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348


当他见到李泰一次收礼便是数百人的精良武装,心中也是羡慕不已、眼馋得很,并也意识到自己两手空空的来登门道谢,的确是有点不好意思。
但他于户中年龄最小,家资产业也少有过问、掌管不多,一时间倒也不敢轻言做出什么许诺,只将这件事暗暗记在心里。
李泰原本还要留李屯等人酒食款待一番,但李屯见他有访客到来,便推说还要返回复命,便率部离开了。
生受了如此一份重礼,李泰也不能无所表示,便又入库挑拣一番,搞了几车庄中自产的货品作为礼物,着员送去独孤信家里。
等到忙完这些后,李泰才又返回中堂招待李穆。
李穆自觉得有点丢面子,于堂中稍显坐立不安,待见李泰行入后便连忙站起身来,又没话找话的指着李泰桉头堆积的那些卷笑语道:“郎君可真是勤恳啊,哪怕怡然乡居都不忘审办事务,怪不得凡所在事都事绩优秀、领袖于同流!”
“不负恩用是为下者的本分,不值得夸耀。”
李泰闻言后便微笑道,示意李穆入座,自己也坐定下来,抬手收起那些卷后又说道:“不过桉头这些纸字,武安公倒是误会了,并不是什么事务相关。长乐公寄子我处,不敢负此托付,每日安排学业,今日趁闲就桉过目几眼。”
“原来是这样”
李穆闻言后便尴尬的微笑两声,但旋即便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又问道:“原来郎君庄上还兼给少辈讲学?名族显学,天下知名,长乐公寄子于此,可谓用心精明啊!”
“学而益智知礼,但能达此二者,倒也无谓学之显微。我于事中也只是一个晚辈后进罢了,家学渊深、未得一二,不敢称为人师表,但有相善者循情托付,自当尽力从善教之。”
李泰随口回答道,示意门仆收起若干凤的试卷,又望着李穆笑语道:“武安公既已得任,拟定几时赴镇?”
李穆收起思绪,略作沉吟后便回答道:“我知东夏州胡荒不浅,既然受任,自然越早赴镇越好。不过主上仍然在巡河防,此今在事尚有一些交割未定,趋请嘱令之前,也想请教一下郎君彼境情势如何,应该要到月后才能赴镇。”
李泰听到这话,更觉得自己没有选错搭档,起码李穆在就任之前会来问一问如何配合自己行事。若换了别的资望更深的北镇军头,他们未必会关心自己有什么想法。
李泰便将他在陕北一番见闻讲述一番,并说了一下北华州和夏州两部人马仍在东夏州境内分头围剿稽胡。李穆晚到一段时间也好,不至于彼此发生什么争执。
虽然大家都是为了朝廷效力,但这些武夫悍将们连哪里的酒好喝都敢在大行台面前干仗,真要牵涉到具体的利益发生纠纷,可能就得搞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李泰短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扩充自己下属的乡团武装,顺便清剿一下洛水下游的盗匪,在把白水建造起来之前,都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东夏州方面。
不过李穆既然来问,总得把彼此的职权范围划定一下,于是他便又讲了讲自己要在洛水和库利川之间修渠的计划。
东夏州的军政大权自然归属李穆这个正牌的刺史,但这修渠的工程并不需要刺史府负责,相应的渠道管理和因此产生的利益回报,自然也要归属都水行署。
李穆本身就乏主政一方的经验,对这个问题也不纠结,李泰提出来的时候他便点头答应下来。
库利川本就是北华州与东夏州的界河,他如果要插手直接管理的话,职权上不免就会与北华州的若干惠产生摩擦冲突,有李泰在当中作为一个缓冲,对彼此也是一个好事。
这方面敲定下来,其他倒也没有什么需要深作讨论的了。东夏州的统治基础实在太差,郡县多是侨置,籍民几乎不存。
留在郝仁王堡垒中的毛世坚等人,李泰暂不打算接引回来,等到河渠修建完成后,他打算将另一个防城就安置彼处。
借着库利川,他便可以将自己的影响力直接延伸到黄河附近,兴许还能跟河对岸的吕梁山势力来点友好切磋。甚至如果有机会的话,过河翻越吕梁山,到老大哥贺六浑的晋阳城下转一转,唱上一曲敕勒川。
===0180
商原募兵===
晨曦微露,霜气正浓,四野的乡人们或负重徒步、或拖拉着牛马车驾,要去塬上赶一个早市。
可当来到塬下大道上时,乡人们才发现这里已经是车马云集、拥堵异常。
“今天又不是望朔大市,怎么这么多人聚在这里?”
有乡人爬上道左大树,见到队伍前方排的一眼望不到头,便满是疑惑道。
旁边有人闻声便作笑语:“老兄想是近日不常出门,河渠板书和市中榜文可都通告了几天,塬上庄主李郎又荣迁大官,要在今天考校乡里儿郎们的技能,挑选能人追从入官呢!”
“又升官了?这李郎已经是洛水的河伯,难不成竟有做了统率水陆的神将?”
有乡人闻言后便打趣道,他们未必明白朝廷名爵官职的意义,作此戏声来表达自己的惊诧。
“什么河伯神将!李郎新在北州猎杀了几万贼胡,长安城里皇帝陛下都到渭北迎接,贼胡人头堆积的京观连渭水都给截流,十几里外都能望见!这样威风的大功,能不赏赐?所以李郎便做了洛水的大都督,地上生口、河中虾蟹都要听从号令!”
如此渲染夸大的乡里传言自然引起一些乡人的质疑反驳,只道哪有斩首几万那么多,渭水见涸也是时令缘故,怎么可能是被人头堵的!
皇帝陛下还在宫殿里,几十个美丽宫女轮番喂食抹了蜂蜜的烤羊肉,也根本没有冒着严寒去渭北迎接李郎。
那被反驳的言事者自然不肯服输,指着对方便冷笑道:“你这老汉又是什么公卿大官,知道多少朝廷大事?乡里那些大户不比你精明,他们都把子弟争送李郎门下,反倒你这自家三亩薄田侍弄不清的拙物嘲笑别人无能!”
这话可真是说的有理有据,让人无从反驳,毕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里农夫,超过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情,究竟比山大还是比天大,那真是谁声高谁有理。
坡下群众们还在七嘴八舌的争论李郎的功勋势位究竟多大,坡上许多从昨晚便已经赶来的乡士们开始排队入庄。
有人环顾塬上众多前来参加选募的乡人们,忍不住感慨道:“塬上见征者怕是得有三千多众吧?年中当郡冯太守家在南五泉选募乡勇备参大阅,整整半个月的时间,见征者才只两千几人,商原新征第一天便有了这么多人。冯太守家世代当郡大户,一年以前,谁又知商原李郎是谁啊!”
“这能怪谁?乡人难道不知谁善谁恶?冯家多年的豪强,却只懂得自己风光,每年凿窟事佛,多少乡亲被征劳破家,也未见享受庇护!李郎入乡年余,盛造产业惠及乡亲,领修河渠泽被乡土,更有上位的高官提携赏用、还奏免了整县乡人杂征,人心不是土石,能不感知恩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3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