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1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470


这不像话!
“果然,尔等前来南京当官,不是没有理由的!”王诩冷笑着道。
眼前的这群官儿啊,他们有的知晓王诩的想法,可是却总是心存侥幸,觉得王诩如今是太师了,不会主动拆朝廷的台。
“出来吧!你们也都出来看看,看看这大明朝的好官儿!一个个的心里只有士绅而没有朝廷,更没有大局!这样的官儿,能当内阁大学士吗?”
王诩一声令下,隐藏在屏风后面的十几位官员就冲了出来。看了他们一眼,钱谦益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
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驸马都尉巩永固等
“大冢宰,你是朝廷的天官,负责户部,你来说说,若是让你来筹款子,你怎么办?若是给你半个月的时间,你能否筹集到五百万石粮食?”
闻言,倪元璐认真的正了正衣冠:“如今北方危机,陛下仍然被闯贼包围,这个时候,哪怕是一石粮食,都非常重要。若是臣主持此事,必先召集六部,向六部官员解释,做到内部一心。”
“这里的一心,指的是为了筹集粮食,为了支援丞相、保护陛下,我等要不惜一切代价。当此之时,万不可爱惜个人名声,更不可拖延时间,一切都是为了胜利,一切都是为了大明。”
“当内部人心归一后,老臣会迅速张贴皇榜,并召集地方士绅、豪商,向之晓以大义,同时,派遣锦衣卫、东厂,调查士绅、豪商,查看是否有不法之徒,是否有偷税漏涂之辈!”
偷税漏税,这是一个大明朝富豪们,永远都无法避免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的绝对一点,这大明朝的有钱人,就没有一个不偷税漏税的!
“而后,老臣会请来太祖高皇帝的大诰,当着豪商、士绅的面,诵读一次大诰,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倘若他们之中,还有良心发现,愿意大笔向朝廷捐款捐粮的,那就还是忠臣,些许小的错误,就不必深究。”
“倘若,他们仍旧执迷不悟,那就出动锦衣卫,将之打入诏狱,出动五城兵马司,将之抄家灭族!一切按照大诰来办,务必做到公平公正,整个过程要透明,要敢于让朝廷官员、其他忠义士绅监督!”
“老臣相信,只要让士绅们见识到朝廷的决心,只要让士绅们明白不忠于朝廷的下场,那么他们一定会痛苦的有钱捐钱有力出力!”
“至于如今,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却才筹集到一百二十万石粮食,这要么是某些官员心中没有朝廷,没有为了朝廷为了大明不惜一切代价的想法,要么就是他们的能力有问题!”说到这里,倪元璐就发出了王之蔑视。
说的就是你俩!
一个有能力,但心中没有朝廷!
一个心中有朝廷,可是这办事能力,实在是太差劲!
作为北京的六部尚书,鄙视南京的六部尚书,这很符合大明朝廷的鄙视链。
只能说,你们这些渣渣,政治斗争失败,被贬到南京坐冷板凳,不是没有原因的!
“好!说得好!”王诩主动给顾元璐鼓起了掌。
“大司空,你是朝廷的冬官,主管工部,你来说说,要是给你半个月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闻言,工部尚书范景也正了正衣冠,朝着王诩拜了一拜:“若是老臣有半个月的时间,还有内阁大学士的身份,那么老臣必然立刻回到工部之内,召集有司,召集大匠,研制出一份国债!”
“这国债,必须高质量,同时具有强烈的防伪功能。然后老臣会拿着国债的样品召集内阁会议,并上报太师大人。”
“当内阁统一想法后,便可以让锦衣卫通知南京本地士绅、豪商前来开会,让他们购买国债!”
“在这国难当头的日子里,只要是忠臣,就一定会购买国债!”
学过基本逻辑的都知道,这句话的正反命题是这样的:只要你不购买国债,那你就一定不是忠臣!
“至此关键时刻,老臣不会顾惜个人名声,也不会在乎士林清议。为了大明,老臣愿意承担责任,即使事后老夫被追责,被士绅们报复,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切都是为了大明!”
听懂掌声!
啪啪啪啪啪啪啪
“左都御史,你呢?”
闻言,李邦华不紧不慢,一步一步的来到了王诩的面前,然后摘掉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又朝着北京的方向拜了一拜。
“今日,老夫的话,在某些人的眼里,或许是疯癫的,但老夫还是要说。”
亲手摘下了自己的乌纱帽之后,李邦华就放开了:“早在李闯第一次攻占洛阳之时,老夫就曾私下上书陛下,建议陛下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
“连续数日,都没有得到答复。老臣再次上书,请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拱护两京。这一次,陛下终于动心了,可是却被给事中光时亨阻止了。”
“当老夫收到闯军百万大军,即将入京的消息时,便直接带着御史部门中还有勇力的御史一起上城防守,抵抗敌人,哪怕是死,也要死在抵抗闯贼的路上,也要死在包围京师的过程中!”
“所以,后来丞相匡扶社稷的那一天,老夫正带着御史中的有勇力者巡查城墙呢。等到太子南狩之时,丞相主动找到老臣,希望老臣能带一些忠臣良将保护太子南狩。老臣想了想,便答应了下来。”
“这一路之上,老夫坐着镇海公的海船,从天津到东宁岛,再从东宁岛登陆松江,而后沿着长江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南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