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1900


所以看小兹维列夫的比赛,煎熬、漫长、无聊——还不是像穆雷那样需要长时间布局,就只是单纯被动防守。
不过,有一说一,以小兹维列夫的能力,普通对手的话,一般都很难坚持抗衡太久,哪怕关键时刻小兹维列夫自己手软心虚,他也可以击败大部分对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球员都能够坚持到小兹维列夫崩溃的。
那么,如何让小兹维列夫崩溃呢?
技术层面上,小兹维列夫的网前技术非常糟糕,一直到2021年也仍然需要好好打磨;但最重要的是,小兹维列夫的正手非常不稳定,越是关键时刻就越是不稳定——和高文有着些许相似之处。
不是说小兹维列夫反手强于正手,客观来说,他还是正手更加具有攻击性的。
但是紧要关头屡屡掉链子,正手的问题在于,一是不敢发力不敢下手,那么再强的正手威力也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二是手紧,容易错过击球点,回球出界是大概率事件,越是失误就越是不敢发力、越是不敢发力又越是失误,然后就形成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稳定性不足,同时,力量和爆发的短板也就会被放大。
相反,反手因为是双手握拍,左手给予右手足够的力量支持,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于是挥拍动作、击球线路等等都更加稳定,所以在关键时刻,反拍反而是更加抗击打,能防能攻,经常性地拯救小兹维列夫的比赛。
当然,现在的小兹维列夫才十七岁,远远还没有成熟起来,整个技术环节都缩水一些,稳定性更是差强人意,他还是需要更多比赛的打磨来实现成长与蜕变。
小兹维列夫,确实可以说是检验高文现阶段实力的最好对象。
第一分,高文就能够清晰感受到小兹维列夫扎实的底线击球能力。
虽然小兹维列夫的击球线路组合都没有新意,轻松就能够判断出来;但高文的进攻尝试也总是无功而返,小兹维列夫顶尖的防守能力看起来全然不像198厘米的大高个,整个移动非常灵敏也非常柔韧,就好像终极版的萨拉门托。
反拍直线,被救了回来。
正手小斜线,被救了回来。
底线死角,被救了回来。
而且,高文的进攻没有能够奏效,小兹维列夫也在伺机反攻,稍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困境,一拍就能够形成反攻,高文也防守住了小兹维列夫的两波攻击,攻防优势的转换始终在流动着,回合球也就逐渐拉长起来。
转眼,就已经三十拍。
如果没有记错,这应该是高文目前为止最长的一个回合——
两名球员在开场第一分就双双进入无氧状态,寸步不让地展现出志在必得的意志,惊险的来回让现场观众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低呼声。
即使是无氧状态,高文的大脑也已经没有停止转动,他应该如何线路布局才能够形成制胜呢?
===264
拉锯多拍===
一去。一回。
一来。一往。
高文和小兹维列夫在全场比赛的第一分就形成了拉锯战,一方面是因为两名球员的攻防能力都非常平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比赛刚刚开始在双方的遭遇战上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摸索和适应,不确定的东西比较多。
转眼,回合球就已经突破三十拍,僵持,还在继续。
悠悠。
悠悠。
这次小兹维列夫的回球稍稍中规中矩了一些,落在中路靠正手的位置,虽然保证了深度但欠缺一些旋转。
不是机会的机会。
怎么击球最好呢?
其实,类似的机会在回合球里已经出现多次,而且双方都曾经面对过机会,但正是因为两位球员在防守层面的出色能力,所以那些机会都没有能够转变成为得分,这也意味着,每次机会的处理都必须进行更多思考。
高文连续用小碎步调整位置,正手引拍动作完全拉开,摆出弯弓射雕的全面发力姿态,视线余光瞥了一眼小兹维列夫的站位,然后小臂快速带动,将网球朝着对角线的大三角位置击球。
邦。
网球快速地飞行过去,从落点就可以看得出来,高文的控制非常仔细,网球落在底线和变线交错的大三角里,甚至半颗球压住了变线,整个角度要得非常刁钻,通过故意减力、增加旋转的手法来完成落点的细腻控制。
然而,小兹维列夫还是快速拍马赶到,在身体重心稍稍滞后的情况下,上半身完全探出去,正手一个砍刀式的切削,就已经完成了击球准备,但就在网球和球拍接触的瞬间,小兹维列夫马上就意识到不妙:
轻打!
高文刚刚居然用了一拍轻打,明明看起来抡圆了手臂准备发全力,结果落在网球之上却是一拍轻打。
小兹维列夫显然没有预料到击球里面的细节,判断失误,他准备借力打力地完成救球,结果根本借不到力量,但临时改变发力动作也已经来不及,只能勉强用小臂的力量带了一下,将网球击打了回去。
但小兹维列夫马上就意识到不妙,因为自己没有借到了力,回球的飞行抛物线明显失控,又高又飘,摇摇晃晃地如同一片羽毛,似乎只需要一阵清风就能够将网球吹走,这样的防守质量是明显不够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190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