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纯真年代(校对)第4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9/820

  “草。”
  江澈看着台上俩人,默默说了一句。
  然后,他身边围拢的人就发现他了……
  “他又来了!也不知这回是要冲上台打人,还是要把活动砸了。”
  人群开始默默散开。
  江澈身边空了一个圈。
  组织活动的学生会干部发现了这个异常情况,作为学生会宣传部长,刘名声认识江澈,曾经那个诗人西岛就是他负责请来的,结果被江澈揍了两顿,打跑了。
  这回的高晓松和老狼……也是他请来的。
  “不会这么衰吧?”刘名声紧张了一下,直接跟后面人说:“快,你们去找薇薇,一会儿可能要她出面说情。”
  刘名声知道薇薇师姐和江澈的关系不错,吩咐完,直接从舞台一侧跑出来,经台上,跳下来,来到江澈旁边。
  “江澈同学……”刘名声扭头看了看台上俩人,担心说:“认识?有仇?”
  江澈心说这算不算认识呢?
  “还是你要用场地?”见他不说话,刘名声紧张又问了一句。
  一个像江澈这样做事根本不讲规矩,偏还手段百出的人,总是让人担心的。
  “不用,算认识,没仇,我就听听歌。”江澈把他两个问题一起答了。
  他们说话这工夫,台上的高晓松和老狼也已经发现了现场的异常,停止弹唱,带着卸个不安,困惑地关注着刘名声和江澈这边的情况。
  “认识啊?那就好。”听到江澈的答案,刘名声第一时间松了一口气,开心笑着说:“认识就好。正好,他俩也唱了几首了,准备歇一歇,一块儿聊聊?”
  “哦,好。”
  台上换了一组人,刘名声招呼高晓松和老狼往台后走,同时自己也领着江澈过去,路上说:“借你的东风拉了个赞助,小打小闹,对了,江澈你以后有什么活动,提携提携?我还是有些组织能力的。”
  江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刘名声在西岛那件事情上有过问题,但是后续的动作,主动代还童阳被偷的两百块钱,跟他道歉……能屈能伸,很睿智。
  说话间两人走到后台。
  刘名声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心说不是认识吗?那应该不用我帮忙介绍了吧。
  高晓松和老狼不一样,因为他们压根不认识江澈,所以根据刚刚现场的情况第一时间判断,这家伙很有可能来者不善。
  再看刘名声的姿态,这人很棘手,惹不起。
  “你好,兄弟贵姓?”
  老狼沉默地点头笑了笑,出来说话的是高晓松,笑着问候然后递出来两根烟,继续说:“混口饭吃,哪里有什么不对,兄弟多担待。”
  他们俩现在应该已经是去嗨南酒吧混过一阵了,兴许没少遇见这种情况,场面上的事也知道怎么应对。
  人在异地总不免低一头,在燕京城里其实挺能来事,人面也颇广的高晓松,此时把姿态摆得很低,目光诚恳看着江澈,等他接烟。
  “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什么意思?”对面,江澈突然问。
  高晓松:“啊?”
  看来是来交流的诗人?这就等于踩在高晓松的盘子里了,小高同志信心满满地甩了一下头发。
  “别甩头发,我问你什么意思?”
  “我……兄弟,这是你写的么?”
  “不是我……是一傻逼写的。”
  “果然,我就说嘛,狗屁不通,这特么什么玩意儿啊。”高晓松的京片子出来了。
  江澈笑了。
  高晓松心说看来是踩对路子了,不自觉又甩了一下头,继续道:“这玩意特么的你说是诗吧,朦胧派现在整其实个已经走歪了,你要说他是歌词,这……这写的人,他有一点生活么?我本身也算两边都踩着点,怎么着,咱哥们一会儿一起喝点?”
  江澈前世看过他的节目,知道这家伙是个神侃。
  点了点头,江澈说:“大紧啊……”
  “嗯?大……”
  “……最近啊,怎么样,最近还好吧?”
第四百五十二章
那些文艺青年的故事
  饭后带了些粗糙简单的食物,江澈和高晓松、老狼,刘名声、薇薇师姐,还有其他民谣歌手一起,回到入夜后的舞台续摊。
  大概十几个人,就这么零零散散围一圈坐着,手里拿着啤酒瓶……把木吉他放在一旁。
  偶尔有人来了兴致,放下酒瓶拿起吉他弹唱一首不知名的歌,趁着酒意把声音和情绪都洒在夜风里。
  “好。”
  一个唱完,大伙儿胡乱吼几声,然后下一个。或也有时候,一个唱到一半,另一个拿起吉他接上,唱个简单地和声。
  这场景哪怕江澈其实不是个文艺青年,依然觉得有趣,有一种莫名地放松感和寥廓感。
  依然有些青涩的老狼,就如他二十年后一样腼腆少话,哪怕喝得多了,也是缓慢的语速,大多时候安静在听,偶尔才说几句。
  他也唱歌,把吉他横在膝盖上,低着头很自由,很平淡地唱。
  这个时候江澈才知道原来他自己也写歌,而且写的还不错,就像许多人都是在多年后通过网络综艺认识了一个腿很白的胖子,返回头才知道,高晓松原先也唱歌。
  大多数时候是高晓松在说话,京城侃爷的风范一展开,就有点儿拦不住的架势。
  他是能说的,古今上下,天南海北,军事政治,秘闻八卦,什么都能跟你扯。文史能讲,黄腔能开,就是四九城里一代代少年人拍婆子的那点事儿,讲来照样有满满的滋味。
  “老崔,崔健你们知道吧?我给你们讲一个老崔当年的事,他丫当年臭装,差点让人花了(打伤)……”
  “你说谁,宋柯?那我铁瓷啊,欸我给你们讲一宋柯的事啊,你们知道他长那样,凭什么招那么多姑娘么?”
  “对,他吉他谈得是不错,不过主要不是这个,是他那话儿……嘿,天赋异禀。”
  “窦唯?熟,那也是我铁瓷啊,那小子个性比较怪你们知道吧,现在好像不做乐队了,单玩儿,越玩越开。”
  “……”
  在高晓松的嘴里,谁都是铁瓷,谁那点事儿,他好像都在场,而且能讲成故事。
  这样的人注定有一口饭吃,或者准确点说,高晓松同志其实打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完全不必担心这些问题,他的家庭背景在那里——外公是深大首任校长,外婆是北航筹建人之一,外舅公式燕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舅舅是清华系主任,父母也都是清华教授,母亲还是梁思成的学生,继父更牛,是开国副总理之孙。
  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才最适合在这样一个时代,去叛逆,去做一个满怀江湖和梦想的文艺青年。
  当他多年后说出那句其实挺让人糟心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被日子折腾散了的人会想说,去你妹的吧,问题他真的可以,他人生最大的阅历和认知缺陷,就在于他根本不知道,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苟且”就已经不易。
  高晓松是喜欢江湖的,对他而言,那些被人砸场子的“艰难”,那些放低姿态故作老道的江湖应对,都是带有幻想色彩的经历和故事。
  理想主义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哪怕在倒马桶维生的时候,依然可以幻想着《上海滩》的剧情,安慰自己是丁力。
  “哥们你早说啊,话说我刚刚差点以为你是江湖人,找事呢,吓我一跳。”高晓松醉得有些厉害了,凑到江澈旁边说:“怎么说,有空去趟燕京城,哥们带你玩儿?咱哪哪都平趟,你信不信?”
  江澈苦笑着点了点头,到这儿,心里那点儿恶趣味也收了,返回去说:“那你倒是说说看,我之前说那句歌词,它到底怎么样?”
  “……是歌词吗?”
  “是啊……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江澈这回把词给唱出来了。
  周围人都愣了一会儿。
  “有点梵唱的感觉。”
  老狼这么一说,大伙儿都止不住点头。
  “这样就合理多了,还有么?”
  “我想想……你们听下这句”,江澈低声哼着,“你说那时屋后面有白茫茫茫雪呀,山谷里有金黄旗子在大风里飘扬。”
  “这,有点意思啊。”有人把吉他拿起来了,试着去弹一个曲调。
  “这丫是个会写词的”,高晓松则说,“白茫茫茫雪,为了凑曲子,这有点儿不择手段的意思,硬多出去一个‘茫’……不过意外挺有味道。”
  这天晚上趁着酒兴,江澈和一帮文艺青年一起把歌“写”完了。
  “你们说,这歌叫什么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9/8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