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5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1/1806


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译出
译者的话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相应历史时期的专家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剑桥中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是《剑桥中国史》第15卷的中译本,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本书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本书最后部分对台湾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叙述和评析。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问题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关心中国“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的一切读者提供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参考书。
翻译出版《剑桥中国史》是为了给我国学术界提供参考、以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具备“为错”、“攻玉”条件的他山之石,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对我们是有益的。就本卷而言,我们认为各章作者的态度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许多问题的叙述和分析较接近客观。另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尖锐对立,本卷作者们的某些观点和结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在这里,我们特此申明。特别是其中的某些作者,将中国的台湾作为“中华民国”看待,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不过,考虑到翻译著作的特点及全部15卷的《剑桥中国史》之学术性质,本卷的翻译仍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对材料的取舍以及术语的使用等敬请读者自行鉴别。书中引用的中文材料,尤其是一手材料,我们尽可能查对原文;少数引文未能查到,从英文回译,并将引号删除,尚祈读者见谅。此外,对于原文中的错误、不明确之处,我们尽力作了纠正和补充。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参加本书翻译的有(按所译章节先后为序):俞金尧、时和兴、鄢盛明、王云周、徐再荣、胡北海、刘峰、包茂宏、郑文鑫、齐霁、韩立民、孟庆龙、李庆红、赵成根、胡叶平、张宙星、鲍静、熊进、王明毅、苏征宇、张薇、张军、李光祥、周骏、张勇、姜江华、李凉、张涛、田淑芳、秦立德、张丹、戴清、邵燕君、周阅、史成芳、匡紘远、袁克修、王丹妮、张晓华、明立志、王东海、冀飞、李耀星、孙学敏、温瑞茂、亦文和日天。本书大部分章节由李殿昌校订,俞金尧、孟庆龙、匡紘远、陈福生、郝名玮、郑文鑫、徐再荣、日天校订了部分章节(第一章、第二章部分、第三章、第四章部分、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部分、第十一章部分)。全书由孟庆龙负责统稿工作,浦鞍平通看了全稿,出版社有关领导及历史编辑室的同志们详细审阅了全书,并对原文中的不少错误和不当之处进行了纠正和补充。在翻译过程中,徐景慧、毕建康、王眉、刘兴成、高珊、向有等做了大量的核查引文和文字工作。
为了使本书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历史编辑室和负责出版发行的同志也多方协助。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译文错误及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1992年6月20日
目 录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 1949—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1966—1969年
第二章 中国陷入危机
走向对抗
权威的垮台
夺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论
第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政策,1965—1967年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附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1969—1982年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