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806


[113]《汉书》卷二四下,第1173—1175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309页以下)。
[114]《汉书》卷二四下,第1137页以下(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77页以下)。
[115]关于殖民扩张的更详细的论述,见第6章。
[116]关于张骞旅程的日期和他在公元前113年之死,见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中夷经济关系结构研究》(伯克利和洛杉矶,1967),第135—136页;西嶋定生:《中国历史》第2卷《秦汉帝国》(东京,1974),第192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209—210页注774、第218页注819。
[117]关于这些关系的概要,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39—66页。
[118]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104、153页;关于其他中国货的行销,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58页注160。
[119]关于李陵,见《汉书》卷五四,第2450页以下;鲁惟一:《汉武帝的征战》,第90页以下、第119页以下。关于李广利,见《汉书》卷六一,第2699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228页以下。
[120]关于在南方的进展,见《汉书》卷六四上,第2775页以后;《汉书》卷九五,第3837页以下。关于考古文物(包括为滇王刻的中国式的印玺),见威廉·沃森:《古东亚的文化边境》(爱丁堡,1971),第149页以下;埃玛·C.邦克:《滇文化和它与东山文化的某些特征》,载《早期中国艺术和它对太平洋盆地可能产生的影响》,诺埃尔·巴纳德编(台湾,1974),第291—238页。关于中国在朝鲜的进展,见K.
H.
J.加德纳:《朝鲜古代史》(堪培拉,1969)。
[121]由于缺乏完整的材料,确切的数字不详。新郡包括:西北的两个,东北两至四个,北方两个,西南三个,西边两个,南方九个。
[122]关于金日,见《汉书》卷六八,第2959页以下。
[123]见《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上、下;伊夫·埃尔武厄(吴德明):《汉代宫廷诗人司马相如》(巴黎,1964);《〈史记〉司马相如传译注》(巴黎,1972)。
[124]见《汉书》卷五六。《春秋繁露》被认为是董仲舒所作,但有人对该书的全部或某些部分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125]关于这两名作者的重要性,见何四维:《关于汉代历史学的几点意见》,载《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学家》,比斯利和浦立本编(伦敦,1961),第31—43页;伯顿·沃森:《英译〈史记〉》(纽约,1958)。
[126]见本章《宗教问题》。
[127]武帝于公元前123、122、114、113、110、108和92年驾临雍;于公元前107、105、104、103和100年驾临汾阴;于公元前106、100和88年驾临甘泉。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66页以下、第193页以下。
[128]关于东方仙境和对它的描述及西王母和西方仙境的描述,见鲁惟一:《通往仙境之路:中国人对长生之追求》(伦敦,1979),第2、4章。
[129]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84页以下。
[130]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7页以下。
[131]《汉书》卷九六下,第3912、3929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65、201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64页。这一节的主要史料取自《汉书》卷六、六三、六六、六八和九七上(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章)。
[132]窦婴在公元前154年的叛乱时任大将军,并在公元前140年至前139年期间升任宰相(《汉书》卷十九下,第766页)。另一个侄子窦彭祖在公元前153年任太常。关于窦婴,见《汉书》卷五二,第2375—2377页。
[133]她们是李夫人、赵倢仔、王夫人和李姬。
[134]霍光之父霍中孺最早娶卫后的一个姐妹,霍光为中孺所娶的另一妻所生。
[135]见第13章《皇帝的作用和职能》;B.
J.曼斯维尔特·贝克:《中国的真正皇帝》;鲁惟一:《秦汉两朝皇帝的权威》。
[136]关于燕王在这些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见《汉书》卷六三,第2750页以下;卷六八,第2935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73页以下;关于怀疑非武帝所生之事,见《汉书》卷六三,第2753页。
[137]关于内廷和外廷名词的使用,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第154页以下。原书注码分为 〔136〕和 〔136a〕。——译者
[138]关于霍光,见《汉书》卷六八,第2931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13页以下;阿尔迪德·荣克尔:《霍光》(哥德堡,1930)。
[139]《汉书》卷八,第238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203页);卷六三,第2764页以下;卷六八,第2937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75页以下。
[140]关于丙吉,见《汉书》卷七四,第3142页以下;这时丙吉正在霍光的幕府任职;宣帝登基后他因功被封为关内侯(20等爵位中的第19等,只在侯之下;《汉书》卷七四,第3143页)。公元前67年,他从太子少傅升为御史大夫(《汉书》卷十九下,第803页)。
[141]《汉书》卷八,第238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204页);卷六八,第2939页以下。
[142]这个事件的主要史料为《汉书》卷五九和卷六八。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4章。
[143]关于这部著作的几个部分的翻译,见埃松·盖尔:《〈盐铁论〉卷一至卷十九译注及介绍》(莱顿,1931;台北再版,1967);埃松·盖尔、彼得·布德伯格和T.
C.林:《〈盐铁论〉卷二十至卷二十八译注》,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65(1934),第73—110页;乔治·沃尔特:《盐铁论》(巴黎,1978)。关于分歧问题的概要,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3章。
[144]《汉书》卷九,第27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01页);卷六八,第2954页;卷七八,第3283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36、147页。
[145]《汉书》卷八,第26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242页)。
[146]同上书,第245、252、25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213、227、233页)。
[147]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68—169页。
[148]关于这些争论,见张朝孙(音):《白虎通:白虎观中的全面讨论》(莱顿,1949、1952)第1卷,第137页以后;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第180页以下。
[149]关于萧望之,见《汉书》卷七八;卷二四上,第1141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193页以后);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47页以下、第158页以下、第223页和第232页。
[150]例如,在维护传统宗教祭祀的要求、坚持音乐的正确功能和支持汉皇室的主权等方面的意见;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10、279页及第300页以下。《汉书》卷三六,第1924—1967页收有许多据称是刘向所作的陈述和奏议。关于他校勘图书和组成秘阁的作用,见范德伦:《论管子的传布》,载《通报》,41∶4—5(1952),第358页以下。
[151]见鲁惟一:《汉代贵族爵位的等级》,第166页以下。
[152]《汉书》卷八,第254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230页)把这次下令封爵记在公元前65年。关于在公元前62年实施的情况,见《汉书》世系表(如卷十六,第545、546页)的条目。关于公元前112年采取的措施,见本章《侯与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