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2/1806

[41]见中村隆英:《日本向华北的经济推进,1933—1938年》。
[42]恩迪科特:《外交与企业》第5章。
[43]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
[44]松本重治:《上海时代》。
[45]波多野善大:《国共合作》,第180—192页。
[46]《现代史资料:日中战争》。
[47]阿诺德·A.奥夫纳:《美国的姑息政策:美国的对外政策与德国,1933—1938年》。
[48]卢沟桥事件的最近最可靠的叙述是寺平忠辅的《卢沟桥事件》。
[49]长谷川正:《对立战争论》,第164页。
[50]高田保马:《东亚发族论》,第67—77页。
[51]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在莫斯科举行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提出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译者
[52]福克斯:《德国与远东危机,1931—1938年》,第232—233页。
[53]内森·哈斯拉姆:《苏联援助中国和日本在莫斯科对外政策中的地位,1937—1939年》,载伊恩·尼什编:《20世纪30年代苏日关系的一些方面》,第39—40页。
[54]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检疫隔离”演说。他说:“爱好和平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反对……制造国际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局势的那些国家。”他建议采取“检疫隔离”的方法来对付主张孤立的政策,各国政府断绝同侵略者的正常联系,施加压力,以维护世界和平。——译者
[55]彼得·洛:《英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英国远东政策研究,1937—1941年》,第34—35页。
[56]这里所说的国际主义,主张和法西斯德国妥协,防止世界陷人战争。——译者
[57]彼得·洛:《英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英国远东政策研究,1937—1941年》,第41—42页。
[58]同上书,第50—53页。
[59]佐尔格为共产国际和苏联特工人员,从日本近卫首相的密友尾崎秀实得到日本决定南进不北进的情报。——译者
[60]哈斯拉姆:《苏联援助中国和日本在莫斯科对外政策中的地位,1937—1939年》,第48—49页。
[61]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突然袭击波兰,与波兰缔结有互助条约的英法,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英法与德国虽已宣战,但一直没有战斗。也有人称为“奇妙的战争”。——译者
[62]洛:《英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第106页。
[63]同上书,第124页。
[64]F10904/280/10,见FO371/27670,伦敦档案局外交部档案。
[65]《新共和》第105卷第8期(1941年8月25日),第238页。
[66]《朝日新闻》1941年8月16日(晚刊)。
[67]F8496/60/10和F9109/60/10,见FO371/27615,外交部档案。
[68]F14155/13469/10,见FO371/27753,外交部档案。
[69]《大公报》社论,1942年12月7、8日;1943年1月3、9日。
[70]《大公报》1943年1月29日。
[71]PREM4,28/9和30/1,伦敦档案局首相文件。
[72]美国国务院:《战后对外政策的制订,1939—1945年》,第553页。
[73]《大公报》社论,1943年12月3、7日。
[74]入江昭:《实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年》,第156页。
[75]总统秘书档卷:中国,富兰克林·D.罗斯福文件(海德公园)。
[76]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第183—187页。
[77]入江昭:《实力与文化》,第199页。
[78]PREM4,30/11,首相文件。
[79]艾赛亚·伯林:《华盛顿通信,1941—1945年》,第448页。
[80]FE(44),CAB96/5,内阁文件,伦敦档案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2/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