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1997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2237


《少年包青天》的首播平台已经定了京城台,毕竟是投资方之一,这个事先就说好了的。
京城台开价每集20万,这个价格在市场上不算低,毕竟《少年包青天》集数在这摆着,40集就是800万。
好在京城台并非独播,陈勇另外又找了两家首播平台。
第一个是魔都台,也是每集20万,第二个是香江TVB翡翠台,这个也是陈勇的老关系,没有按集数算,直接打包价500万。
800+800+500=2100
光是光是首轮播映权,《少年包青天》就成功回本,甚至可以说是大赚,毕竟实际投入的资金也就1000万左右,现在直接翻了一倍。
而且在2100万并不是全部利润,《少年包青天》还有其他收入。
目前的电视剧市场,赚钱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渠道。
①内地播映权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把片方电视剧卖给某家电视台。
首轮最贵,如果是独播更不用说,很多都是天价。
像是《少年包青天》想要拿下大陆市场的首轮独播权,最低也要50万一集,甚至要更多。
一部剧2000万+的支出,哪怕是那些经济大省的电视台也不一定能吃得消,所以很少有电视台玩这么大。
一般都是几家电视台共同首播,降低购剧价格,平摊风险。
除了首轮,还有二、三轮,这个价格对比首轮肯定要大跌,而且不一定能卖的出去。
只有那种首轮收视不错的火剧,才能吸引其他电视台购买二、三轮播映权,而且越火价格越高,卖出去的也越多。
理论上,一般首轮不会超过3~4家,第二轮不会超过6~8家,不然大家一起播,影响收视率,至于第三轮,那就几乎没啥限制了,给钱就卖。
这里面还有一个潜规则,让片方可以超出数量限制,那就是另外把首轮、二轮播映权卖给那些城市电视台,也就是所谓的市级、区级电视台。
这些电视台不上星,对那些省台上星卫视的收视影响寥寥无几,很多省台都不重视。
所以,在没有明确合同规定的话,片方是可以走这个漏洞的。
但关键就在于很多市台买不起,而且购剧欲望不强烈,很多都等着第三轮片方白菜价甩卖时占便宜。
极少数特别火爆或者意义特殊的剧,少量市台才会出手,但价格也会比省台低很多。
当然,以上只是大部分正常的播映权模式,实际上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法。
比如有某家电视台彻底买断一部剧的,还有第二轮多家电视台联合一起买剧,买下了几家电视台平分,还有不允许片方卖第三轮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就是一个原则,电视台想省钱还要最大限度提高收视率,片方则想尽办法从电视剧上多捞一点,双方根据各自利益,各种扯皮。
②港台及海外播映权
港台地区还好说,现如今很多电视剧都是港台内地两头卖。
大部分都是先在港台/内地播出,收视火爆后,再引进内地/港台。
当然,也有两地同时首播的,但这种情况不太多,非常考验片方的人脉和电视剧本身影响力。
至于海外就更难了,除非人家主动引进还能卖上点价,要是批发销售,价格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③赞助费和贴片广告
赞助费很好理解,一般就是商品植入广告或者某某景点、地区出钱邀请剧组拍摄,用以宣传。
现在市场还不是特别成熟,只有极少数剧组能得到一笔可观的赞助费。
等到后来市场成熟了,赞助费将会成为影视剧的重要收入,甚至有剧组仅靠赞助费就直接回本小赚的例子。
至于贴片广告,算是时代特色,也是植入广告的一种。
一般都是片尾出现一个大大的广告图片,把片尾字幕和视频盖住,故而叫贴片广告。
这还算普通的,过分点甚至会出现在正片,在左上角、右下角出现个图片或者几行字。
不过后者比较影响观剧体验,而且算是抢电视台的活,所以很多电视台明令禁止,贴片广告也大多都是在片尾出现。
这个贴片广告,全靠片方操作,有的人一部电视剧能拉到几千万的广告费,有的人一毛钱都卖不出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22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