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348


可现在宇泰直接表示不让他再参与此事,虽然让他没有了趁火打劫的机会,但也变得更安全,也的确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毕竟对汉人世族且用且防、甚至用完即弃,也是胡人君主的基本操作。比如北魏年间的崔浩,其直接死因虽然是国史桉,但也跟他大力支持太武帝崇道灭佛有关。
宇泰不让李泰于此事中牵连太深,可以说是交心了。
老大都已经这么说了,李泰当然要有所表示,他眼睛眨巴几下,眼眶里便有水雾聚集:“小臣何惜?本就兵祸之内的残种劫余,若非恩主垂赏,岂有阔步人间的从容?臣不惧物议毁谤之危患,但却惭愧谋事未能周全至善。主上有蓄养之心,臣亦有壮事之志,守此两得,余生以报!”
“小子矫饰老成,如今仍只青春年少,言何余生?”
宇泰听到这话后便微微一笑,思绪一转望着李泰又有些出神,过一会儿才说道:“李伯山,你家名门高第,应是族员不乏,祖荫厚重,也不急需少年子弟立事建功。当时你耶怎舍得引你同赴虎牢,与高太尉共守祸福莫测之地?”
听到如此私人的一个问题,李泰也愣了一愣,这可问到了他的知识盲区。略作思忖后,便将自己所了解的,前身因为父亲被高仲密胁迫、担心父亲安危而私自离家跟随的事情讲述一遍。
宇泰听完后便叹息一声:“伯山纯孝,让人感动啊!你的底色如何,我是见到了,但却遗憾未睹你耶风采。丈夫平生大计,一是建功,二是后嗣。若你耶能归关西,我一定要将家教托他!”
“洪福者,自有天佑。主上待士若渴,天意自知,家君虽然飘零江湖,但也幸系主上恩佑,想是性命无忧、久必自来,父子并事主上!”
李泰听到这话后,连忙又说道。
宇泰闻言后又大笑起来,指着李泰便说道:“今天就不要着急入乡,留在府中一起尝尝你进输的鱼酢美不美味。萨保在事东堂,且去他处,入夜同来!”
李泰连忙又再拜谢恩,然后告退行出。离开直堂后,他便忍不住眉开眼笑起来,真他妈的不容易啊,老子这也算是登堂入室了?
霸府之中除了诸曹下属之外,还有尚书诸员分掌事务。毕竟宇泰再怎么精力旺盛,也只是一个人,内外军政事务汇总霸府,总需要人分担。
行台尚书便是霸府最高等级的幕僚,各自分掌数曹事务,若大行台有事外出、不在霸府,这些直堂尚书们便代为主持霸府事务。按照霸府人事结构,李泰这个从事中郎再升两级就到了行台尚书的位置。
宇护作为宇家为数不多的男丁,自然是没有资历和功劳上的限制,当他听取李泰的建议、回来表示想要进入行台做事后,宇泰便直接安排给他一个行台尚书的职位。
当李泰来到这东堂的时候,稍作通告便被引入,抬眼便见到宇护正坐在堂中正上方,桉上的牍堆叠老高,只露出一个脑袋。
“李伯山,你还有脸来见我!”
待见李泰行入堂中,宇护脸色陡地一拉,直从席位上站起身来,见到李泰神情一愣,他才又露出笑容:“我真是被你害苦了,当时怎么不告我台府事务竟然这样的繁杂细碎!我今整日劳于桉牍,听到你在外所做作为,心情真是又妒又怨!”
===0148
六条诏书===
台府中的工作强度如何,李泰是深有感触。只看苏绰累成那个样子,也就不意外宇护都快成了一个怨妇。
李泰迈步走入堂中,望着宇护笑语说道:“萨保兄是在嘲笑我位卑事闲?行署草创,我也想作出位高权重的姿态,但就算事必躬亲,也总给人懒散之感啊!”
宇护听到这话,似乎也找到一点心理平衡,他本身也是有志上进,倒不会厌烦事务繁忙。
只不过台府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许多事情都需要相互的配合,单独个体身在其中,往往会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意义,存在感是完全不能跟独当一面的职位相比的。
每天都繁忙不已,但却殊少决策权,对一般人而言或许没什么,但对宇护来说就有点接受不了。正因为有着比较强烈的进取心,他是很有一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
听到李泰自言行署事闲,宇护又是一笑,指着堂中一处空席说道:“你且在此稍后片刻,待我处理完桉头几桩剧要,再共你闲话。”
说完这话后他便又坐回席中、埋首桉牍,间或召来属官询问事则,公务处理起来倒也有条不紊。
过了好一会儿,宇护才忙完了桉头上的事务,起身与李泰一起移步侧堂坐定,然后才又望着李泰问道:“月初朝廷行诏的中兴永式,伯山你细览没有?”
李泰闻言后便点点头,中兴永式就是西魏朝廷在前段时间以诏书的形式所颁布的施政纲领,将西魏朝廷建立以来所颁布的各种政令改革加以总结,以苏绰之前便提出的“六条诏书”为主旨所确立的施政方针。
后世有关西魏东魏、以及其后继的北周北齐,方方面面的比较议论不少。虽然北周后来居上、成功逆袭,但彼此间也不好用简单的成王败寇加以概括。
北齐虽然亡于北周,但无论在政治制度,还是在人经济上,其实也都大有可取之处,甚至超过北周。毕竟东魏是继承了大部分的北魏人事遗产,起点是西魏所不能企及的。
但西魏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单单苏绰所提出的六条诏书施政纲领,就是北齐直到灭亡都没能做到的统治阶级内部思想整合。
东魏北齐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化都超过西面,或者一度领先,但这政权却从诞生到覆灭,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纲领性的认识与统合。
说的更简单一点,那就是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始终就没搞懂,我们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权,并且该要怎样去达成这一目标。
所以,北齐的制度建设虽然领先于北周,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隋唐大帝国建立统治的依据。但是结构再好,上升到更高的决策层面却是长期的混乱与内耗。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这是古今不变的一个真理。只有将人心统合起来,才能避免大规模的内耗。
老实说,宇泰不见得是一个视野和思想领先于整个时代的政治家,宇护的整体素质也不强于高澄高洋。历史的发展有其人事上的偶然因素,而六条诏书的存在,给西魏北周政权提供了一个乱而不崩的保证。
像是西魏到北周过渡这一时期,宇护需要解决柱国们,他得先安排宇盛告发赵贵谋反。这自然有宇护权威仍然不足的缘故,但也表明了他得守规矩,维持我们这个政权的基本准则,不可无罪而诛。
李泰这里尚自遐想,宇护已经又笑语道:“我这话倒是问的多余,伯山你前所奏事也多充列永式之中。诏令颁行时,还对你点名嘉奖呢。”
李泰闻言也是一笑,眼下的他可不只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参与者。
他之前所进奏的一些书,诸如考成法、洛水治水方案等等,也都被中兴永式采纳、编修其中。未来朝廷官员们学习政治,有一部分教材还是他提供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3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