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470


当大量的地方土豪带着诚意来到京城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十八天。距离王诩当初所说的离开时间,只剩下二十二天了。
这一天,王诩公开接见了已经等待了许久的地方士绅代表,他们有江南盐商,有安徽徽商,有江南海商,有江南大族,总之,王诩看向他们的目光非常的满意,就跟勤劳的农人看待即将成熟的韭菜一样,双目中充满了希望。
在寒暄了一阵之后,王诩宣布:“诸君,此次遗诏,最多只能有六位公爵,其中四位已经给了顾宪成、张居正、王阳明、于谦;最多只能有十二位侯爷,有八位已经定下来了;最多只能有二十四位伯爷,有十六位已经定下来了;最多……”
“所以为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剩余的名额,老夫将于十日后,举行一场爵位拍卖会,你们还有十日的时间去准备!”
临走之前,王诩忽然拍了拍脑袋:“对了,忘了提醒诸位,进入拍卖现场是有资格要求的,为了防止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打扰我们的拍卖,我觉得对每一位入场者额外征收一万两银子或等价的资源。”
===第四十一章
光宗耀祖===
十日后
这一天,大明朝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金银、资源最多的拍卖会,终于开始了!
为了表示对这场拍卖会的重视,王诩直接将拍卖地点定在了皇宫之内的乾清宫,这里是天启日常生活的地方。
南子带着夫人联盟们过来了,今天的夫人们,都是过来看戏的,所以她们没有刻意遮掩面貌,仅仅只是带了面纱。
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北方文官、南方文官;过来想要给自己祖宗买一个爵位,然后让自己变身爵爷的普通文官们,也来了不少。不过他们多少还要点脸,起码脸上都带了面具。
这么多人,光是门票价,就直接让王诩收钱收的手软。
“诸君,此次拍卖,名额有限。其中,伯子男三级爵位,起步价十万两银子或价值十万两白银的粮食、布匹、瓷器,实在不行,给匠人、医者也可。其中,普通工匠一百两一位,业内精英一千两一位,大匠一万两一位。”
“此外,大家也不要想着暂时糊弄我甚至是欺骗我,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招致老夫的强烈报复。”
“此次拍卖,你们需要在拍卖会结束十日之内,将你们允诺的金银财宝或者其他资源,送到北京城或者夷洲岛。十日后,仍旧无法筹集足够财富的,将收回爵位,重新拍卖。”
说完了相关规定之后,王诩看向底下的有钱人们,心情就越发的开心,这都是肥羊,真正的大肥羊!
大明朝有钱吗?
朝廷是真穷,但是民间是真有钱!
这一刻王诩的脑海中,则是回想起了熊岩撰写的大明财富一览表中有关耕地的那一项。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录,万历三十年的时候,天下间共有耕地一千一百万余顷,其中,一顷地等于一百亩地。换算之后,就是十一亿亩耕地。”熊岩。
(虽然对于这个数据的真假,后世多有争议,有的觉得夸大了,有的觉得少了,他们认为地主们肯定瞒报了。
姑且当做是真的,亩产即使按照最低的亩产一石计算,大明朝每年也能收入十一亿石粮食,即使按照最便宜的一石粮食一两银子计算,也价值十一亿两银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王诩这一次在京城抢的钱多吗?
真的不多,连大明朝一年gdp都比不上!
那么多的粮食,不会凭空消失,大量的粮食被存在地窖之内,大量的粮食被换成银子,然后铸造成好几百斤重的没奈何。
每年至少十一亿石粮食,海外起码流入数百万两白银,去掉老百姓吃掉的粮食,剩下的肯定也是以亿石为单位。可朝廷的岁入却只有四百万两,其他的钱呢?
不在朝廷手里,就只能在统治阶级手里了!
也就是皇帝、太监、文官、勋贵、宗室的手里。不用说也知道,文官肯定是占大头的。
故此,自从看了熊岩撰写的大明财富一览表之后,王诩就忽然有一种自己是穷光蛋的感觉。
“诸君,有了爵位之后,你们便拥有了世袭罔替的富贵!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万一家里的子孙后代没有考中进士该怎么办了!”
“此前,你们保留财富的手段,不外乎是代代考进士。但进士,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考的!整个大明朝的九成精英,走的都是这条路,每三年朝廷也只取士一百到三百之数,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
“可是那些爵爷呢?”
“他们贪婪、无耻,他们目光短浅,他们无所事事,他们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吃喝玩乐,他们不考科举,他们也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读书,也不需要自幼打磨身体,苦练武艺。他们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拥有了数不清的荣华富贵!”
“但即使如此,他们也高高在上,比你们文官不知道高贵多少,他们与国同休,世袭罔替,比起你们文官,他们永远是天子最信任的人,是天子的自己人。”
“你们鄙视他们的智商,他们鄙视你们的出身。”
“而今天,你们拥有了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你们拥有了一次选择的机会!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一旦成功,祖先必将代代追封,死后见了祖宗们,脸上也倍儿有面子。”
“好了,下面开始今日的第一次拍卖,一位县公的名额。虽然只是县公,不是郡公,也不是国公,但县公也是公。英国公府每年能赚二百万两,定国公府,每年能赚二百五十万两,南京的魏国公府,每年能赚三百万两……”
王诩说的话,都是实话,没有一句是假话!
但是,英国公每年二百万两的总收入,真的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国公之位吗?
当然不是,那是历代英国公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一代代的人脉积攒之后,一代代的财富积累之后,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