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3/1806


结论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早期年代,1949—1956年
中期年代,1957—1965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毛泽东以后的中国,1977年及1977年以后
结论
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社会主义文学的建立,1949—1956年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56—1965年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台湾的新作家,1966—1976年
毛以后的时代
附言
第五篇 分离的省份
第十二章 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1949—1982年
巩固基业,1949—1959年
经济起飞,1960—1970年
新的挑战,1971—1978年
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后的台湾
后记 统一的重任
附录会议与领导人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重印后记
总编辑序
由于现代世界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从历史上认识世界就愈发变得必要,历史学家的任务也就更为复杂了。事实和理论互为影响,资料激增,认识也在提高。仅仅总结已知的事件就令人生畏,然而,对于历史的思考来说,认识的事实基础越来越必不可少。
自20世纪初起,剑桥历史丛书已经在英语世界中为多卷本史学著作树立了一个样板,丛书的各章都是在各卷主编的主导之下由有关专家撰写而成。由阿克顿勋爵规划的16卷本《剑桥近代史》于1902—1912年间问世。随后又陆续出版了《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英国文学史》以及关于印度、波兰和英帝国的剑桥史。原来的《近代史》现在已为12卷本的《新编剑桥近代史》所替代,而《剑桥欧洲经济史》现在也接近完成。其他的剑桥史学著作有伊斯兰史、阿拉伯文学史、伊朗史、犹太人史、非洲史、日本史以及拉丁美洲史。
就中国而言,西方史学家面临着一个特殊的问题,中华文明史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文明史都来得广泛而复杂,它只是比作为整体的欧洲文明史略少头绪而已。中国的历史记载浩如烟海,详尽而广泛。很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学一直是高度发达和成熟的。但是,直到20世纪中叶之前,尽管欧洲的汉学家们有过重要的、开拓性的辛勤耕耘,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几乎限于翻译少量古典著作,以及编写主要的王朝史及其制度史史纲。
近来,西方学者更为充分地利用了中国,还有日本的丰富的史学传统,大大地增进了我们对过去的事件和制度的明细认识,以及对传统历史编纂法批判性的理解。此外,现在这一代的西方中国史学家在继续依靠迅速发展着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汉学研究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现代西方历史学的新观点、新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近期发展成果。近期的历史事件在对很多旧观念提出疑问的同时,也使一些新问题突出起来。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之下,西方在中国学研究方面的革命性变革的势头正在不断增强。
1966年,在开始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的、基础性的中国史著作:即按当时的认识写一部6卷本的著作。自那时以来,当代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新方法的应用,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现在,《剑桥中国史》已扩充为15卷,而且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文学史等专题史,经济学和工艺学的很多方面内容,以及地方史的所有宝贵资料。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史研究的长足进步。
近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所取得的惊人的进展今后将会继续,并会加快。西方史学家对这一巨大而复杂的课题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所在国家的人民需要对中国有更广更深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世界,这不仅是因为它有此权利和必要,还因为它是激发人们兴趣的一门学科。
费正清
丹尼斯·特威切特
第15卷序
第14卷《剑桥中国史》阐述了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为止的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历史。那个时候,这个国家似乎已从“大跃进”的灾难中恢复了元气,当局正在着手实施其耽搁了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尽管中国在此前与苏联分道扬镳,但它看起来还只是一个变异的斯大林模式的国家。实际上,包括最高领导层在内的所有中国人,以及全部外国观察家都没有意识到,毛泽东即将发动一场运动,以改变那种形象,这是一场除了牺牲生命以外,在各个方面都将比以往所经历过的任何运动破坏更为严重的运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