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1806

这一次皇位继承没有遇到什么麻烦。阿保机的所有兄弟都已死去,他们子孙的力量似乎也在这一时期早期的几次叛乱中丧失殆尽。当皇位传给皇室长支成员时,再也没有人起而反对了。世宗的长子已经过世,皇位传给了他的次子贤(948—982年,契丹名明,扆),他于969年到982年在位,庙号为景宗。
景宗朝,969—982年:与宋朝对抗
到新皇帝景宗登上皇位之时,中原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后周,虽然在重新建立中国政治的稳固方面飞速地迈进,但由于959年世宗(柴荣)的突然死去和6岁儿子的即位而遭到了削弱。这个男孩在一位名叫赵匡胤(庙号太祖,960—976年在位)的将领所领导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赵匡胤在960年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宋。宋太祖最终解除了自9世纪晚期以来中国真正的权力拥有者——藩镇将领们的权力,并在稳定的文职官员统治下为其新王朝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太祖一个接一个地将割据中国长江以南的独立国家消灭并置于宋的控制之下:963年长江中游的楚国(译者注:楚国已于951年为南唐所灭),965年四川的后蜀,971年广东与广西的南汉,975年江苏、安徽和江西的南唐相继灭亡。当976年他的弟弟光义(庙号太宗,976—997年在位)继承他为宋朝皇帝时,只剩下两个独立政权还没有并入帝国:浙江的吴越和山西的北汉。吴越在978年向宋投降,只有北汉尚存。
北汉,这一位于山西的沙陀突厥人的最后残余势力,自951年它建立后,就与辽紧密相连,当时它的首任皇帝受到了辽世宗的册封。甚至连怠惰的穆宗也明白北汉对于辽防御战略的重要性并在10世纪60年代初期竭力帮助北汉击退宋的一次进攻。一个独立的汉国对辽非常有利,它使辽宋边界缩短为河北平原相对狭小的地带,并为辽提供了一个盟友。它会从山西北部高原几乎坚不可摧的基地对宋进行包抄,以此对宋通过河北平原向北进攻辽的企图构成威胁。然而,北汉是一个小国,尽管它有勇敢善战的军队,却完全不能与宋进行全面战争,除非依靠与强大的辽帝国结盟。
北汉小心谨慎地维持着这一联盟。971年景宗即位不久,他们开始按月派遣礼宾使节到辽朝宫廷以争取支持。不过,宋已决心灭掉北汉并在974年开始与辽协商签订和平条约,以确保当他们进攻北汉时辽保持中立。
975年初,宋辽开始定期互换外交使节。977年,宋甚至设置了五个边界官员负责与北方的贸易。宋太宗也许希望稳定边界并制造辽与它的属国北汉的不和,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努力是白费了。
太祖统治时代的最后一年即976年,宋侵入了北汉。北汉向辽朝宫廷求助,一支军队被派出并帮助北汉击退了入侵。第二年,宋对北汉的新攻势又导致了另一次求援。契丹又一次派步兵和骑兵帮助北汉军队进行抵抗。
979年,在吴越投降以后,宋太宗对剩下的最后一个独立国家北汉发动了全面进攻。辽派出一名使臣到宋朝宫廷,要求作出解释,却被不客气地告之不要介入这场冲突,否则他们也要遭到进攻。979年初春,辽派出军队援助北汉,但宋朝军队对他们进行了截击。辽军遭到惨败并伤亡惨重。六月,宋朝军队攻克太原,北汉皇帝向宋军投降。最后一个独立国家被消灭和吞并。
然而,此时的宋太宗在取得完全胜利后,却作出了一个非常轻率的决定。他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也没有给已经精疲力竭并过分展开的军队任何休整和巩固的机会,就转而向东,穿过太行山诸隘口,侵入了契丹在河北北部的领土,以图收复937年被契丹占据的十六州。
在包围辽南京(今北京)的进军途中,宋太宗赢得了与辽军队交战的几次初步胜利,可接着在七月份,宋与辽军主力在南京西南的高梁河展开了激烈的决战。[25]这对宋来说,是一次全面的灾难,宋军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辽军抓获了许多俘虏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盔甲、辎重、装备、钱币和粮食。倒霉的宋朝皇帝受了伤,与他的军队失去联系,只身逃离战场并乘一辆驴车向南逃窜。他的一些将领以为他死了,不知道是否应当拥立宋朝建立者的儿子为皇帝来代替他。本来以胜利占领北汉为开端的行动,现在却以可悲的失败而告终。
当时,辽朝掌握了主动权。980年,景宗亲自指挥对河北的进攻。夺取了瓦桥关并击败一支宋军。982年,他发动了另一次进攻,但这一次辽军被击败,景宗被迫撤军。
这些事件的后果是辽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完全改变,不再围绕缓冲国北汉周旋。两大帝国此时沿着从大海一直延伸到黄河上游拐弯处的一条连续边界互相对峙。而且辽继续占领着十六州,这始终在宋朝宫廷激起复仇的情绪。战争的再次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与宋朝的这些麻烦并不是景宗时代仅有的军事问题。973年,辽与党项人发生了边界问题,973年和976年,又与入侵并劫掠辽朝领土的东北的女真人发生了边界冲突。在以后的许多年,这两个民族都将给辽惹来许多麻烦。
981年发生了一次旨在拥立喜隐的儿子为帝的政变。喜隐是李胡的儿子,他在穆宗时被投入监狱,可后来景宗即位时却得到了赦免。一群被俘的汉人士兵试图拥立喜隐的儿子,但却遭到失败。喜隐被迫自杀,而他的儿子则被处死。
982年秋天,景宗虽然还很年轻,却在游猎途中突然病倒并死于自己的营帐。他临终遗嘱,将皇位传给他的长子隆绪(982—1031年在位,庙号圣宗)。新皇帝只有11岁,所以由他的母亲景宗睿智皇后(后来尊称为承天皇太后)摄政。
承天皇太后摄政
睿智皇后是另一位在辽朝公众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妇女。[26]原因之一在于辽朝皇室极不同寻常的婚姻结构,皇室从单一的萧姓后族娶妻,而后者也娶皇室公主并享有担任各种有权势官职的世袭权利。[27]为此,皇室的新娘总是来自那些与官僚政治密切相关的家庭,睿智也不例外,她是萧思温(死于970年)的女儿,而萧思温在景宗时代初期担任北院枢密使和北府宰相,[28]他被任命后仅两个月,睿智就被立为皇后。在景宗生前皇后就已经在政治上发挥了影响,而此刻她被委托统治辽帝国。虽然她已成为皇太后,但她并不像称号那样让人想像得那样老,她仅年过三十。
在圣宗漫长时代的前半期,直到皇太后1009年死去,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皇太后和三位重臣的手中,其中两位是汉人。自979年宋朝入侵以来,这三个人就已掌权,而皇太后已习惯于与他们共同执掌朝政。
资历较深的人物是室昉(920—994年),[29]他是河北蓟州人,学识渊博,大约在938年取得“进士”的头衔,这是契丹人统治下首次关于“及第”的记载。其实,他的“进士”头衔差不多是一种个人荣誉,因为考试制度到下半个世纪才永久性地建立起来。当太宗于947年占领开封时,他受命负责礼仪和起草诏书,随后继任南京的一个职位,之后,在穆宗统治时期又担任了十多年的翰林学士。他深受景宗的器重,官职稳步晋升,直到979年成为北府宰相。983年圣宗即位时,他试图告老还乡,但被拒绝并被另外加授中书令的职务。室昉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他主持了招纳贤才和减轻人民税收负担的一系列改革并赢得了广泛的尊敬。990年,他再一次请求致仕并获准常住南京。993年他推荐韩德让代替他的职位并被任命为荣誉性的上京留守(译者注:据《辽史》本传,应为中京留守,而实际上有可能是南京留守)。不久,他就死去了。
韩德让[30]也是一位出身蓟州的汉人,但他的背景与室昉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祖父韩知古[31]自幼被契丹人俘获并成为阿保机皇后家的成员,很快获得了阿保机的信任。契丹领袖让他主持管理汉人的机构(汉儿司)并负责宫廷礼仪。他和另一位中国降人康默记[32]建议阿保机建立汉城,被授予听起来很高的头衔左仆射和左尚书。在整个阿保机时代,他都声名显赫。926年康死后,韩知古成为中书令。他是契丹国最有势力的汉人家族的始祖。
他的儿子韩匡嗣(死于981年)[33]深受阿保机的遗孀承天皇太后的喜爱,成为阿保机先庙的长官(详稳,辽官名)。他与皇室关系密切,所以虽在穆宗时的960年参与喜隐谋反,却得以幸免。在10世纪60年代,他成为还是皇位继承人的景宗的密友。在登上皇位后,景宗先后任命他为上京和南京的留守,并担任了枢密使。在979年宋朝入侵时,韩匡嗣被击败并弃军而逃。景宗想要处死他,但皇后与内戚为他求情而救了他。981年,韩匡嗣被任命为西南招讨使,不久即死去。他不仅对景宗有着强烈的私人影响,而且还是一位强有力的贵族,他拥有自己的私属城邑,此城在991年才成为一个正式的州。他有五个儿子,他们为韩氏家族的百年政治权力奠定了基础。[34]
韩匡嗣的两个年长的儿子韩德源(大概死于980年)和韩德让(941—1011年)在景宗即位前均在其藩邸服务。韩德源于960年到979年期间历任各种职务,但在约980年死前使自己留下了贪污腐化的名声。[35]韩德让[36]被景宗选拔继承他的父亲韩匡嗣为上京和后来南京的留守。他在979年抵抗宋朝入侵、保卫南京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并被任命为南面行政系统的枢密使。当景宗去世时,他和耶律斜轸接受遗命,主持拥立年幼的圣宗为皇帝。皇太后非常喜爱和尊重他,韩德让稳步地成为辽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宋朝史料也许出于恶意,把他说成是皇太后的情人。最后在1004年,他被赐予皇姓耶律。他的三个弟弟也占据了要职。他们中最重要的是韩德威,他继承了他父亲西南面招讨使的职位,从983年到10世纪末,一直负责处理党项人的事务。[37]
圣宗初年其他有权势的人物是契丹人与皇族成员。耶律斜轸[38]是统帅(于越)耶律曷鲁的孙子,在969年就已被皇太后的父亲枢密使萧思温推荐给景宗。景宗对他印象很深并将皇后的侄女嫁给他。他在979年与宋作战时崭露头角并赢得了皇太后的信任。圣宗即位后不久,皇太后举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仪式以确保他的忠诚。小皇帝与耶律斜轸在她面前相约为友,互相交换了弓矢鞍马。[39]皇太后随后授予斜轸许多重要职务,任命他为北院枢密使。他一直到1004年与宋作战期间死去前都很有权势。另一位帮助稳定统治的契丹人是统帅耶律休哥,他从984年一直到998年去世前都担任枢密使的重要职务,而且在这一时期的所有战争中都发挥着作用。[40]
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韩德让稳步登上顶峰的大致步骤:当998年耶律休哥去世时,韩继承了他的职位于越,而当斜轸一年后死去时,他又担任了他的北院枢密使之职,他除了原先的南院枢密使一职之外,又占有了这两个职位。从999年到1011年,韩掌握了辽朝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领导了其下的中原和契丹两个组成部分,这远远超过了他前后任的任何大臣。[41]
当承天皇太后活着的时候,她专权是毫无疑义的。这些重臣是皇太后的人,而新皇帝则完全受他的母亲控制,甚至当他成年时,他的母亲还当众呵斥他,有时还打他。新皇帝即位后不久,她就采取了一项非常措施以确保她摄政的权力。在辽朝统治者正式登基前,他要正式通过重要的契丹宗教仪式再生仪,在这一过程中,他象征性地再一次降生。[42]在契丹部落贵族的眼里,这一仪式确定了新皇帝的统治权力。在这一情况下,皇太后本人不是一次,而是至少三次经历过这种仪式,其中第二次是在984年,而第三次是在986年。以后,担任摄政的皇太后们也都举行同一仪式就职。
皇太后并不是一位反复无常的暴君,而是一位深深懂得权力的现实性和统治艺术的统治者,她总是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她赢得了辽朝官员,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的极大忠诚。她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朝政管理人才,而且还仿效阿保机的皇后(应天皇太后)成为一位军事统帅,领导着她自己的、能够投人1万骑兵的斡鲁朵。[43]甚至在1005年承天六十多岁时,她还指挥军队同宋作战。《辽史》很贴切地概括了她的成就:“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44]
圣宗时代是辽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983年到1031年的一系列流血与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契丹军事力量扩展到了极限,虽非全部以胜利而告终,但以结束了北亚一个世纪的局部冲突和不稳定的和解与各方力量均衡而结束。与宋在1005年的和解和与高丽在1019年到1020年间的对峙标志着辽朝与主要邻国的大规模战争状态的结束。在国内,这一时代也经历了奚的最后和平并入、渤海人大规模叛乱的被镇压、西北诸部落的平定。只有辽朝与新兴国家西夏的关系问题和与女真诸部旷日持久的纷争问题还在下一个统治时代干扰着各方力量均衡。这些事件在北亚产生了一种力量均衡并一直延续到12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它们和正在从内部转变的契丹国家的基本变化一样,在同一时间发生。正是这些变化,将新的中原影响施加于行政管理之上,这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的。
朝政的变化
考试制度
早在太宗时期,就有一些选拔政府后备官员的考试,但是在景宗统治时期的977年于南京建立一个考试机构之前,并没有正式的和有组织的考试。[45]首次进士考试于988年举行[46],考试延续到辽朝末年,起初像唐朝那样定期举行,以后则变得不定期。开始,每次考试只产生一名或两名候选人,但在大约公元1000年以后,则有20名或40名,有时是更多的候选人通过每次考试。[47]并不是所有的这些进士都能够当官;后来,金朝政府宣称他们的先朝辽只给每十个合格者中的两个或三个人安排职务。[48]也许使汉人官员中产生出大量精英人物的考试在实践上的成功,起初还不及其作为正式中国王朝规范行为和尊奉中国社会准则而从公众中选拔人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49]
辽朝汉人高级官员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像唐朝那样享有入仕(荫)的世袭权利,而且这样的新人选通常比考试合格者更有前途。这一做法同契丹人世袭继承(世选)的普遍传统做法相符。许多职务是为耶律氏和萧氏这些特殊氏族的成员所设置的。契丹人被禁止参加汉式科举考试。圣宗死后不久,皇族的一个杰出的学者式成员耶律庶箴,由于允许他已成年的儿子非法参加进士考试,而被责罚了200皮鞭。[50]他的儿子不再被任用,后来还是因为能够通过连续用三支箭射杀三只野兔来证明其精通真正的契丹武功——射箭,才被提升。[51]汉式考试所设置的科目有时也有独具特色的契丹式特点:在1036年,进士考生必须以《日射三十六熊赋》为题撰写他们的韵文(赋)![52]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