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点第5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1900


但是!
锦织圭马上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妙——
半场球?
高文居然切了一个中庸的半场球,不是网前小球、也不是底线深区,就是一个不前不后不尴不尬的半场球。
按道理来说,半场球就等于机会球,可以马上起手进攻,但锦织圭立刻就察觉到隐藏其中的猫腻,高文切了一个下旋球,并且有效地完成卸力,这也意味着网球落地之后反弹几乎没有什么力量继续上升,迫使接球一方必须将重心完全低下去才能够完成击球。
降低重心,对178厘米的锦织圭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然而,锦织圭发现自己想要抢上升点也抢不到了,反弹高度着实太低,而且如果发力过猛,还可能会直接下网。
但锦织圭的处理依旧非常轻松,几个大步进入底线,双手反拍稳稳当当地拉了一个强烈上旋瞄准直线方位的底线大三角,试图用网球的速度尾劲和旋转挤压高文的挥拍空间,继续为自己赢得下一拍的优势。
这样就……等等!
锦织圭完成击球的时候就可以看见高文的身影已经马上到位,他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自己击打直线空档的选择完全被高文识破,甚至可以说是高文选择切削中场球的陷阱,但锦织圭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速度?旋转?底线大三角的死角?
这些对于高文来说并没有压制作用,然后就可以看到高文没有后退,而是主动迎前跨了一步压上。
这一个动作,锦织圭马上就明白高文的意图了,因为这就是他最擅长的击球:
上步抢上升点!
他怎么忘记了,高文虽然身材高大,但击球风格却完全没有那些大个子笨重扎实的特点,相反总是特别轻盈灵动。
但现在意识到这一切,却已经太迟了。
蹬地!引拍!抢点!
从放慢节奏到骤然加速,高文变换自如,正手抢得非常快速也非常及时,一个提拉动作就已经将网球直接撞回去,而且主动发力的肌肉线条非常明显。
轰!
网球就化作一道光影横穿整个球场,朝着锦织圭的正手大空档飞行回去,但锦织圭的脚步依旧停留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往前截击还差了一大段、往后回归底线击球也差了一大截,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网球穿行过去,而他没有任何机会。
又或者说,出界?
显然没有,一切都在高文的算计之中,最后一拍制胜击球几乎就是等在原地,只需要做一个挥拍动作就能够完成得分,高文又怎么可能追求那些冒险击球呢?
“比赛,高!”
破发,成功!
一如既往地,在第一盘最关键的时候,高文敏锐地提升状态、抓住机会,在算计与反算计的博弈之中抢占上风,再次破发之后就迎来自己的发球胜盘局。
锦织圭站在原地,有些懊恼,对于自己刚刚这一拍中场击球没有能够提前识破高文的战术意图而懊恼,耷拉着肩膀,垂头丧气地走回底线,就好像失去全世界一般。
===420
不屈不饶===
观看锦织圭的比赛,他似乎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沮丧的、郁闷的、泄气的状态,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不积极,首次观看锦织圭比赛的观众甚至可能会怀疑,他是不是随时都可能退赛?
但熟悉锦织圭的观众就知道,这是烟雾弹,就如同墨鱼发射墨汁欺骗对手一般,那些垂头丧气全部都是表面现象,如果相信锦织圭的表现,很有可能就会丢掉比赛注意力,专注度的下滑就是失败的开端。
竞技体育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名球员意外受伤,只是勉强坚持,比赛眼看着就要无以为继,人人都以为这场比赛可能会一面倒地直接崩盘;但现实状况往往更加复杂,很多球员反而会因为对手的受伤而丢失注意力,整个比赛对抗强度的下降更是导致双方手感都跟着波动。
最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盯不住球,击球也就荒腔走板起来。
特别是年轻球员,缺少应对复杂意外状况的能力,更容易这样。
2021年澳网第三轮比赛里,德约科维奇对阵美国年轻小将泰勒-弗里茨(tyler-fritz)的比赛就是如此。
德约科维奇在两盘领先的情况下,意外拉伤腹部肌肉,几乎处于一种正手和反手都不能发力的糟糕状况,连带着发球也没有任何威胁;然后弗里茨没有趁胜追击一举赢下比赛胜利,反而是于心不忍、束手束脚,一路打得小心翼翼。
虽然弗里茨两扳两盘追平大部分,但比赛进程一直不敢发力,反而是给予德约科维奇更多恢复和适应的时间,结果决胜盘里,终于适应疼痛的德约科维奇重振旗鼓,以“6:2”的悬殊比分横扫弗里茨晋级。
锦织圭也是如此。
他的个性本来就不是张扬庆祝、肆意宣泄的类型,所以总是示敌以弱,并且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崩溃”边缘,但其实这些全部都是烟雾弹,骨子里的韧劲和坚毅,一直都是锦织圭的重要特质。
哪怕是熟悉锦织圭的球员,经常也会被锦织圭垂头丧气、万念俱灰的表情欺骗。
破发之后,那个“负面锦织圭”就再次出现了,高文持续不断告诉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假象分散注意力,发球胜盘局必须脚踏实地才行。
很快,高文就证明了自己的预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190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