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470


明面上是一个大国的国君,实际上却只能控制六十万人口。六十万人口很多吗?放到大明朝,江南之地随便几个县加在一起,就不止这个数。
随便一个江南大族,族里都有上万义子义女。
“想要强大楚国,想要中央集权,就必须有效的控制楚国治内的人口,无论是国人、野人,都必须在掌控之内才行。”
“而楚国如今封君众多,若是和他们来上一场火拼,纵然最后赢了,也会损失大量的时间、精力。而这些损失掉的资源,若是用在改革上面,说不定已经成功了。”
“所以,在最初之时,大楚除了要坚持一个国家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灵活的处理封君领地和国君之间的关系。”
“我将楚国的地盘,划分为两个部分。一者是国君直辖,一者是封君领地。我们的改革,最初之时,也只在国君直辖的地方进行,至于封君,暂时不管。”
“为了更好的中央集权,可以建设江南特色小镇。五百里无人区中的百姓,迁徙之后,就可以直接让他们居住在特色小镇之中。”
“这特色小镇的特色,又在何处?”昭王问道。
“这些特色小镇,效仿的是墨翟的关中小屋。在大明关中,墨翟的关中小屋,本质上是以墨者、准墨者为首,统合大明百姓,间接的将墨子的统治基础,延伸到了每一户。”
“像大明,虽然也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的权力,只能到县一级。底下的乡、村,本质上是士绅自治。”
“而墨翟通过关中小屋,把百姓们聚集到了一起,可以直接管辖,这是中央权力的衍生,也正是这样的直接管辖,才使得关中之地的动员制度、动员效率极高。”
(现代城市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街道办,直接管辖到每一位百姓,去年的疫情可见一斑。疫情之时,中国有多么强大的管辖能力,那么战争到来之时,中国就有多么强大的动员能力。)
“而我口中的特色小镇,则是将数千野人、数百国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国人管辖野人,通过公室,管辖国人。”
“每一个特色小镇,理想状态下,都将拥有数千野人、数百国人、数十公室,数位国君你直接任命的小镇官员。小镇之中,将拥有数十万亩土地,全都是大农场。”
“这些野人,将不再拥有土地,而是转化为农业工人,他们将使用八牛犁、马耕、牛耕、大规模种植、木制收割机、木制播种机、木制插秧机等一系列机械,进行大农场耕作!”
说到这里,考虑到昭王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吴起休息了片刻,才慢慢的开始解释:“小农的精耕细作与大机械大农场是两种模式!”
“精耕细作,往往是小农为主,以户为单位,产量较高。但是,需要的农夫实在太多,适合人口稠密、土地不多的地方。”
“而大农场,只需少量人口(与精耕细作相比)、大量机械、大量骡马、耕牛即可。适合人口稀少、土地众多的地方。”
“像晋国,许行道友所在的地方,有着全天下数目最多,质量最高的农官,所以明明是北地,如今却靠着水利工程和农官,做到了亩产两石半,但是,最多也就是亩产四石、五石,不可能更高了。精耕细作,是有上限的。”
“而我大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最缺的,就是人力。开发江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接下来楚国需要做的,不是分田到户,不是给国人们分田,提高他们的种田积极性,而是大量的聚集人口,将人口聚集到小镇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
听到这里,昭王也明白了吴起的想法,他试着说道:“嗯,我是这么理解的,相父你看对不对。精耕细作,农夫需要很用心很认真的伺候田地,每一亩田,每一块地,都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所以,这就注定了,精耕细作模式之下,每一位百姓,能耕种的土地数目,是极其有限的。”
“平均下来,一个人五亩地、十亩地,就差不多到头了。如果负责更多的土地,他们也忙不过来,人力有极限。”
“而特色小镇底下的大农场,平均下来,一个野人,至少要负责一百亩地,所以,这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像精耕细作那样,去认真的把精力放到每一亩地之中。”
“他们能做的,就是大规模使用农业器械,如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等,即使某块地漏了秧苗,他们也不可能回头补种,得不偿失。”
听到这里,吴起缓缓点头:“精耕细作,亩产较高,但对农夫本人要求也较高。大农场模式,亩产较低,但是可耕种数目却也大大提升,对农夫本人的要求,也非常的低,可谓是有手就行。”
“楚国,没有晋国那么多的农官,纵然是精耕细作,也比不过晋国。不过,我们通过大农场,却也能拥有更多粮食。”
“有了粮食之后,就可以不断吸收多余的野人,建设一座又一座特色小镇。五年之后,楚国国内的六百万野人,国君便可以吸收其中的五百万。到那时,国君你直辖的人口,就从六十万提升到了五百万,到那时,大小贵族的不满,又算的了什么?”
“那时的楚国,勉强可以称之为大!吴国、越国之类的,就不会再对楚国造成任何困扰。”
你阖闾就是再厉害,能在五年之内,把吴国的人口,从百万级别提升到五百万吗?
南子来了都没用!
秀家所有的秀女都过来指导生育,都做不到!
这就是国力、底子、体量的差别!
“十年后,楚国将可以把特色小镇,建立在江南之地的每一个地方,那时就可以充分吸收那些部落野人,那时楚国的人口将达到千万。”
“千万人口的楚国,勉强可以称之为强!”
千万人口,当今天下,就是中央晋国也没有这么多人口。
“二十年后,江南大治,彻底开发,国君再鼓励生育,大楚就将拥有两千万人口!其中,至少有两百万是吃饱喝足,自幼习武、接受教育的高质量国人。”
到了此刻,昭王再无任何怀疑,再次恭敬的朝着吴起一拜:“楚国政事,就交给相父了!”
……
就在吴起执掌楚国政权,开始改革的时候,大明时空,关中秦岭一处刚建成的中型龙脉的龙穴之中,老子双目紧闭,开始做着最后的调整。
完整的秦岭,那肯定是长江、黄河一个级别的大型龙脉,但如今距离庄子等人点化龙脉,仅仅只过去了半年,半年时间,就能弄出一条中型龙脉来,这已经是墨子麾下的工人们,行动效率极高的结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