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70



这是什么逻辑?
天子喜欢木匠活儿,天子重用宦官,所以大明朝接下来高层会混乱起来?
墨翟先生,你到底是如何通过前两个条件推导出最终的结果的?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非常复杂,我只能说懂的都懂。如果非要穷究原因的话,那就是天子不听文官的话,文官们又想要让天子听他们的话。”
“简而言之,这是皇权和文官整个阶层的斗争!”
“在这样的斗争中,皇帝失败是迟早的,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个阶层的对手!”
“唯一的区别就是,皇帝什么时候失败?皇帝失败之后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我阅览此界史书发现,正德皇帝和文官争斗,最终落水、生病,病死。临死之前想要换一个太医给自己看病,都被文官给拒绝了!”
“嘉靖皇帝和文官斗了一辈子,一开始把文官当猴耍,最后被文官当猴耍。”
“万历皇帝想要效仿嘉靖,让文官斗文官,所以试图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为太子,可谁知却被文官给识破了,根本就不上当,最后只能通过一辈子不上朝这种近乎赌气的方式给文官点颜色看看。”
“如今的天启皇帝,他重用宦官是为了什么,文官们可谓是一清二楚。所以文官已经开始反击了,如今的民间已经有木匠皇帝的称呼了,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普通百姓会知道天启皇帝在皇宫大内做什么吗?”
===第十八章
转折点===
在墨子看来,天子和文官的斗争已经再次开始了,这也是大明朝的特色,是难以避免的。没有宰相,天子想要做个事情,就必须直接下场,正面与群臣交锋。
这么做的结果是,如果输了,天子的威信就变少了。如果赢了,臣子也不会觉的是天子英明,反而会觉得这是天子利用自己的权利强行这么做,是暴君、昏君。
而如果有了宰相,天子和群臣之间就有了缓冲。一旦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群臣的第一方向是宰相弄权,宰相是奸臣,天子是圣明的,这都是宰相的锅!
而当天子对朝政不满的时候,那就换一个宰相吗!
整个文关阶层势力太大,不能轻动,可是宰相就是一个人而已,只要不满意,天子随便换就是了,总能换上一个让自己满意的。
然后就是宰相冲锋在前,天子架车在后,等到群臣的怒火、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轻飘飘的换个宰相,多简单的事儿!
想到这里,墨子微微摇头。
如今的天子还很年轻,还喜欢做木匠活,所以他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这就意味着,即使他失败了,也能像他爷爷万历皇帝那样,长达数十年不上朝,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恶心文官至少三十年、四十年!
甚至这一次他做的会比他爷爷更过分,连续三四十年,不批准文官请辞,不批准文官上任,不批准文官升官,这样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也就是说,无论胜负,这大明朝的高层,迟早要混乱一段时间。
“所以,即使在座的道友们,有人能幸运地成为内阁大学士,你也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做些什么,因为无论到那时,头等大事已经不是做些什么了,而是努力的在天子和文官之间保持平衡,好保住自己的官位!”
“说完了高层,我再说说中层。如今大明朝的官员,考不中进士,在官场上就没有前途可言。”
“三甲进士的前途,通常止步于知府,二甲进士也要看能不能进翰林院,进不了翰林院,也很难真正的进入大明朝核心,可翰林院是那么容易进的吗?”
“老夫就不说翰林院这种没影子的事情了,即使是进士,即使是看上去没有太远大前途的三甲进士,都不是一般人能考中的。每三年才考一次进士,全国两京十三省的举人们聚集在一起,才有那么两三百个进士名额。”
“即使你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中层官员,你以为你就可以一展所学了?没有的事儿!你还要面临党争!东林党、齐党、浙党的争端、北人南人之争、晋商、盐商之争,每天都有数不尽的斗争等着你。”
“至于考不中进士,举人老爷们的前途最多止步于县令。当县令还不如早早的投身某个门派,成为真传弟子,往长老、掌教的位置奋斗呢。”
“所以这也是老夫拒绝科举的原因,以老夫的资质、悟性,若是一心一意的科举,考进士是迟早的,但是这要花费老夫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呢?”
“五年?”
“十年?”
“二十年?”
“看来你们也发现问题所在了,玄门除了普通的知识之外,还有超凡知识,谁不想超凡脱俗?谁不想长生不死?”
交流好书
关注vx公众号
【】。现在关注
可领现金红包!
“实话实说,老夫来到这大明朝,主要目的是学习此界的知识,其次是学习此界的武功,成就超凡。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顺带着造福万民,那就更好了。”
“有这考进士的二十年时间,老夫有足够的信心,混成一派掌门。”
“大家不要以为一派掌门不算什么,也不要以为所谓的一派掌门,不过是几十个、几百个游侠儿的首领。”
“以华山派为例,华山派乃是关中之地士绅们的代表。华山派的外门弟子们,大都来自关中之地的地主豪强。包括地主家的儿子、秀才家的儿子、举人老爷的儿子。”
“至于进士,实话实说,北方的进士普遍少于南方,关中之地的进士更是少之又少,每三年下来,运气不好的时候,往往都只是个位数。所以即使是那些进士老爷,也往往会将家里没有读书资质的儿子,送到华山派去学习一两门武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