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6/1986


啪嗒一声,薛元敬的笔掉在了案上,溅起点点墨迹,他嘴巴微张,楞仲半晌,立即拾笔急书
不很应景,明显是在潼关作的诗,而最后一句才是点睛之笔,充满了悲天悯人的胸怀,新朝初立,这肯定是皇帝在河边有感而作的词。
薛元敬想象了一下当时的情景,顿时脑补出无数的细节。
皇帝站在河边,远眺潼关,大好江山就在眼前,他的身后则已大军云集,旌旗密布,可皇帝心中却有了些踌躇,因为大军一起,死伤必众,不管此去成败,苦的却都是关西百姓。
想到这些,这厮激动的浑身都起了一阵的鸡皮疙瘩。
张士贵落后了其他两人一拍,此时便不再犹豫,拍案而起道:“至尊悲天悯人,胸襟如海,正当为天下之主,有至尊在,百姓想来也就不会再受离乱之苦了。”
殿中于是便想起了男人们爽朗的笑声,李破大笑之中按了按手,示意张士贵坐下,“好了,只要没了战乱,百姓日子总会好过一些。
朕可不一定是个好皇帝,你们夸的有点过了。”
说话间,有太监禀报,“兵部尚书尉迟偕,亲卫大都督罗士信,左屯卫大将军赵世勋,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武侯卫大将军徐世绩,左御卫将军陈礼请求入见。”
这要再加上左千牛备身府将军阿史那容真,大唐一半的大将军就都聚在了一处。
李破简单的道了一声,“传。”
接着便对张伦等三人笑道:“你们都在外领兵,今日难得一聚,人多些也热闹一下。”
几个人连连点头,都道至尊想的周全。
罗士信等人入殿,各个身板扎实,朝气蓬勃,精力勃发,连个白头发的都没有,雄性气息立即张牙舞爪的充斥了整个两仪殿的每个角落。
他们纷纷给皇帝见礼,然后向先来的三人施礼,张伦三人也站起身来回礼,一番做作下来,才在李破吩咐声中陆续坐下。
殿中一下便热闹了起来,除了右屯卫大将军窦琮之外,都是李破当年账下旧部,性情各异,却都满身的军功。
比起前隋的那些名将来还都有所不如,可他们毕竟年轻,又都是开国之臣,过上些年的话,走到哪一步都不稀奇。
等人都到齐了,酒菜流水般送了上来,和款待朝臣们不一样,大部分都是野物,油腻的很,却合乎将军们的胃口。
窦琮在席间左右瞧了瞧,他的位置既不靠前,也不落后,倒也没什么可说的,谁让他投效的晚呢?
这还是他降后第一次来两仪殿,以前倒是常来,稍稍看看,两仪殿没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座的人却已经不一样了,不由生出了些物是人非的感慨。
当年那些熟悉的人大多倒还都在朝中任职,可要想在太极殿中相遇,应该是不太容易了。
当今天子和他那姑父可不一样,李渊喜欢和臣下们聚饮,在吃吃喝喝间,显示自己跟臣下的亲厚之情,不然也不会有什么百兽宴。
现在的皇帝赐宴于臣下才是真的殊遇于人,上次宴请朝臣已经是两三个月以前的事情了,据说席间还诏人作画留念,让那些有资格,却因各种缘由没能参与其中的人很是懊恼,他窦琮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也不用沮丧,你看现在他不就已经混进来了吗?
而且扶风窦氏还是那么显赫,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渊败亡的阴影正在扶风窦氏的头顶淡去,子弟的仕途并没有预料中受到那么大的打击,多数都在原职。
尤其是窦氏还成了皇帝的老乡
窦琮想到此处感觉有些哭笑不得,这更像是老天爷跟他们扶风窦氏开了个玩笑。
去年年末选秀的风声传开,窦氏立即当做了大事来办,他们这一脉选出来的是窦恽的女儿,也就是他的侄女。
窦善一脉选出来的则是阀主窦衍的女儿。
嗯,反正按照扶风窦氏的风格,在长安的几个大支都想在这上面做章,延续几代人和皇室联姻的习惯。
最终让他们有点失望的是,年初时的进选当中,只有窦恽的女儿被选入了宫中,毕竟他们这一支现在有一位兵部侍郎,还有一位大将军在嘛。
窦琮得意的想着,他们兄弟内外奔波,终于让皇帝看到了他们的用处,选了他们这一脉的女儿来联姻,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啊。
不过和殿中这些大将军比起来,他就有点骄傲不起来了,这些人大都是皇帝的旧部,谈笑之间就透着一种亲热的味道,他这位外戚反而倒像个外人一般。
入宫之前,他的妻儿以及幕僚们知道他酒后有点管不住自己,便都劝他少饮,现在他就直想骂娘,这些人面前,他怎么敢多喝?
而且皇帝阴毒的很,高慎死的有点不明不白,而且案子竟然悬了一年,把高氏折腾的要死要活。
他那姑父可用不出这种阴损手段,这人杀的瞧着都让人后背发凉,他可不想得罪了皇帝,糊里糊涂的掉了脑袋。
此时其他众人稍稍打了下招呼,瞧着周围也挺新鲜,他们这些人都聚在一处是哪年来着?也就是前年聚兵于潼关准备攻打萧铣的时候人齐一些。
殿中渐渐安静了下来,这里的将军们都已功成名就,不会再粗鲁的吆五喝六,而且这里是两仪殿,不是大军营房,将军们一下便都矜持了起来。
如果是其他皇帝,和这么多的大将军聚在一处,肯定压力山大,说话都得琢磨再三才能出口,想着的定也是既能让将军们感受到来自皇帝的恩遇,也不能让他们起了轻视之心,要拿捏好分寸,起码得显示出身为君王的威严。
可李破这样的开国之君就不用顾忌那么多,他只举起酒盏,殿中的将军们便都正襟危坐,等待着皇帝开口说话。
“诸人大多随朕南征北战多年,皆为朕之肱骨,新来之人也不用沮丧”
说到这里,李破看向窦琮微微一笑,众人也都看了过去,窦琮立即起身为礼,李破示意他坐下才接着道:“如今乃大唐开国之初,内忧外患之下,不愁没有用武之地,诸人万勿故步自封,将来封妻荫子,等闲事尔。
等到大家老了,再向子孙夸耀自己的功绩也是不迟。”
众人都露出了笑容,平定了诸侯,将军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空虚的感觉,皇帝这话算是说到他们的心坎里面去了。
内忧外患这个词用的好啊,若是没有忧患,那还要他们这些大将军来作甚?
看着这些年富力强的军中上将,李破心中也有些自得,他相信这些人在他的治下,必定不会比杨坚的那些名臣大将差了。
===第1129章旧部(三)===
人一多,就没办法说什么正事了,张伦三人有点失望,他们都想尽快知道皇帝调他们回来是为的什么,晓得了之后也好回去尽快准备一下。
今日赐宴人来的齐整,交杯换盏之间,他们知道皇帝不会在此时跟他们交代什么了,估计是得再等两天。
将军们不缺话题,熟悉的说说过往叙叙旧,提提人事上的变化,不熟的相互恭维一下,再有就是轮番向皇帝敬酒,拍拍皇帝的马屁。
在这些事上谁都不能免俗,不会有哪个站起来说什么将士在外征战,多有辛苦,咱们却在这里饮酒作乐,很不合时的话。
即便是张士贵,窦琮两个性情比较倨傲的人,在席间也是酒到杯干,将身上的刺都收了起来。
更无人敢学贺若弼,喝多了跟皇帝拍桌子,说你待我不公云云。
李破的经历在此时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军将们多为他的旧部,便不会有人敢于质疑皇帝不懂军事或者是浮现皇帝没有军功,是俺们这些人把他推上了皇位之类的情绪。
将军们看上去很融洽,可实际上军中的派系早已成型,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说,张伦三人常年在外领兵征战,与驻守京师的将军们便有了些隔阂,现在还不算太明显。
因为赵世勋,罗士信等人身上的军功并不比旁人差多少。
可日子一旦久了,外间将领一定会认为常驻京师的人没本事。
反之,罗士信等人身在帝侧,跟皇帝关系会更加亲厚,对那些想要在他们面前炫耀军功的家伙也会缺乏好感。
再加上各人来历,出身,性情不同,还会有很多小团体生成,就和小孩过家家一样,谁跟谁好,谁跟谁不对付,谁曾经抢了俺的东西,谁又曾经说过俺的小话等等等等。
这些在晋地时便有端倪,等到平定了诸侯,就变得更明确了一些。
以张伦为首的几个人说话喝酒就很随意,罗士信则和张世勋交好,尉迟信晋为兵部尚书没几天,却已拿起了架子,和窦琮两个喝了几杯,交好之意一览无余,因为他们都是正经的贵族出身。
倒是徐世绩这厮混的如鱼得水,跟谁都能亲热的说上几句,看上去颇为滑头。
驸马嘛,跟谁交好都有天然的便利,足以掩盖他出身低的缺点。
这些李破看的真真的,心里也如明镜般清楚,可他却不想多管,朝中派系林立,军中也不能免。
只要大家听话,就没什么可计较之处,还是那句话,若大家都是铁板一块,皇帝才会坐不安席,睡不安枕。
另外就是大唐开国之后,卫府的情况和前隋已完全不同,比如说像兵部尚书尉迟信这样的高官,如果在前隋的话,身上一定领有卫府大将军之职。
尤其是那会京中的一些大贵族,或者是皇亲国戚身上若无卫府军职在身,都不好意思称贵于人前。
那大致上是延续了西魏时的政治架构和风气,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几乎便是如今关西世阀的奠基人,前隋之时方方面面都能看见他们的影子,至今影响力也未消失。
那时其实近于军政一体,从汉末到西魏,北周,前隋,越来越是具体,于是便也有了出将入相一说。
前隋时达到了一个顶峰,名相高熲,杨素,苏威,裴蕴等人皆曾带兵出征,而且战功卓著,几无败绩,你说让后来的宰相们脸往哪搁?
而现下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李破有意无意的控制之下,军政已渐呈分离之势,尉迟信晋为兵部尚书的同时,也交出了卫府兵权。
而如今的卫府大将军们,身上也无任何文官实职,最多封一下光禄大夫之类的散职。
只是分的还不太干净,因为地方上还未彻底平静下来,所以各处总管都还握有军政大权。
这里面最显眼的就是李靖,他是大唐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都督,可以自行任用四品以下官吏,你说江右有几位四品高官?
当然了,这只是权宜之计,将来肯定不会如此,军政大权都要收归中央,这是李破既定的策略,不会因为谁更亲厚而有所改变。
所以说,在座的这些人别看显赫,通往出将入相的路其实已然断绝,他们中间注定不会再出现高熲之类的人物,也许只有李靖,徐世绩这样的人还能借助身份钻一下空子……
此时徐世绩见皇帝大舅哥的目光在自己身上逡巡了几圈,顿时缩起了脑袋,话也说的少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