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1806


[116]弗里茨·耶格尔:《裴矩的一生及其著作》,载《东亚杂志》,9(1920—1922年),第81—115、216—231页。
[117]《资治通鉴》卷180,第5635页。
[118]《资治通鉴》卷181,第5645页。关于人口数字的解释已有大量讨论。见毕汉斯《公元2至742年中国的人口普查》,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19(1947年),第160—161页;浦立本:《隋唐时期的人口登记》,载《东方经济和社会史杂志》,4(1961年),第289—301页。
[119]《隋书》卷25,第717页;白乐日:《〈隋书〉中的刑法志》,第91页。
[120]《隋书》卷8,第64—65页。
[121]《隋书》卷75,第1707页。
[122]《资治通鉴》卷182,第5694页。
[123]杨联陞:《中华帝国公共工程的经济特征》,收于其汇编《中国学概览》(1969年),第203—204页。
[124]《资治通鉴》卷181,第5636页。
[125]马伯乐:《浙江考古队的简要报告》,载《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14(1914年),第5页。
[126]《隋书》卷24,第686—687页;白乐日:《〈隋书〉中的食货志》,第54—55页。
[127]《隋书》卷81,第1825—1828页;R.角田、I.C.古德里奇:《中国断代史中的日本》(帕萨迪纳,1951年),第28—36页。
[128]《资治通鉴》卷181,第5641页。
[129]《隋书》卷67,第1580页;耶格尔:《裴矩的一生及其著作》,第97页。
[130]约翰·贾米森:《三国史记和统一战争》,加利福尼亚大学未发表博士论文,1969年,第20—32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77页。
[131]《隋书》卷4,第79—81页。
[132]宾板桥:《唐朝的建立:隋之灭亡和唐之兴起》(巴尔的摩,1941年),第43页。
[133]《隋书》卷4,第86页。
[134]《隋书》卷4,第86—87页;山崎宏:《隋之高句丽远征与佛教》,载《史潮》,59(1953年),第1—10页。
[135]贾米森:《三国史记和统一战争》,第32—34页。
[136]《隋书》卷4,第88—89页。
第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
隋朝末年义兵蜂起,公元617年隋军中最强大的将军之一唐公也起兵响应。唐公的军队进逼隋都,摧毁了它的防御,并夺取了京城。六个月以后,他在那里建立了后来几乎延续三个世纪的新王朝,它与汉代并称为中华帝国的两个黄金时代。由于隋代在差不多30年前已经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所以当李渊接着在全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权的时候,他幸运地继承了隋王朝这一份大家业。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和中国历史上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大多数叛乱领袖一样,李渊也不是一个平民,而是一个出身显赫世家的贵族。他的先世可以确切无疑地上溯到他的祖父,即作为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八柱国是曾在6世纪50年代襄赞宇文泰建立北周国家时的主要将领。李氏家族在那个时候聚居在武川镇,它是北魏的拓跋国家在长城塞内(今大同附近)的一个防戍据点,也是宇文泰的老家。李虎的祖先目前史学界尚未完全弄清。唐皇室自称,李虎祖父是李熙,他的父亲是李天赐,这两个人都是北魏(386—585年)的著名军事将领,因此李虎的家是出自西北著名的陇西李氏,即出自在5世纪初年统治过甘肃西部的西凉小王国的王族(西凉在420年被匈奴消灭)。西凉的创建者李昞原是汉代抗拒匈奴的名将李广的后裔,也是当地著名的氏族之长,李广的子孙在敦煌郡世代为郡守。西凉覆灭以后,它的末代国王之子李重耳逃往南部中国,后来就在拓跋氏北魏供职,当了刺史。李熙据说就是李重耳之子。
唐皇室自订的家谱意在表明他们是出自汉代的名门,同时还是西北的望族。可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代史书作为确切事实所提供的这个世系,其实只是一个精心的编造。据认为,李氏家族同西凉王室毫无关系,也同陇西望族李氏毫无关系,它不过是中国东部家族的一个小支派,即河北赵郡李氏:这个支派定居在拓跋氏北魏治下的西北,与非汉族的部落贵族实行广泛的联姻。据认为,从李虎先祖中的两个人——李初古拔和李买得——的名字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要不就是袭用了汉族的李氏姓,要不就是被赐姓李,而他们的名则依然故我,也许是鲜卑族的。[1]
可是不管它的最初渊源何在,李氏家族在6世纪下半叶却是极重要的一个贵族。在宇文泰创建北周的其他赞助者中,还有突厥望族成员独孤信和隋文帝的父亲杨忠:他们的家族间有着联姻的关系。独孤信有几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的第一个皇帝明帝(557—561年在位)。他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581—604年在位)。他的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这对夫妻在566年生下了李渊。[2]因此,李渊不仅是著名武人的后代,也不仅是统治中国西北部的汉—鲜卑—突厥贵族的混血儿,而且他通过他的母亲又同北周及隋两家皇室有着紧密的关系。
李氏家族还是最高品级的世袭贵族。李虎在北周之初的558年被封为唐公。他的儿子李昞承袭了爵位,后者在572年死后这爵位又传给了六岁童子李渊。
隋王朝执掌政柄以后,李渊备受隋文帝的恩宠,而他与文献皇后的近亲关系又使他能官居高位。李渊于581年开始作文帝的侍卫——千牛备身,后来陆续做过畿辅地区或中国西北战略要地的刺史或郡守。在炀帝时期,他仍然做着许多重要的郡的郡守。后来被召还京师,委以殿内少监和其他朝廷要职。
613年,李渊43岁的时候任卫尉少卿,负责京师的兵器和兵器库,并且在炀帝的第二次远征高丽时承担监管向东北前线(今辽宁省)运送军需之责。
也就在那一年稍晚些时候,即在三年零星不断的骚乱和劫掠之后,不满于政府的杨玄感(文帝的主要顾问杨素之子)起兵于河南北部之黎阳,从而爆发了反隋的第一次大叛乱。[3]
杨玄感本人好文,喜欢结纳文学宾客之士。他也和李渊一样,是隋帝国的社会精英人物,并且与皇室是远亲。他官至礼部尚书,而且在远征高丽之初就受命在隋军的主要供应基地黎阳督运军需。杨玄感尽管出身于有特权的贵族门第,却也沿袭了他父亲同文帝及炀帝之间的猜忌和恶感,而且他也像当时和后世的人那样深信,杨素是炀帝在606年授意毒死的。在讨伐吐谷浑的那一次失败的战役中,他就曾被人劝阻不要参加609年的叛乱。这时他认为他身处群情鼎沸之地,而这种不满情绪是611年黄河大水灾的后果,也是609年征发民工修筑北段运河(永济渠)引起的百姓的痛苦和炀帝远征高丽之役从灾区征调了大量农民的行动造成的。早在613年初期,今山东省黎阳之东就已连续爆发了农民暴动。杨玄感利用了人民对高丽之役的普遍反对和对炀帝本人的广泛不满,纠集叛军向东都洛阳进发,并将它围困起来。
隋炀帝被迫放弃对高丽的征讨而集中兵力平叛,叛军被优势官军迅速平服。杨玄感被俘虏并被杀害,他的家属和随从也无情地被杀戮殆尽。这次叛乱只延续了不足两个月。
可是就在那一年,叛乱仍是此伏彼起,频频发生。不少于8起武装起义的消息从各个不同地区传来。李渊从东北被调往陕西治军,以保卫通往京师的要道。在西北,一个名叫白榆妄的叛乱者引起了甘肃的骚乱,从而破坏了隋朝骑兵所仰赖的国家的马匹放牧场地;另外,在613年和614年叛乱也在邻近京师西面的扶风郡发生。这些小叛乱都很快被扑灭,但它们的残余分子仍逍遥法外,而且随着政权和秩序的进一步瓦解又爆发了许许多多或小或大的纷乱和叛乱(见地图3)。
615年和616年李渊又接受了另一军事要职,这一次是在河东(今山西省北部),他平定了当地许多股匪,而且胜利地抗拒了突厥人对边境的侵犯。为了酬赏勋劳,炀帝于617年初提升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自615年以来一直屯驻太原)。他的指挥部即设在晋阳。
这时,炀帝自己南下去他的行都——江都,他对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失去有效的军政控制。李渊的新任命不过是在事实上确认他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已经行使的军事权力罢了。[4]但是,直到此时为止,李渊仍是隋王朝的忠心耿耿之臣和极有价值的支持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