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9/1806


[22]董显光:《中国与世界新闻界》,第72页。
[23]布托:《东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第135—136页。
[24]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97页;威廉·C.柯尔比:《德国与中华民国》,第217—223页;于尔根·多梅斯:《推迟的革命》,第580—585页。
[25]关于国家资源委员会,见本书第3章,1932年创办的被责成通盘研究军事、工业、文化等国防需要的国防设计委员会为该委员会之先导。见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第292页。
[26]《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第324—326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112、153—155页;多恩:《中日战争,1937—1941年》,第6—10页;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第九表。
[27]见本书第12章(范斯莱克著);关于蒋同周的会谈,见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0/14154,1937年7月23日,附件:毕恩来致雷蒙德·莱斯利·比尔信。
[28]《中华志,1937—1943年》,第321页,重点号是著者加的。
[29]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116—118页;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册,第1152页;钱端升:《中国的政府与政治》,第185—187页。
[30]军事委员会无委员长办公室,疑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译者
[31]关于政府组织,见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116—117页;钱端升:《中国的政府与政治》,第185—187页;《中华志,1937—1943年》,第86、322—323页。
[32]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册,第1214页。
[33]关于国民参政会,参见徐乃力:《国民参政会与中国战时问题,1937—1943年》。
[34]张其昀:《党史概要》第3册,第1226—1227页;关于青年团的政治作用,见易劳逸:《失败的根源:国民党中国在战争和革命中,1937—1949年》,第89—107页。
[35]张其昀:《党史概要》,第4册,第1731页。
[36]因为一般地说,日本仅仅占据了城市、铁路沿线和沿海地区,其他省份,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相当大的地区或多或少仍在国民政府的管辖之下。
[37]《战时后方工业是如何建立的》,《新世纪月刊》1944年3月15日,第10—13页;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1期(1943年12月13日),第27—33页;许涤新:《抗战以来两个阶段的中国经济》,《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4期(1940年2月15日),第33—44页;《中华志,1937—1943年》,第436—439页;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1950年》,第211—218页;休伯特·弗雷恩:《自由中国的新政》,第41—42页。
[38]《战时后方工业是如何建立的》,第12页。
[39]《中华志,1937—1943年》,第438页。
[40]石西民:《抗战以来的中国工业》,《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4期(1940年2月15日),第53—54页;林继镛:《抗战期中民营厂矿迁川简述》,《四川文献》第62期(1967年10月1日),第4—7页;休伯特·弗雷恩:《自由中国的新政》,第42—43页;斯诺:《争夺亚洲的战争》,第149页;巴巴拉·W.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年》,第184页。
[41]关于战时的教育,见休伯特·弗雷恩:《战时中国教育》;威廉·P.芬恩;《日本侵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约翰·伊斯雷尔:《西南联合大学:作为首要价值的遗风》,欧俊臣(音):《战时中国的教育》,二文均载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42]称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译者
[43]陈达:《现代中国的人口》,第61页。迁徙到中国西部的移民,其精确的人数不可能确定。陈估计,华北和华东主要城市有350万居民从日本人手下逃离出来。这些人大概构成了国民党区域永久性难民的主要部分。陈达估计另有1075万人从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逃出。这些人中间许多无疑是农民,他们在战事发生时离乡背井,但是随后返回了。对逃往中国西部的难民数字,一些估计高达5000万。见张嘉 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4、25页。不过,这确实是不准确的。白修德著:《寻找历史》,第79页谈到难民数字的估计是如何变得严重夸张的。
[44]“下江人”,是四川人对长江下游省区的人的一种称呼。——译者
[45]陈达:《现代中国的人口》,第62—68页;史国衡:《中国进入机器时代:中国军事工业劳工研究》,第9—12页及各处。
[46]因国际时差,中国记载珍珠港事件,日期为12月8日。——译者
[47]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202—203页;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296—297页;卡尔逊:《中国军队:其编制和军事能力》,第73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第573—574页。
[48]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第152页。
[49]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下册,第587—588页。
[50]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948年的历史综合分析》,第148—149页。
[51]布托:《东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第153页;博伊尔:《中日交战,1937—1945年》,第300页;藤原彰:《日本陆军的作用》,载多萝西·博格和冈本俊平合编:《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1931—1941年的日美关系》,第191页。
[52]蒋介石:《抗战建国》,第108页。
[53]《美国对外关系:1943年,中国》,第142页。
[54]即皖南事变。——译者
[55]查尔斯·F.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303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205页;L.P.范斯莱克编:《中国共产党运动:美国陆军部报告,1945年7月》,第71—72页。
[56]史迈士致国务院:《1940年在中国的和有关中国的重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进展状况》,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4662,1941年1月29日,第7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203—204页;白修德与贾安娜:《中国雷鸣》,第62页;齐锡生:《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军事失败和政治崩溃,1937—1945年》,第40—82页。
[57]中国官方关于战时伤亡的数字为3211419人,包括死亡1329958人,《中华志,1950年》,第182页。
[58]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表9,不过可能没有一个人知道国民党军队的精确数字。张嘉 璈:《恶性通货膨胀》第127页记载,军队从1940年的250万人增加到1941年近450万人。《中华志,1937—1943年》提出了一个600万的数字。
[59]查尔斯·F.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35页;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112—113页。
[60]应为“民族革命同志会”。——译者
[61]易劳逸:《地方政治与中央政府:云南与重庆》,载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第329—355页;齐锡生:《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第83—131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9/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