吐蕃人已是寥寥无几。
唐军转身再次求战,吐蕃人很是强悍,虽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却还留有余勇,他们和突厥人一样,也有以战死为荣的习俗。
可他们的奴隶却已失去了勇气,大量的伤亡让他们心胆俱裂,不再受吐蕃人的约束,开始四散奔逃。
唐军没有管那些逃走的家伙,而是向重新聚集在一起,准备再战的吐蕃人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喊杀声再次响起,战争的音符依旧强劲。
可接下来已经算不上第二轮交战,唐军游刃有余的将吐蕃人砍下战马,幸存下来百余吐蕃战士终于胆落,头也不回的逃向了南边。
唐军留下一营人马收拾战场,大群的骑兵呼啸而去,开始追亡逐北,一个个的将逃敌射下战马。
最后逃走的人唐军也不知到底有几个,反正追逐两日,一直追到积石山北麓,唐军才收兵回到积石镇休整。
两边凶狠的打了个招呼。
对于吐蕃人而言,山北的敌人非常强悍,同时也说明他们确实如同传闻中那么富庶,征服了他们,足以取悦他们的神明以及他们那伟大的赞普。
小小的失败,并不能动摇吐蕃将领北进的决心。
而对于唐军来说,这次与吐蕃人的交战也只算是小试牛刀,记功的时候倒是可以吹嘘一下外战之功,可实际上六千多骑兵出来,才斩首三千多级,微功而已。
俘获三百来人,大多都是吐谷浑和羌人,只有十几个真正的吐蕃人受伤被俘,还一个个吹胡子瞪眼,很是不服气的样子。
外加语言不通,庞玉有所不耐,令人把受伤重点的都杀了,留下几个活蹦乱跳的带回去给范文进,让那个浑身是心眼的家伙去动脑筋。
据那些吐谷浑奴隶说,带领他们的是吐蕃人牦牛部的贵族,部下多数也来自那里,听说是吐蕃人的主部之一。
这样说的话,跟他们交战的应该算是吐蕃的精锐吧?庞玉想着……
其实追到积石山北,军中的士卒和战马就已经有了些不适,不然的话绝对不会让吐蕃人的一兵一卒逃回去。
这让庞玉比较警惕,前辈人都说中原士卒不适合在高地作战,不然这些年下来,那么多的名将早把吐谷浑给灭了。
此时庞玉实地感受了一下,确实有所为难。
军中将士都是硬邦邦的汉子,可越往南走,就越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头晕几乎是大家共有的症状。
此时的人们没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很多人便托于鬼怪,庞玉则要清醒的多,认为是气候和地形的缘故。
这样的情形可不是什么好事,只能任由吐蕃人过来,唐军却只能止步于积石山北,那不是只能防御不能进攻了?
庞玉懊恼的想着,在积石镇休整两日,见南边好像并无多少动静,便又留下些人在这里哨探,自己则率军回凉州去了。
…………………………
经过这一战,战果对唐军来说不算什么,只是他们对吐蕃人了解的更多了。
比如说吐蕃人具有长途行军的能,他们身上带着一种植物磨成的面粉制作而成面饼,很难吃,却足以果脯,而且能够保存很久。
还有就是吐蕃人是过着半农半牧生活的南方低地部族,他们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织物和器具。
很好找到参照的对象,那就是早年的柔然人,社会架构原始而闭塞,以各种神话来凝聚人心,记录历史,和外界交往很少。
因为物资匮乏,所以具有很强的侵略性,走到哪便想占据哪里,战争和掠夺是他们最重要的目的,总是拿刀枪和弓箭与别人交流。
===第1112章回京===
就在凉州上下按照李破的诏令,努力收集关于吐蕃人消息的时候,张伦等人已经入京。
骑马行于长安街市之上,头一次来到长安的张伦满眼都是繁华,不出意外的和他心目中最大的城池晋阳做着对比。
当年跟随李渊南下之时,他就想来长安瞧瞧,可惜的是,受到排挤的他被留在了晋地。
跟随新主南下,又与这座雄城擦肩而过,从潼关进入关西,马不停蹄的去到秦州,又从秦州转战蜀中,再从蜀中到江陵,经南阳进入河南。
一圈兜下来行程万里,每每算算自己都觉着惊奇万分,不知不觉间他张伦竟然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
当年从楼烦起兵援雁门的时候,他是抱着必死之心去搏一搏富贵,但杨广那个狗东西拍拍屁股就走了,许诺下的封赏像放屁一样没了着落。
那会的他满心怨愤,若非大军聚集让他不敢造次,他都有心反他娘的了,那时的他正年轻,就算满腔热血,对将来充满希望,也从没想到自己能走遍大江南北,还做了大将军。
看着行人陆续避在街旁,行礼之余好奇的打量着他们,张伦志得意满的笑了起来,如今他张伦不管走到何处,都不会有人敢慢待于他了。
这样的日子才过的有滋有味嘛,之后应该能巴望一下柱国之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